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面面观》是
英国小说家
爱德华·福斯特的文学理论著作,首次出版于1927年。这本书是福斯特在1926—1927年在
剑桥大学三一学院主持克拉克文学讲座期间所作的同名演讲的讲稿汇编。全书分为故事、情节、人物等八个题目,深入浅出地讲述长篇小说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福斯特用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批评小说,成功地指导读者如何正确阅读小说,因为正确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小说面面观》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模式和节奏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了小说的一些特点。福斯特把不同的作家作品放在一起两两比较,以找出各自的特点和共同的规律。他想象这些作家坐在客厅中坐而论道,引领读者进入他们创作的境界,欣赏创作的特色,指出存在的问题。书中的语言风格随性而亲切,听起来是教人怎样写小说的,实质上是教人读小说的,因为正确的阅读是写作的前提。
福斯特(Forster.E.M.,1879-1970),
英国著名小说家和批评家。出生在伦敦,少年时期在特恩布里奇公学上学,成年后进入
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后成为该院的荣誉研究员,被认为是英国二十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和批评家。作品有《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1905)、《最漫长的旅程》(1907)、《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1908)、《
霍华德庄园》(1910)、《
印度之行》(1924)和去世后出版的《莫里斯》(1971);还有两个短篇小说集,以及广受欢迎的文学批评专著《小说面面观》(1927)。他的作品既有完整的故事,又富有象征手法,因此一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并有四部小说改编成为电影,为他赢得了更广泛的声誉。
《小说面面观》是福斯特在
剑桥大学“
苏珊娜·克拉克讲座”的讲稿。这些讲座是在1926年秋至1927年春期间举行的,福斯特在讲座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小说创作和阅读的深刻见解。
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提出了小说中存在两种力量:一种是人物,另一种是不属于人物的东西。他认为小说家的任务是调整这两种力量,使之各得其所。福斯特着重讨论了人物塑造问题,认为小说的基础是“事实加X或减X,这个未知数便是小说家的性格”。与历史比较,小说更注意揭示人的“内在生活”。他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两种,前者是按一个简单的特性或意念创造出来的“类型”,后者则具有多方面的复杂性格,更真实,给人新奇感而且令人信服。福斯特还提出故事、人物、情节三者分别诉诸读者的好奇心、人情味、价值观、智慧和记忆力,而“幻想”则要求读者承认超自然之物的存在;“预言”在小说中是一种声调,它能反映出萦绕着人们的那些信仰或人们对某种力量产生的爱憎感;福斯特还从绘画和音乐中分别借用“图式”和“节奏”两个概念,认为前者是“小说的美学面”,来自情节又伴随着情节,情节是它的材料,后者说明小说不像图像那样永远供人观看,却通过起伏不定的美感令读者心中充满新奇和希望。
复旦大学文科教授
朱立元评价《小说面面观》使用谈话式的方法和轻松的语调从故事、人物、情节、幻想、预言、图式与节奏七个方面来剖析小说,提出了“扁平”人物和“浑圆”人物的著名观点,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小说美学著作。针对当时小说地位不高的现实,福斯特努力提高小说的地位,把小说界定为诗和历史之间的创造性的艺术形式,认为它是独立的有机整体,是诸多因素的相互协调,应使小说具有和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第五交响乐一样的节奏感。他认为作家在创作中处于潜意识状态,小说中的人物高于现实中的人物,具有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