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密局的枪声》是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常彦执导,郑荃、
金德顺任编剧,陈少泽、向梅、倪正华、
宋景昌、王保华等主演的一部悬疑惊险类谍战片。该片于197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改编自作家吕铮的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讲述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
上海市,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刘啸尘潜入国民党军统保密局,历经波折后处决了叛徒并逐渐获得了敌人的信任。最终在上海解放前夕,他成功获取了敌人的潜伏特务名单,并在战友的协助下巧妙脱身。
1979年,该片在当时票价只有五分至三角钱的情况下,最终获得1.8亿元的票房收入,并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同年,该片获得
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剧情简介
一个神秘人敲开房门,告诉地下党史秀英(
向梅 饰),因为叛徒的出卖,周甫祥(谷子 饰)同志被捕了。另一边,在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国民党国防部保密局的秘密监狱里,周甫祥正在遭受严刑拷打,但直到牺牲,他一个字也没说。一无所获的特务头子冷铁新(
宋景昌 饰)气急败坏,而在一旁担任记录的
刘啸尘(
陈少泽 饰)却心如刀绞。原来,刘啸尘也是共产党打入军统保密局特务组的地下工作者,他刚刚亲眼目睹了自己的联络人被敌人杀害。
史秀英找到刘啸尘,他们认为眼下最重要的事情是查出叛徒。他们根据掌握的线索,精心策划了一次锄奸行动。刘啸尘利用军统特务的身份,巧妙地从特务组长冷铁新那里获取了关键信息。当天晚上,刘啸尘陪同冷铁新来到百乐门
舞厅,同时史秀英也协同舞伴出现。到了约定时间,叛徒黄显才(
陈汝彬 饰)出现在舞厅对面,
刘啸尘一看到黄显才,立刻感到有些意外,因为他们之前就认识。刘啸尘机智的利用跳舞的机会将这个信息告诉史秀英,他们策划好等今晚大家都安全撤离之后,再秘密解决黄显才。可没想到的是,在冷铁新约见黄显才的时候,黄显才一眼就认出了一旁的刘啸尘。紧急关头,刘啸尘当机立断,使用
PB消音手枪打死了冷铁新和黄显才。
得知这个消息,史秀英劝刘啸尘立即转移。但刘啸尘执意要留下来继续潜伏,接着就朝自己开了一枪,昏迷过去。在医院苏醒后,新上任的特务组长
张仲年(正华 饰)表面上对
刘啸尘关怀备至,实则并不信任他。张仲年以辨认凶手为名将刘啸尘带到监狱。那里,躺着一个貌似是史秀英的身影。张仲年在一旁仔细观察着刘啸尘的反应,刘啸尘很快识破了张仲年的诡计,他肯定地告诉张仲年,打伤自己的是个男人,而不是一个女人。张仲年依然怀疑刘啸尘,以照顾刘啸尘的名义,安排自己的手下余云禄(陈国军 饰)继续监视他。
为了进一步考验刘啸尘,张仲年派刘啸尘和余云禄去侦查一个所谓的共产党秘密会议。在侦查过程中,余云禄不慎摔了一跤,惊动了室内人员,导致两人被团团包围。面对突发状况,
刘啸尘迅速识破了这是
张仲年的诡计,于是将计就计,解决了这群假扮共产党的特务。张仲年虽对手下之死感到痛心,但对刘啸尘的怀疑却逐渐消散。
获得自由的刘啸尘迅速与史秀英取得联系,凭借史秀英提供的材料以及张仲年战场上阵亡老同学的关系,他成功取得张仲年的进一步信任,被提拔为他的贴身秘书。站稳脚跟的刘啸尘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获取了更多重要信息,并巧妙保护了
上海市的
学生运动和工人运动。
为了破坏共产党地下组织,张仲年精心策划一个阴谋,她安排特务行动科长杨玉林(王保华 饰)秘密抓捕工人罢工的领导者。
刘啸尘得知情报后,立即通知史秀英,并决定与杨玉林一同执行任务。途中,杨玉林认出正在给罢工领导小组送信的史秀英,下令追捕。刘啸尘设计阻挠,同时开枪提醒。与此同时,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冒充中统特务逮捕史秀英,助其成功脱身。史秀英及时将情报送达罢工领导小组。张仲年因此大怒,处决了杨玉林。
上海解放前夕,刘啸尘与史秀英再次接头。史秀英向刘啸尘布置了下一个任务,获取张仲年制定的
中国国民党撤退后的特务潜伏计划。为此,刘啸尘积极争取到了管理档案的机要员阿纪(朱德承 饰),使其弃暗投明,把敌人的潜伏计划文本交给了刘啸尘。然而,正当两人撤离之际,张仲年和行动队副队长老三(李启民 饰)突然现身拦截。危急关头,老三却突然开枪击毙了张仲年。原来他正是那位联系史秀英的神秘人,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常亮。最终,在战友们的默契配合下,刘啸尘顺利完成任务,常亮则继续潜伏敌营,坚守在战斗的最前沿。
角色介绍
电影制作
创作背景
1978年,时任长春电影厂厂长苏云给了常彦一个剧本《济南战役》,常彦看过后对剧本中的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不是很满意,于是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但电影局却对常彦修改后的剧本提出异议,导致双方意见不合,常彦最终主动放弃了执导,剧本由其他导演接手拍摄。
《济南战役》没拍成,常彦决定调整方向,专注于反映地下斗争的题材。他委派了曾与自己有过合作经历的郑荃,以及
吉林大学毕业的剧本编辑金德顺,一起去
