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是
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报,是以经济宣传为重点的全国性综合性中央级大报。前身是华北局办的《新大众》报,于1949年7月15日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
王春,总编辑
冯诗云。1966年12月,在“四人帮”的煽动下,被查封停刊。1978年10月6日经过中央批准复刊。
《工人日报》创办宗旨主要面向工人群众,指导工会工作,交流生产经验,帮助工人学习,解答各种问题,反映工人生活等。1999年时,《工人日报》日出对开1张,在全国12个城市设有印刷发行点,日发行量220万份。
报刊职能
《工人日报》(Workers' Daily)的读者对象是全国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先后在《工人日报》社担任社长和主编的是王春、陈用文、
冯诗云、高丽生、邢方群、郭国涌、
李冀。宗旨是维护广大职工的正当权益,提高职工的
社会主义觉悟和劳动积极性。并加强对工业经济的宣传,指导 工业建设。《工人日报》创刊时规定的任务是:“专门代表中国工人阶级说话的报纸,指导广大职工工作、生活、学习,解答在工作、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并成为培养干部的学校,学习各种知识的
教科书”,“《工人日报》要成为职工运动的集体宣传者和组织者”,“要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指南针、组织者、鼓舞者、喉舌和顾问……”。
八十年代的《工人日报》,所担负的任务是:(1)通俗地宣传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为职工知政、议政、参政提供舆论阵地。(2)宣传改革和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和新问题。(3)对职工进行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文化科学素质。(4)为职工群众说话办事,维护职工群众的民主权利和合法权利,发挥舆论监督作用。(5)宣传工运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工会在改革中的作用和工会自身的改革。
该报以报道广大职工在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活动和宣传先进人物为主要内容,以职工和通讯员提供的各种稿件为主要稿源,力求使工人群众成为新闻的主体,替工人说话,为工人办事。每年报道先进人物400~500个,收到群众来信14~15万件,发表来信1000多件。报纸设有“理想与道德”“工会理论与实践”“企业家之友”“工会生活”“政工之页”等副刊和专刊,以及以刊登职工作品为主的“工人的画”“工人
摄影”等副刊。经常刊登解答工人群众思想认识问题的系统讲话材料。
报社还编辑出版培养工人写作队伍的
新闻业务刊物《工人通讯员》(1984年起改名《
新闻三昧》,月刊)。经常举办 群众性活动,如“振兴中华读书知识竞赛”“全国职工法律知识竞赛”“漫画大赛”“笑的使者──中日职工漫画展” “神州大地”摄影比赛等。从1984年12月起,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合办中华新闻函授学院,为各级工会和企事业单位培养宣传工作人才,先后已招收学员2.2万多人。工人日报社与各级政府机构、各群众性团体、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公企业、权威媒体均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具有强大的互动能力,多次联合众多单位成功实施多项颇具影响力的重大活动。《工人日报》是综合性中央级大报,发行量大,发行区域广,读者群主要分布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群众团体。
2010年11月16日,由《工人日报》正式推出中央主流媒体首个《农民工专刊》,内容主要指向宣传报道农民工群体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和他们的成功实践,及时介绍各地、各界关心、关怀农民工的好做法和好经验,随时反映农民工的心声,引导农民工正确表达自身的主张和诉求等。体现了中央媒体对农民工问题的深切关注,反映了农民工社会地位的变 化。《农民工专刊》固定在每周二的四版出版,全国彩印。
办刊宗旨
“服务三工(工厂、工会、工人)”是《工人日报》的办报宗旨,贴近企业,贴近职工,在广大职工中普及
奥运会知识是《工人日报》的时代责任。
报刊特色
