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所著书籍
《新史学》美国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孙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12年。
《新史学》是作者多年来相关论文和演说的汇编。他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使历史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书中主张用综合的多学科研究方法来分析历史,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旧史学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有利于当代史学研究者利用新眼光,驾驭旧材料,不断书写当代的“新史学”。
作品简介
《新史学》汇编了作者历年发表的论文和演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史学观点。他对历史学的基本主张有以下几点:(一)把历史的范围扩大到包括人类既往的全部活动;(二)用综合的观点来解释和分析历史事实;(三)用进化的眼光考察历史变化,把人类历史看成为一个“继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四)研究历史的功用在于帮助人们了解现状和推测未来;(五)利用历史知识来为社会造福。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人类社会大变革的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推动世界范围内产业革命进一步深化;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趋于完成,亚非拉各地独立运动此起彼伏,使人类社会生活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积累与丰富,推动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能力大大提高。所有这些变化,对以孔德派和兰克派为代表的传统客观主义历史学带来巨大冲击,造成传统史学的衰落。十九世纪末,英国托马斯·希尔·格林德国的兰普雷希特开始对兰克派提出怀疑,掀起欧洲的“文化史运动”;20世纪初,法国贝尔也提出“历史综合”理论,年鉴学派先驱皮雷纳则大声疾呼要把历史学从“种族偏见”和“政治偏见”中解放出来,从而使客观主义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终被打破。
新史学是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20世纪50至60年代空前发展,旨在反对以利奥波德·冯·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潮流。在西方新史学的形成过程中,除了法国以外,美国的新史学潮流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其倡导人是鲁滨孙。鲁滨孙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留学,接受传统历史学的训练,但同时深受当时欧洲史学界对传统史学批判的影响。回国后其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和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执教。鲁滨孙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的25年间,逐渐形成了以其为核心的新史学一派,他的史学观点集中见于1912年出版的《新史学》一书。
作品鉴赏
鲁滨孙首先反对传统史学局限于政治史的狭隘性,主张新史学应包含人类过去的全部活动。《新史学》开宗明义地指出:“从广义来说,一切关于人类在世界上出现以来所做的或所想的事业与痕迹,都包括在历史范围之内。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和感情。”鲁滨孙特别不满的是:“直到现今政治史仍然保持着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般人仍然把过去的政治事件,看做是历史的主要内容。”
鲁滨孙十分强调历史学的功用或实用价值,主张研究历史是为了帮助人们了解现在和推测未来。他说,历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自己、我们的同类以及人类的种种问题和前景。这是历史最主要的功用,但一般人们所最忽略的恰恰就是历史所产生的这种最大效用”。
鲁滨孙还反对传统史学的封闭性,强调史学家要利用关于人类的新科学知识,寻找“新同盟军”,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而不能像传统史学那样把史学与其他社会科学隔离开。这些“新同盟军”包括广义的人类学、史前考古学、社会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比较宗教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等。鲁滨孙写道:“假使把历史学的新同盟军好好加以利用,那么,不仅历史研究的范围可以大大加强和深化,而且在史学园地里将会取得比自古以来更有价值的成果。”鲁滨孙一生培养了许多门生,其中不少人后来在美国史学界很有地位。鲁滨孙领导的新史学运动由此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新史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鲁滨孙主张扩大史学范围,重视“历史的连续性”,采用“历史眼光”和进化思想,注重对普通事物的整体历史进程的研究,这些思想都是通过比较分析和深刻反思,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借鉴来的。如果说,兰克学派是从论证方法上效法自然科学,追求客观主义,热衷于史料考据,那么,鲁滨孙则是从如何选择事实和如何解释事实的层面,向其他学科学习,并倡导把其他学科作为历史学的同盟军,积极利用它们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史学本身发展的历史来看,历史学每取得一些进展,向来是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相伴随的,因此,鲁滨孙自觉从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中吸取营养,推动各学科互补,这无疑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重视史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发挥史学的社会功用。鲁滨孙主张史学应当对社会有用。他把历史比作人的记忆,认为其最大功能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我,理解现实,从而达到造福未来的目的。作为教育家,鲁滨孙尤其重视历史学的教育功能。这种史学价值观虽然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仍具有合理成份。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从历史上积累和沉淀下来的。历史、现实、未来是有机的统一体,现实是基于过去而形成的。而现实和未来终究都要成为过去。宇宙全息统一理论告诉人们:过去、现在与未来是全息统一的,二者之间互相包含、联系与转化。现在的事件是过去积沉信息的显化,未来的事件是现在存贮信息的外化与显态。所以,史学对于理解现实的功用是客观存在的。历史学也只有关注当代现实问题,不断创新,才能更吸引人、启发人,才能引起社会的强烈共呜,更好地发挥史学应有的社会功能,并促进史学本身的进步。
当然,《新史学》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
1、在发展观上,只承认量变,而否认质变,陷入庸俗进化论的泥潭。鲁滨孙很欣赏查尔斯·达尔文的进化论,接受了他的一些影响。但鲁滨孙的进化论缺乏辩证的机制。他虽然经常讲社会变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但他把人类历史的发展看成是逐渐发展的过程。他只承认逐渐进化的发展,却否认飞跃、革命的变革。
2、否认历史学的科学性。鲁滨孙认为历史只不过是“记忆力的人为的扩大”,因此,“历史决不能同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者人类学一样,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由于历史不是科学,也就没有任何规律性可言。他说,“要想把历史纳入一定法则的范围,好象是没有希望的。”鲁滨孙基于历史现象异常复杂,人类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总是残缺不全,而古代历史学家往往言过其实,故而认为史学具有相对性,这是符合事实的。人们认同历史著作的正确性只能是相对的,近似的。然而,不能因此而否定历史学的科学性。厉史学的科学性首先在十它归根到底要受实践的检验,受考古出土文物和各种资料的检验。其次历史学的科学性是建筑在详细占有资料之上。史实的描述,论点的提出,思想的形成都是依据现有的资料而来的,而不是随心所欲地信口雌黄。就自然科学来讲,不是所有结论都能一步到位,并不因此否定其科学性;就说所有的自然科学的科学性。
作品影响
该书被学术界公认为20世纪世界史学名著之一。书中汇编了作者历年发表的论文和演说,集中反映了他的历史学观点。作为早期系统介绍西方史学理论及方法论的名著,该书对中国现代史学影响深远,并且由于其真知灼见而不断重印。
20世纪20年代,鲁滨孙的《新史学》由何炳松译为中文,在国内出版。继此之后,鲁滨孙的“新史学”思想在国内逐渐流传开来,对新旧史学关系问题探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时很多学者直接以鲁滨孙的“新史学”思想作为新旧史学比较的标准,这使得新史学的内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掺入了鲁滨孙“新史学”的学术主张,这样就有别于20世纪初梁启超提倡的“新史学”主张。何译《新史学》自问世以来,影响了中国整整一代历史学家。
作者简介
詹姆斯·哈威·鲁滨孙(James Harvey Rohisort,1863—193年)。鲁滨孙1863年6月29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布鲁明顿市的一个银行家字庭,家境富裕。他1884年进入号称贵族学校的哈佛大学,1888年获文学硕士,同年赴德国弗莱堡大学深造,在德国教授的研究班中,接受研究方法的训练。他的研究范围是欧洲中古和近代初期史。良好的教育经历,为鲁滨孙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回国后,1891—1895年间他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执教,讲授欧洲史。后应聘转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历史教授,直到1919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作品鉴赏
作品影响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