青岛市深入生活,收集素材。在青岛的调研期间,郑荃和金德顺偶然间发现了一部由作家吕铮创作的长篇小说《战斗在敌人心脏里》。两人被小说中惊险刺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认为它极具改编成电影的潜力。于是,他们写信向常彦推荐。
收到信后,常彦在厂里的图书馆找到了这本书。在阅读过程中,他也被故事情节深深吸引,并看到了这本小说潜在的巨大价值。考虑到“文革”期间许多在隐蔽战线工作的同志被错误地打上叛徒、特务的标签,常彦希望通过这个故事为他们正名,为他们说一句公道话,于是最终决定将小说改编成电影。
剧本改编
剧本初稿完成后,导演常彦带领编剧郑荃、
金德顺,摄影师
高洪宝,以及美术师王桂枝等人前往
上海市,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打磨。他们与小说原作者吕铮进行了交流,还查阅了上海档案馆的敌伪档案,同时采访了一些经历过地下斗争的老同志,获取了大量更真实丰富的素材。之后经过数次讨论和修改,剧本最终定名为《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并获得了厂里的认可,最终决定投入生产。
摄影风格
由于当时该片并非厂里的重点制作,所能提供的胶片资源有限,主要是“代代红”胶片。考虑到这种胶片在处理特殊光影方面可能会存在问题,常彦决定选择使用质量更好的黑白胶片。他认为黑白胶片能够更好地隐藏技术上的不足,并且不涉及到色彩还原的问题。更重要的原因,是常彦认为这部影片的题材本身就需要一种历史的凝重感。他担心过于花哨的视觉效果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剧情的深入。尽管当时厂里已经不能洗印黑白片了,需要恢复相应的洗印流水线,但常彦导演坚持自己的选择,并最终得到了厂方的支持。
取景地
为了能拍出老上海的味道,导演常彦几乎走遍了上海所有著名的饭店和高层建筑,对每一处都进行了实地考察和拍摄。经过精心的挑选和比较,常彦选定了上海图书馆作为影片的主要外景地,内景则是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和摄影棚里搭的真假混合景。
幕后花絮
该片开拍时用的是小说的名字《战斗在敌人的心脏里》,之后改叫《黎明之前》,片子拍完后,常彦最终决定改名为《保密局的枪声》。
上映信息
《保密局的枪声》于1979年在中国大陆上映,据统计,同年6月17日至23日,该片在北京共放映了2666场,观众达2310483人次,收获1800多万元票房。最终,该片卖出了1000多个拷贝,在当时中国总人口9亿多、电影票价只有五分至三角钱的情况下,获得了6亿人次观影、1.8亿元票房,夺得当年的票房冠军。影片上映期间,部分影院为了满足观众的观影需求,采取了24小时不间断放映的方式,但即便如此,仍然出现了一票难求的情况。
获得荣誉
影片赏析
故事情节
《保密局的枪声》以其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展现了保密局这一
中国国民党特务机关的黑暗与残暴,主人公在其中活动的复杂而曲折。影片不仅展现了主人公完成重大任务的过程,更着重于描绘他们面临突发状况时的机智勇敢。情节结构深受观众喜爱,几场精彩的戏码如
刘啸尘与敌人的斗争,都充满了矛盾冲突和戏剧性,使得影片扣人心弦,节奏紧张。
影片中的矛盾冲突尖锐且多样,无论是身份暴露与隐蔽、敌人怀疑与反考查,还是危机中的挽救与顺利中的意外,都形成了一系列高潮,让人心跳加速。同时,情节的生动曲折也是影片的一大特点,每一场戏都充满了变化与发展,主人公的胜利来之不易,观众的情绪也随之起伏不定,从急切期待到舒展平和,从惊骇到喜悦,情节的内在活力使得观众在思想上紧张思索,情感上深受触动。
悬念迭起
影片中的悬念来自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组织方式的独特性,以及悬念产生和变化的突然性。影片在节奏上从容不迫,却通过紧张的悬念营造出了惊心动魄的氛围。从影片开头
刘啸尘面临的叛徒告密和身份暴露的危机,到他与敌人的激烈周旋,再到他自伤以保全革命力量的决断,每一个情节都充满了悬念。尤其是刘啸尘在
舞厅中与敌人的对峙,通过镜头的巧妙组接和气氛的渲染,使得悬念的紧张性达到了顶点。
随着故事的推进,敌新组长张仲年对刘啸尘的考查过程更是悬念迭起。从验伤口到假史秀英的考验,再到步步紧逼的盘问和阴险的圈套,每一次考验都让观众为刘啸尘的命运捏了一把汗。影片通过这些悬念的设置,生动地展示了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也展现了
刘啸尘的机智勇敢和敌人的阴险狡诈。
作品评价
影片以惊险的情节贯穿始终,从而达到扣人心弦、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它注重惊险片的要素——悬念的处理,使悬念在敌我矛盾冲突中发挥作用,并使悬念的发展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它还注意较好地使用电影手段,对光影处理、造型处理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并发掘具有表现力的眼神和动作细节,以独特的手法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
新浪娱乐 评)
该片情节巧妙、气氛紧张、台词考究,拍摄手法精雕细琢,对光影、摄影、置景、造型处理等方面做了细致的探索,以独特的手法准确地表现出具有表现力的眼神和动作细节。(吉林日报社 评)
大众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