总结六十余年来《工人日报》的特点和风格,比较明显的是群众性、思想性、战斗性和知识性,而其核心是群众性。
《工人日报》的群众性,最根本的表现在于它是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职工群众的喉舌,它一贯坚持通过新闻报道和各种评论,反映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替职工群众说话,为职工群众服务。
除此以外,《工人日报》的群众性还突出地表现:
(1)十分重视结合职工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报道。
改革开放以来,更特别要求编辑记者报道和宣传职工群众每个时期议论的热点。
(2)十分注意采用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形式,尽量多采用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的形式,让职工群众用较少的时间看到较多的内容,很少采用长篇大论的文章。
(3)强调尽量让群众在报纸上唱主角,多刊用职工群众的来稿、来信和作品,使报纸充满职工的声音,真正办成是群众自己的报纸。
(4)在报纸内容上讲究品种繁多、丰富多彩,以满足全国不同行业、不同层次、不同工种、不同年龄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职工的需要。为此,《工人日报》办有专门的专刊副刊,深受职工群众喜爱。
创刊背景
当时
解放战争尚在进行,全国许多地方还没有解放。
中华全国总工会面临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继续支援 前线的艰巨任务;面临为经济的恢复和新
中原地区的建设而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发挥主力军作用的光荣任务;面临工人阶级成了国家的主人,要当家做主了……因此,很需要有份报纸。
北平是1949年1月31日和平解放的。全国总工会于2月份从
沈阳市迁入北平。
当时,北平已有三份报纸——《
人民日报》、《北平解放报》、《
大众日报》。
6月初,毛主席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指出:三份报纸大体相同,有一份《人民日报》就够了,《北平解放报》、《大众日报》可以不出了。
此时,
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李立三同志得到了信息后,向毛主席提出自己的想法。他对主席说:北平及各大城市只办一个报这个原则是对的。我主张办一个群众报、一个政府大报。……有一个工人报很需要。《人民日报》工人很难看懂,因为文字较深,许多工人的消息登不上去。需要有一个专门以工人群众为主要对象的报纸,一切都应与大报不同。编辑方法,新闻的内容、来源,发行的方法,都应该与大报不同。以工人读者为对象,根据我们对工人群众的要求与教育来办。毛主席听了李立三同志的意见后说:“如果真正能办成这样,我就同意。”
很快,中央就定了,《
大众日报》移交给
中华全国总工会。以工人为主要读者对象。
薄一波同志接到指示后,立即约
中共中央地方局的周扬同志和全总文教部长刘子久同志及大众日报社领导人开会,谈交接事宜。
李立三同志又把大众日报社的正副社长王春、
冯诗云,请到全总,详细听了关于大众日报社情况的汇报。此后,全总领导多次开会,进一步讨论创办《工人日报》的事宜。
正当全总和大众日报在紧张筹备的时候,毛泽东主席亲笔写的报头——“工人日报”四个字,就转到报社来了。
全国总工会领导和报社全体人员,看到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字,深受鼓舞和鞭策。报社经过一个半月的紧张筹备工作,《工人日报》就诞生了。
创刊意义
《工人日报》的诞生,对中国工人阶级来说,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正如
中华全国总工会在1949年7月1日关于出版《工人日报》的决定中所指出的那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上破天荒的一件大事!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多年来在工人阶级自己的
政党——中国共产党、中国工人阶级的英明领袖——毛主席的领导之下英勇奋斗,流血牺牲所换得来的重大革命成果之一。”
创刊以来,《工人日报》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张中央大报,主要报道全国职工群众和工会组织活动的新闻,同时向职工宣传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方针、政策,注意发挥职工群众的“喉舌”作用,在代表职工讲话,反映职工意见、呼声与要求方面,发挥了共产党和工会的耳目作用,特别在维护职工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方面,在职工中享有特殊的信誉和权威。这是《工人日报》的办报指导思想,也是《工人日报》所起的作用。
