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退化是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引起
环境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导致自我调节能力下降,功能减退现象。若任其发展,不加以预防治理,自我调节能力可能完全丧失,致使环境恶化。环境退化包括资源枯竭、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野生动物的灭绝等多种形式,是
联合国警告的全球性威胁之一。
很明显,在环境经济系统中,由于经济子系统的恶性膨胀,已经损害到环境子系统。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首先是人类对于自己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不足,其次是一些开发利用技术不成熟。但有一些学者认为,此中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人口经济学家认为,
地球环境退化是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人口增长快,就会加速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有时人们为了生存,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
有些经济学家从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比较中得出结论,认为贫困是造成环境退化的重要原因。这些经济学家,通过考察贫困人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退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人均收入水平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退化,通常比人均收人水平高的要严重一些,农村比城市要严重一些。他们对此所作的解释是、穷人比富人更依赖于自然资源,越是贫困的地区,其对自然资源环境的依赖程度越高。由于贫穷,就希望通过多生育来增加劳动力,提高家庭收人。人口增长只能通过强化使用有限资源来补充生活所需。尤其是在一些生态脆弱区,如
热带森林地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高山地区,乱砍森林和
过度放牧,都加速于环境退化。其中一部分人口可能会离开土地,移居城市但如果城市不能完全吸纳这种人口,又可能带来城市环境退化。城市规模越扩大、人口密度越提高,城市生产和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以至超过环境的吸纳能力。另外,城市的噪音污染,城市的嘈杂给人造成的精神压力,都会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一方面,贫困引起环境退化,另一方面,由于贫困,投人环境改善的费用就减少,从而环境退化加剧。
另有一些学者从
自由贸易的增长效应出发,指出自由贸易会增加市场失效的可能性,并使
外部性在国家之间传递。穷国正成为富国转移污染的场所。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找到证据。其一,工业化国家从欠
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的常常是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很高的
初级产品,如木材、农产品等。
日本的
森林覆盖率远比中国高,但却从中国大量进口一次性木碗筷。其二,工业化国家的环境标准通常高于欠发达国家,一些
跨国公司便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移到欠发达国家。
西蒙·库兹涅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一个假说,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人差距先扩大,再缩小。这一收人不平均和人均收入呈倒口形关系,被称为库兹涅茨曲线。一些经济学家经过观察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也同样存在先恶化后改善的情形。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由于经济活动水平较低,环境污染的水平也较低但在经济起飞、制造业大发展的阶段,资源的消耗超过资源的再生,环境就趋于恶化。在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结构改变,污染严重的产业停止生产或被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于治理环境,同时人们的环境意识也增强了,
环境治理的技术也提高了,故环境开始改善。这样也形成了一条倒U形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