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是
苏联革命家列宁于1913年创作的政治著作,首次发表于1913年3月。该文分析了
马克思主义自1848年以来所经历的三个历史时期及其特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无限生命力。列宁在文中揭示了机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并对机会主义者宣扬“社会和平”、背弃阶级斗争的言给予了致命的打击。中译文载于
人民出版社1959年出版的《列宁全集》第18卷。
创作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爱德华·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借口时代的变化,开始怀疑
卡尔·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及对新的历史情况的指导意义,提出“批判”和“修正”马克思学说的主张,这对于当时世界,尤其是
俄罗斯重新兴起的革命高潮有着消极的影响,给工人阶级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干扰,为批判这股修正主义思潮,列宁创作了该文。
出版历史
该文于1913年3月1日初次刊载《
真理报》第50号。中译文被收入《列宁全集》第二版增订版第23卷。
内容介绍
列宁科学地阐明马克思学说在三个历史时期传播情况的文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E.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借口时代的变化,宣称马克思的学说不再适应新的历史情况,要加以“批判”和“修正”。针对这股修正主义思潮,文章论证了
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它将《
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世界历史的发展分为3个时期:①从
1848年欧洲革命到1871年
巴黎公社;②从巴黎公社到
俄罗斯1905年革命;③
1905年俄国革命以后。文章指出,每个时期的世界事变进程,都使
卡尔·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并科学地预言,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文章高度评价了中国和
亚洲其他国家已经掀起的革命运动,把它看作是世界风暴的新泉源。该文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揭示了修正主义的特征,指出:“
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历史的
辩证法就是如此。”这篇文章对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分期和发展规律,有指导意义。
作品思想
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他把自《
共产党宣言》诞生亦即
卡尔·马克思学说产生以来的世界历史划分为三个主要时期:(1)从1848年革命到
巴黎公社(1871年);(2)从巴黎公社到俄国革命(1905年);(3)从这次俄国革命至今。并通过三个部分,具体考察了马克思学说在每个时期的命运。
在第一个时期之初,马克思学说绝不是占统治地位的,它不过是无数
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但是随着1848年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以前的所有这些喧嚣一时、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形式都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列宁特别谴责了共和派资产阶级对巴黎公社工人起义的镇压,说明他们害怕这个阶级的独立行动,也证明一切关于非阶级的社会主义和非阶级的政治的学说,都是胡说八道。列宁指出,
巴黎公社时期,正是由于无产阶级的英勇,才使得明显地表现出阶级关系的国家组织形式得以巩固起来。这一时期马克思学说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在它的指导下,独立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国际和
德国社会民主党诞生了。
在第二个时期,西方带有“和平”性质而没有发生革命,西方结束了资产阶级革命,东方还没有成熟到实现这种革命的程度。西方进入了为未来变革的时代做和平准备的阶段。在此期间,无产阶级的
社会主义政党学习利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创办自己的日报,建立自己的教育机构、自己的工会和自己的合作社,这样
卡尔·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力量。列宁还以“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
马克思主义者”的现象来说明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和影响。
第三个时期,
亚洲成了新的革命风暴的发源地,此外这个革命的影响将波及
欧洲世界,这都将促使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
最后,列宁总结道: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这三大时期中的每一个时期,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但是,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的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
作品影响
该文对
卡尔·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了科学的划分和总结,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证明马克思学说的正确性及其无限生命力,热情歌颂了伟大的风暴时期,从而鼓舞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斗志,为各国工人阶级迎接新的革命高潮指明了方向。
作者简介
列宁(
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
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
布尔什维克党创立者、苏联建立者和第一位领导人。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
列宁主义理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称他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