第一,每个时期中央确定的中心工作、职工群众积极参加中心工作的情况、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的各种群众活动,《工人日报》都作了重点报道和宣传。在这些报道中,《工人日报》用各种事实来激励和鼓舞全国职工不断前进。历史上有的群众运动,曾经是《工人日报》首先发现先进苗子,在报纸上报道后,经过工会组织的推动而在全国掀起高潮的。比如一九五一年,在
抗美援朝战争、保家卫国的斗争中,《工人日报》首先发现并报道了东北第五机器厂马恒昌小组提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挑战消息,并写了短论,引起了
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各地领导机关的重视,得到各地职工群众的热烈响应,迅速在全国形成了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并且持续数年之久。一九六五年秋,全国开展工业学
大庆市,《工人日报》得到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的支持,在报道和宣传大庆先进人物、先进经验和创业精神上,先走一步。当时编辑部提出:要以大庆的革命精神来报道大庆。因此报道宣传比较及时、有力,有些通讯思想性较强,曾受到新闻界的好评。如《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王铁人》曾受到胡乔木的称赞,
新华出版社发了通稿。这次宣传报道,对宣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大庆革命精神,促进全国工业学大庆起了积极作用。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工人日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政策为依据,重点宣传报道了工人阶级在四化建设和
改革开放中的主力军作用及工会工作的新发展,使报纸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现了新的面貌。
第二,《工人日报》在提高职工思想觉悟,帮助职工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方面发挥了特有作用。报纸不仅及时宣传报道职工提高思想觉悟的一些活动、典型,以激励、鼓舞职工群众不断上进,还根据报纸的性质和特点,创造了一些推动职工学政策、学文化、学知识,提高思想觉悟,为职工喜爱的有效形式。主要的有:
1. 针对一个时期职工群众思想上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报上公开组织讨论,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例如,一九五二年“三反”“五反”运动中,发现一些职工对不法资本家撕不开情面,存在“工人靠资本家吃饭”的模糊认识,《工人日报》在报上组织了“谁养活谁”的讨论,历时三个多月,讨论了“是工人养活资本家,还是资本家养活工人?”“没有资本家开厂办店,工人就没有饭吃吗?”“没有工人劳动,资本家能发家吗?”等等一些根本问题,在社会上影响很大。配合讨论,还组织一些通俗的理论文章,使广大职工群众普遍受到一次阶级启蒙教育。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针对部分职工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有些糊涂认识,为谁劳动的思想不甚明确,《工人日报》先后组织了《什么是工人阶级的前途》、《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和《为谁劳动》的思想讨论,使职工群众进一步树立和巩固了当家作主的思想,劳动积极性大大增长。七十年代后期,许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成长的青年涌入职工队伍,他们由于受
无政府主义思潮毒害较大,有的怀疑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有的抱着混世哲学,得过且过。针对这种消极思想,《工人日报》组织了几次大讨论,影响较大。如“怎样做一个有理想、有作为的青年工人?”的讨论,来稿达5千余件。“青年工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的讨论,来稿达1万2千余件。
