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缦堂日记(套装共18册)》是2004年
广陵书社出版的图书,是
李慈铭积四十年心力,铢积寸累而写成,日记共包括《甲寅日记》《越缦堂日记乙集-壬集》《孟学斋日记》《受礼庐日记》《祥琴室日记》《息荼庵日记》《桃花圣解庵日记》《荀学斋日记》《苟学斋日记后集》九部分。洋洋数百万言,不仅记载了清咸丰到
光绪四十年间的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足资后世学者参考,同时书中也记录了他的大量读书札记,“略如四库全书提要之例,而详赡过之”,学术价值极高。
该日记也可谓是
李慈铭治学的大成,被誉为晚清四大日记(其他三者为《
缘督庐日记》《
湘绮楼日记》和《
翁同龢日记》)之首。《越缦堂日记》大抵是李慈铭生前认定的传世之作,因此在字里行间都不能苟且,1920年由生前好友
蔡元培助其出版。日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印出版后,曾风行海内,士林争以一睹为快,受到当时及后世学者的高度重视,
鲁迅、
胡适、
黄裳及
孙树勋等著名学人都有所撰述。除了学术价值,日记的
历史学价值亦高,如详细记载了
胡雪岩“阜康号挤兑事件”,为研究晚清经济史提供了珍贵资料。1959年,
由云龙整理编辑其日记并成《
越缦堂读书记》,专取日记中的读书心得、札记部分。
李慈铭(1829——1894),清末著名文史学家,号客、越缦老人,室名越缦堂。是清末
同光之际才望倾朝的学者,被后人誉为“旧文学的殿军”。其人仕途蹭蹬,困顿落拓,但其清高狂放,以致遗世有“性介,又口多雌黄”之讥。然其穷年孜孜,笃学不怠,于诗文、考据、小学等均有精深造诣,声名斐然。
内容记载了清咸丰到
光绪四十年间有大量的治学札记、朝野见闻、朋踪聚散、人物评述、古物考据、书画鉴赏、山川游历及各地风俗,文学价值很高。
另一方面
历史学价值亦高,如记载
胡雪岩之“阜康号挤兑事件”,《
翁同龢日记》仅云:光绪九年十一月初六日,“京都阜康银号,大贾也,昨夜闭门矣,其票存不可胜计,而圆通观粥捐公项六千两亦在内,奈何奈何。”仅寥寥数十字,但《越缦堂日记》的记载达数百字,“光绪九年十一月初七:昨日杭人胡光所设阜康钱铺忽闭。湘阴西征军饷皆倚光墉以办。凡江浙诸行省有大役,有大赈事,非嘱光墉,若弗克举者。故以小贩贱竖,官至布政使,阶至头品顶戴,服至黄马褂,所畜良贱妇女以数百,多出劫夺。亦颇为小惠,置药肆,设善局,施棺衣,为粥。时出微利以饵士大夫,忽
天津市电报言南中有亏折,都人闻之,竞往取所寄者,一时无以应,夜半遂溃,劫攘一空。闻恭邸、文协等皆折阅百余万。亦有寒士得数百金托权子母为生命者同归于尽。”
《越缦堂日记》被誉为“日记之大观,掌故之渊薮”,与《
缘督庐日记》《
湘绮楼日记》和《
翁同龢日记》并称晚清四大日记。
李慈铭的日记出版后风行海内,士林争相一睹为快。1920年由生前好友
蔡元培助其出版第二函至第七函,共51册,1936年,根据
钱玄同的倡议,
商务印书馆又影印了《越缦堂日记》第一函,共13册。
文廷式曾见其《日记》,并摘抄之,《绍兴公报》《
文艺杂志》《中国学报》相继刊出,显示了其广泛的影响力。
尽管《越缦堂日记》受到广泛赞誉,但也有人持反面看法。
鲁迅曾批评《越缦堂日记》:“我看了却总觉得他每次要留给我一些很不舒服的东西,为什么呢,一是钞上谕,二是许多墨涂,三是早给人家看,钞,自以为一部著作了。我觉得从中看不见
李慈铭的心,却时时看到一些做作”。清人
刘体智在《
异辞录》中评价《越缦堂日记》:“莼客记所读之书全无宗旨,嫌其太杂,经史子集,无一不有,读之未毕,随手札记,难免首尾不贯,在他人毕生精力所在,仅看一序,以一日了之,便加评语”,指出李慈铭读书常不及深审,即笔记批评他人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