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政清,1947年10月28日出生于湖南湘潭,籍贯湖南邵东,工程力学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1978年陈政清考入湖南大学,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87年获得
西安交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后进入
中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
土木工程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
土木建筑学院院长;1991年至1992年在
格拉斯哥大学土木工程系研修桥梁工程;2002年至2003年在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土木工程系做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调入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作;2003年担任
湖南大学风工程试验研究中心主任;2015年当选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政清长期从事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工程力学问题研究。
1978年02月至1982年01月,就读于湖南大学应用力学专业,
大学本科毕业,获得
学士。
1987年12月至2002年04月,在长沙铁道学院(现
中南大学)工作,先后担任
土木工程系副主任(1989年11月至1993年07月)、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博士生导师(1996年遴选)、研究生处处长(1996年01月至1998年05月)、
土木建筑学院院长(1998年05月至2002年04月)。
2002年11月至2003年03月,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前往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University of Illinois)土木工程系。
陈政清长期从事
工程力学研究,提出了梁杆索结构三维大变形的有限元方法并据此开发出计算程序,为我国现代桥梁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设计
计算理论,对我国
悬索桥和
斜拉桥的设计计算理论有重大贡献。他建立了完整的三维颤振理论与实验体系,并在我国桥梁抗风设计中应用,这些研究成果在我国结构抗风理论从引进到超越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发明了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和电
涡流减振技术,在世界上第一个运用磁流变减振技术于桥梁工程,后进一步发明了可靠性更高的永磁式磁流变
阻尼器减振技术,研发的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已在我国目前最高建筑
上海中心大厦等多项减振工程中成功应用。
陈政清的每项研究都包括了“理论-试验-应用”的完整过程,能及时解决工程中急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研究内容处于学科前沿与学科交叉领域,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和原创性,相关论文多次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科研成果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
二等奖,十余次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他创建和领导的
湖南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已经成为我国风工程研究的重要基地和优秀科研团队。他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百余名,曾被评为
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
陈政清于1980年代末提出三维梁杆结构几何大变形的UL列式法和相应计算程序,最早解决了
中原地区悬索桥和
斜拉桥的三维非线性设计计算问题;在桥梁风工程理论与应用方面有重要贡献,解决了颤振,多阶涡振等的多个计算与实验难题;发明的永磁式磁流变减振技术不再需要电源,特别适合斜拉桥拉索减振;发明的电
涡流减振技术,大幅提高了电涡流
阻尼的耗能效率和阻尼力的放大
倍数,解决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难题。上述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国内外多项
重大工程,其中电涡流减振技术已逐渐成为土木、机械等多个行业的共性关键技术。
他所提出的“双重非线性边界元方法”,“空间杆系结构大
挠度问题内力分析的UL列式法”、“桥梁断面颤振
导数识别的多模态单参数搜索M-S法”以及“磁流变式拉索减振系统研究”等理论和方法在国外已被SCI,EI,Sciencedirect等收录引用累计一百多次以这些理论为基础开发的“大跨度桥梁空间静动力非线性分析NACS程序”在国内一系列
悬索桥与
斜拉桥重大工程中应用。
开发安装的
洞庭湖大桥拉索减振系统被CivilEngineeringMagazine评价为世界上第一套应用磁流变阻尼器的智能控制系统,有效地抑制了拉索风雨振。
截至2017年9月,陈政清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
二等奖2项,省部级
一等奖8项 。
2017年9月18日,陈政清应邀在“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讲坛”进行了题为《电涡流阻尼减振技术及工程应用》的专题讲座。
截至2018年9月,陈政清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百余名,并被评为
湖南省师德先进个人。
陈政清在柔性桥梁非线性设计理论和抗风理论与应用研究、结构减振技术领域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评)
陈政清院士在输电线路风荷载、结构抗风设计及风振控制研究等方面的卓越贡献。(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院长
郭剑波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