2. 在报上及时发表系统的政治时事或现行政策的讲话材料。如新中国成立初期,配合各地企业开展民主改革和反封建把头的斗争,《工人日报》发表了系统的《工厂管理民主化的讲话》,提高了职工群众的主人翁责任感,对当时国家依靠工人阶级克服困难,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在四化建设和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工人日报》刊登了对职工进行新时期基本路线教育的一系列讲话材料,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讲话》,各地工会纷纷组织职工学习,在读者的要求下编辑出书,发行百万余册。其它如《七论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职工谈调整》、《发扬工人阶级主人翁精神讲话》等等,都是结合职工思想通俗地讲解政策,谈理论道德、谈思想修养的系统学习材料,也在广大基层干部和职工群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3. 注意开辟一事一议,就实论虚的小言论,有的是群众自己来议论,现身说法。如《解放思想一百例》、《五讲四美一百题》、《大家谈》、《思想小谈》、《三言两语》、《小论坛》……等等。由于这种形式短小精悍,所举事例都是职工实际生活中发生的事,职工很爱看。
第三,在替工人说话,反映职工意见、要求、呼声和建议,维护职工的民主权利和合法利益方面,发挥了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和喉舌作用。《工人日报》自创刊以来,始终把当职工的喉舌作为报纸的指导思想之一,贯彻于各个时期的报纸采编工作之中。一九七八年,粉碎“四人帮”不久,当时,广大职工群众对丙辰
清明节悼念周恩来总理的
天安门活动被打成反革命事件迟迟未予平反愤愤不平。新复刊的《工人日报》曾花两个版的篇幅选登了数十首天安门悼念周恩来总理的革命诗抄,全文刊出
上海市工人歌颂天安门事件的话剧《于无声处》,工人纷纷来信来电话称赞报纸“说出了我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代表了我们的心愿”。一九八八年《企业法》草案公布后,《工人日报》以大量篇幅报道了工会工作者、企业行政领导和广大职工的意见,特别突出地反映了应在企业法中明确工人在企业中的主人翁地位的意见,后来修改公布后的《企业法》,广大职工这个要求得到采纳。在日常报道中,也注意反映职工群众的正当意见和要求。如在职工住房分配中,有的单位的领导人以权谋私,多占多住,《工人日报》于一九八一年连续发表了三十几篇有关公开分房、民主分房的报道和评论,对职工分房住房问题进行了社会干预。在企业改革当中,有的承包者、租赁者,不从改革企业机制,加强经营管理着手去提高生产、增加盈利,而是简单地去掉必要的劳动保护设施,砍掉或降低职工应有的劳保福利待遇,盲目要职工加班加点。《工人日报》一方面发表反映这类问题的来信和报道,一方面及时刊登有关领导部门制止这类现象的措施和介绍企业改革中这方面成功的经验。一九八五年出现有的企业领导,把国家给企业可以自己决定的3%晋级指标,全部给了领导干部,损害了职工的积极性,《工人日报》便在两个月内集中发表了有关的报道和文章51篇,引起国家经委和劳动人事部的重视,联合发出了正确使用3%晋级权的通知。《工人日报》经常从
读者来信中选择一些对社会、对企业、对生产、对生活有代表性的评论和意见见报。如选登过抨击社会上流行的结婚大操大办,家长无力负担的职工来信;揭露生产中浪费国家资产,争相出国盲目引进的来信;职工业余学习文化、技术的时间被挤和年底巧立名目滥发奖金等来信。据不完全统计,复刊后的头两年,《工人日报》约刊出1500多封读者来信,其中刊一版头条重要位置的就近百封。一九七九年十一月,由于领导机关指挥不当,造成渤海二号钻井平台沉没海底,死亡70多人的事故,《工人日报》于一九八〇年经过调查,连续发表报道和评论,揭露了事故的真相,配合、促进有关方面对这个事件作了严肃处理,并由此引出全国性安全工作的检查和教育。《工人日报》还坚持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为职工的各种冤屈伸张正义,纠正各种冤假错案。如《会计杨秀玲维护财经纪律反遭迫害》,《张杰锋热心革新屡遭打击》和
上海市工人创作的剧本《都市里的村庄》被专业作家剽窃,《李海城保护国家财产反遭打击而告状无门》……等事件的调查报告,在《工人日报》报上披露后,推动了这些事件的公正处理。一九八二年北京新闻学会在北京举行过一次读者、听众、观众抽样调查,在回答什么是《工人日报》最大的特点时,有39%的读者认为“敢于替群众说话”。这是读者对报纸很高的评价。
第四,报道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是《工人日报》的一大主题。四十年来,全国工业、交通、基建、财贸等战线上著名的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事迹,特别是其中具有时代特征、走在时代前面的代表人物,几乎都在《工人日报》上作过突出的报道。例如五十年代报道过爱国主义竞赛运动的发起者
