乐马厂位于
云南省鲁甸县西南龙头山境内,距县城70里,是我国古代朱提银的主要产地。遗址被列为鲁甸县
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据有关资料考证,从西汉时起到
清朝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朱提银历史大约有一千八百多年,而且品位高、产量大,其中大部分产于乐马厂。
历史文献
《滇系·赋产》云:“中国货币尽出于滇,…….昔产银盛时,内则
昭通市之乐马,外则永昌之募龙,乐岁出银不资,故南中富足,则利天下。”清
乾隆,乐马厂
银矿达到鼎盛时期,云集十万余人人年产银五十万两,铜三万六千斤。据据
鲁甸县民国地志资料料记载载“乾隆中叶乐马厂大旺,四方来游者,云集辐,繁盛冠于各县。狮子、莲花、福禄、朝阳四洞名溢海宇。士子之
北京市会试,至
卢沟桥手摩全国府县题名石刻,鲁甸二字为之陷落,其盛名可知。”当时,整个乐马厂矿区,矿洞满山,炉火通明,道路四通八达,纵横数十里。从县城到乐马厂,一路檐灯高挂,昼夜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发展历史
乐马厂的主要矿区范围,当地人概括为“九山二岩两块地”,即大佛山、
老君山、金中山、
五台山、营盘山、黄矿(gong)山、照壁山、
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青龙山、红石岩、手扒岩、西瓜地、萝卜地。当地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大佛巍巍体至尊,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里方修成。五台营盘
青龙现,一堵照壁朝老君。萝卜西瓜观音种,红岩黄矿地内存。一片金钟打其响,龙头摆尾朝天生。”其实乐马厂矿区还包括周围的火德红、大水井、翠屏、乐红等地,方圆不下500平方公里。
乐马厂的中心矿区在今八宝村的老君山脚下约十平方里围可的矿洞有:天成洞、万昌洞、当阳洞、大有洞、福禄洞、狮子洞、莲花洞、金马洞、元宝洞、凉风洞、白马洞、玉龙洞、雷神洞、四合洞、托口洞、黑风洞、三阳洞、四新洞、上八洞、下八洞、狗洞、水血洞等三十多个。洞深几百米以至上千米,里面多有岔洞和配风巷。在观音洞里还设有办案和唱戏的“官坊”闹堂等,由此可想见其规模。
在“大旺”时期。各地矿商均分籍结伙,组成同乡会,并建立了各自的
会馆(寺庙)。如禹王庙、观帝庙、楚圣宫(以上为湖南人建)、
抚州玉隆万寿宫(江西人建)、
寿福寺(福建人建)、
财神庙(云南人建)、西王庙(峡西人建)、清真寺等。所谓乐马厂“八大庙”实际大小寺庙有十几所。
随着这些寺庙的配套建设,出现了许多壮丽的奇观,如:利台、二台、五台、号台、望乡台、月牙台、“三架楼梯望月亮”、“三步两洞桥”等,加上大佛山、
老君山、
金钟山以及照壁山的奇峻风姿,形成了一派楼阁林立,台阶宛延、钟鼓四起,奇峰巍峨的壮丽奇景。
据传,在财神庙有一鼎大钟,高八尺、重六千斤,上有三排文字,称为钟匾。其响声可传数十里之外。
应该说,乐马厂的历史文物是十分丰富的,几经历史沧桑,埋没于地下者多,毁失于天灾人祸者尤多。但至今坑洞、台阶及古庙遗迹尚存,还有
石狮、石猴、石鼓、碑记、墓志铭、古桂、
财神庙等,均可作为“乐马厂大旺”的佐证。
“乐马古桂”是这些佐证的典型代表。位于西王庙(今八宝村公所驻地)东侧,于
大旺时期所植。其树有三,相距10米,呈三角形位置,两为
金木犀(开黄花),一为
八月桂(开白花)。三株
桂树规模相当,每围2米,高8 米;枝叶茂密呈蘑菇形,覆盖面积约500平方米。每年六月和八月两次开花,每季连开两次。夏秋花放,香播十里,实为罕见。
在古桂下面有两块石碑并排而立,吸引着过往客人。一为新制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上面刻着“乐马厂古
银矿遗址”八个大字;另一块是古时西王庙碑记,上面亦有八个大字:“万古千秋、炉火正旺”。
乐马厂人大多是祖辈在“大旺”时从外地搬迁而来。其中以
江西省、
江苏省、
湖南省、四川人最多。现今他们的文化习俗均保留着中原及吴楚之风,如龙灯舞、狮子舞、请春客等。
建国以来,国家地质队对乐马厂一带的考察,几乎没有间断过。近年,在红石岩、黄矿山一带,又发现了丰富的矿藏。龙头山的选厂、茨院的冶炼厂、天生桥的四级电站都在加紧建设,乐马厂的公路已经修通。我们可以高兴地告诉人们:乐马厂再旺时,再也用不着人背马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