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鲟
辐鳍鱼纲鲟形目的鲟
短吻鲟(学名:鲟属 brevirostrum),是北美洲细小的鲟,分布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至美国科罗拉多州的16-19条大型河流之中。它们的群落分散,在海洋或其河流栖息地以外都找不到它们。能够栖息的盐度介乎3-3.1%,较海水稍低。在美国是濒危物种,在加拿大则为易危。短吻鲟有16组染色体,并不像大部份的脊椎动物。它们可能是最后演化的鲟之一。
生活习性
短吻鲟为半洄游性鱼类,作短距离洄游,栖息在河流,河口及近岸海水中,喜牺于汛水大的河段。其在淡水中的育肥场通常在深水河道的浅水处,底质为泥沙等软底质。在咸水中育肥场在水深5-15米处,底质为沙砾底质。目前所知北美洲的北部栖息场所是沙砾或粗糙的底质,水流速每秒0.3-0.8米,深1-10米。南部的一些栖息场处于死水中几乎无水流,水深为1-3米。
马萨诸塞州康乃狄克河、南卡罗来纳州桑蒂河及新不伦瑞克圣约翰河的短吻鲟可以在建造水坝后仍然生存。这显示它们的生命周期中可以缺乏海水而生存。饲养的短吻鲟最适合生活在0%盐度的淡水。北方群落一般会花较多时间在海水中,但却是溯河性的。
短吻鲟是水底觅食的,主要吃昆虫及细子的甲壳亚门。在幼鲟胃内曾发现有超过90%并非食物,故相信它们是随意在水底吸食。淡水的成鲟主要吃软体动物门多毛纲、细小的鱼类、甲壳类及昆虫。
繁育状况
短吻鲟在淡水潮头或碎石河底的流水中产卵。它们产卵的时间会按地区而有所不同,相信是受到水温的影响,一般会在9-12℃才会产卵。最早的是在南卡罗来纳州佐治亚州的群落于1月产卵,最迟的则是在缅因州及新不伦瑞克的于5月产卵。其他影响产卵的包括日照时间及水流速度,分别须为13.9-14.9小时及每秒30-120厘米。卵须13天来孵化,幼鲟出生时长7-11毫米,只有仅有的视觉及游泳能力,且有强烈的倾向躲藏。经过9-12日,它们成长至可以游泳的幼鲟阶段,长约15毫米。到了20毫米长时,它们就像是一条缩小的成鲟,并且开始觅食。它们接着会向下游至河流的深水道,而第一年仍会留在淡水中。幼鲟生长至18长时,就会游到淡水及海水的交汇处,随波而游。成鲟会在淡水或海水出没。它们生长至45-55厘米长时就达至性成熟,佐治亚州的雄鲟约为2-3岁就达至性成熟,而新不伦瑞克省的约为10-14岁,雌鲟则为6-17岁。在性成熟后就会产第一次卵。成鲟会继续生长至3-4尺长。雄鲟每年或每两年就会繁殖一次,寿命少于30岁。雌鲟每三至五年才会繁殖,共生4万至20万颗卵,寿命达67岁。雌鲟为了产卵会连续几年减少觅食及生长。一般相信(但未被证实)南方的短吻鲟的寿命是最短,而北方的则是最长。
种群动态
最大的群落是在哈德逊河,估计最少有380,00条。第二大的群落是在圣约翰河,估计有180,00条成鲟及约10万条。
常见疾病
气泡病
1、病症与病因 发病原因是饲养水体中的微气泡过多,尤其是氮气氧气过饱和(在10毫升/升以上),使鱼的肠道、鳃、肌肉等组织内形成微气泡,小气泡又汇集成大气泡,病鱼游动缓慢,无力,上浮水面,贴池边游动。严重者在口前两侧的两条沟裂内,肉眼可看到里面有呈线形排列的许多气泡。在显微镜下检查时,鱼鳃发白,鳃丝间黏液增多,有许多小气泡,鳃丝完整,肝较白,胃内有食物,肠内有食物、黄色黏液和气泡。外观无其他症状,如同失血而死;有的则表现为整个头部虫血,口的四周红肿,口不能闭合。此病的危害性很大。
2、防治方法 主要预防方法是改善水质条件,消除水中的过饱和气体,并辅以药饵治疗。
出血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主要发生于鲟鱼幼体阶段,是由气单胞菌引起的,具有极强的传染性,而且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 在苗种培育期间,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呋喃唑酮等药物进行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以及在饲料中添加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三代虫病
1、病症与病因 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过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2、防治方法 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拟马颈鱼虱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拟马颈鱼虱病。此病在中华鲟上发生得较多。病原体寄生于鱼体的鳍基部、肛门、鼻腔、咽部及食管等处,尤以鳃弓、口腔等部位最为常见。
2、防治方法 一般采用人工拔除病原体,并在患处涂上抗菌素软膏;或将病鱼放入5%的食盐水中浸泡1-2小时,也有较好效果。
小瓜虫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病征是: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外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发现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0克每立方米水体浓度的甲醛水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也可以在苗种培育期间提高水温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较好。
锥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天即会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时;其中第一二天用药量为40国际单位,第三天后用药量为20国际单位,约7天左右可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斜管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斜管虫。当病原体大量寄生于鱼体、口腔、鳃部时,会引起病鱼烦躁不安,体表呈蓝灰色薄膜状,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将病鱼转入流水池中饲养,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车轮虫病
1、病症与病因 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的食盐水浸泡1小时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此外,也可用15%-25%浓度的甲醛水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铜
肿嘴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在史氏鲟的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所致。病征为嘴肿、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2、防治方法 及时捞出病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定期对饲料台进行消毒,保证饲料的质量。
细菌性肠炎病
1、病症与病因 此病为细菌引起的。病症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
2、防治方法用 含痢特灵0.2%的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天即可治愈。
国内于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为1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仅限野生种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活习性
繁育状况
种群动态
常见疾病
气泡病
出血病
三代虫病
拟马颈鱼虱病
小瓜虫病
锥虫病
斜管虫病
车轮虫病
肿嘴病
细菌性肠炎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