马恒昌,爱厂如家的红色管家人老孟泰,新中国第一个火车女司机田桂英,女拖拉机手
梁军,创造仓库先进管理法的
黄润萍,创造先进砌砖法的苏长有,技术革新技术革命运动中创造万能工具胎的王崇伦,创造轧钢反围盘的张明山,运用高速切削创造新纪录的赵国有,创造多种刀具的
苏广铭,北京建筑行业的
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百发、青年鲁班李瑞环,创造先进纺纱工作法的郝建秀,创造模具木工机械化的
黄荣昌,模范清洁工
时传祥,先进邮政工人罗淑珍,……等等。六十年代,报道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雷锋,石油战线的
王进喜,
天津市著名营业员
张士珍,财贸战线标兵
张秉贵,创造万能钻头的倪志福,
航运战线具有“小扁担”服务精神的杨怀远……。八十年代报道过一大批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富有改革精神的知识分子、科技干部、管理干部和工人,如人称“爆炸大王”的
高级工程师陈火金,受打击阻挠仍百折不回、热心革新的工人张杰锋,为科研呕心沥血、贡献毕生精力的
罗健夫、
张同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赵春娥,以主人翁态度提出改革方案的工人石峰,以及一大批改革中出现的企业家
关广梅、张兴让、张世伦……等等。他们都是各条生产战线的先驱者,都是各个时期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其中,有许多典型人物是《工人日报》发现、报道而闻名全国的。
第五,《工人日报》在工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方面一直起着重要推动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帮助大批新担任工会工作的干部和工作积极分子尽快掌握与熟悉工会业务,《工人日报》系统地介绍了工会各项工作的业务知识,广泛报道工会各方面工作的经验。五十年代,为了加强基层工会工作,配合推广五三工厂工会工作经验,连续做了充分的报道。八十年代配合加强城市工会工作,系统地报道了
牡丹江市总工会和
锦州市总工会的工作经验,在工会自身改革中连续报道了常州市、
潍坊市、
唐山市的新鲜经验。在《工人日报》历史上,各个时期都办有一些专门供给工会干部和工会积极分子阅读的专刊和专栏,如《工会生活》、《工会理论与实践》、《女工园地》、《班组天地》、《工会工作问答》等。八十年代,面临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除充分报道全国改革的实践,及时发现、报道各地工会工作进行改革的情况、经验和做法以外,还在这方面组织过一些探讨会、笔谈会。
第六,《工人日报》是工会紧密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阵地和渠道。《工人日报》发行数逐年增长,说明联系的读者日益广泛。《工人日报》的订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集体订户(工厂、车间、班组),阅读《工人日报》的人数是发行份数的数倍。这无异是共产党、政府和工会每天通过《工人日报》和上千万名职工联系对话。《工人日报》每天收到的群众来信和来稿近1千件。《工人日报》开辟的各种副刊——工人文艺、工人的画、工人摄影、工人论坛、
读者来信、为读者服务等,为职工发表作品、发表意见提供了园地。为了加强对通讯员的培养和联系,《工人日报》从创刊以来即办有专门面向通讯员的刊物,还经常举办工人通讯员座谈会、培训班。一九八四年以来,为了适应广大职工的需要,《工人日报》还举办了文学函授学院,新闻函授学院,新闻函授学校和企业报主编研修班,系统地给广大文艺爱好者、新闻写作爱好者和基层新闻工作者以有关的知识。《工人日报》的副刊,负有培养、提高业余作者和通讯员的责任。以《工人的画》为例,创办四十年来,经常组织全国著名美术家指导职工美术通讯员,培养了大批职工业余美术作者,其中有的已成为专业画家或美术编辑。全国美术家辞典中23个工人美术家和历届参加
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工人画家,都曾是《工人的画》的美术通讯员。《工人日报》一直办有《读者来信》专版。广大读者的来信来稿,能见诸报纸的仅是极少数有公开发表的典型意义的一部分,绝大部分的来信来稿揭发抨击的问题、反映的情况不宜公开见报。为了对广大读者负责,报社及时将读者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反映给有关领导部门。《工人日报》还编有《情况反映》、《读者来信摘编》分送中央和有关部门,经领导人的过问和关怀,许多问题虽未见报也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