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放
原秦文研究会会长
李文放(1924年生),原名李德英,出生于三峡库区万州区。1938年,她前往延安市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和“女子大学”学习。早在东北参加抗日战争时,李文放便开始收集篆文资料,到文革时已收集1000多册。1979年后,她担任中国秦文研究组组长、秦文研究所所长、秦文研究会会长,并主编《中华篆文大字典》。
人物生平
从小八路军到战地记者
1938年,重庆八路军办事处来了一个小姑娘,迫不及待地要报名参军,她就是李文放。祖国破碎的河山与封建家庭包办的婚姻,让这个以优异成绩考入万县女中的13岁姑娘决心投身革命。八路军办事处收下了这个意志坚定的小兵,并把她和一批热血青年送去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
1945年,李文放离开了延安市,随部队从西北去了东北,既当战地记者,又当报社主编,一直奔波在前线。三下江南,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围长春市,打锦州市塔山阻击战……
肩挑重任救“国宝”
李文放受启蒙教师的影响,自小就日日悬腕握笔、悬肘画沙,练出一手好字。后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领导陶铸发现李文放早年写的一幅书法后,连连惊呼“大才子”,遂对她悉心培养。
1947年,23岁的李文放又迷上了秦篆,开始从各种渠道搜集“碑铭拓片”。
1978年,尚在交通部工作的李文放,在路过白帝城时,吟得一诗,并用篆书录下此诗,后被文化部艺术局局长发现后,如获至宝:“这可是高手写的秦篆啊!”马上向部长汇报。部长随即与交通部协商借调李文放,尽快成立秦篆研究组。于是,已54岁的报人李文放又变成秦文化研究者了。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曾5次巡幸全国,立碑7个,由丞相李斯用秦篆在上面记载了秦朝的治国主张。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与战乱,6碑全毁,仅有琅台碑剩13行残字。于是,这“抢救国宝”的重任就落在李文放等专家的肩上。
1984年,60岁的李文放开始编20卷200册《中华篆文大字典》。此书被评价为“中国篆文总汇”、“天下古今第一奇书”。
主要成就
1989年,李老完成了两项惊世之作。一是在她主持下,集补重书了“秦七碑”。今山东省河北省浙江省境内遗有秦代刻字石碑七幢,即“秦山刻石”、“绎山刻石”、“琅琊刻石”、“东观刻石”、“之刻石”、“碣石刻石”及“会稽刻石”,碑文传为秦相李斯以小篆书写。秦七碑不但对研究秦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有着极其珍贵的学术价值,而且被认为是书法与金石艺术之国宝。然而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毁坏,珍贵的古迹大都佚失。为抢救濒临湮灭的文化遗产,1979年文化部成立了中国秦篆研究组(现为中国秦文研究会),时年56岁的李文放受文化部委托,主持了秦碑考证和集补临书的工作。史料浩如烟海,集补谈何容易。李文放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工作热忱,率专家反复研究陆续出土的秦权、秦量、诏版、瓦当、砖铭、秦简,不畏艰辛,苦战10年,终于在1989年,亲手按李斯笔意将濒临湮灭的秦七碑1874个字全部集补重书完成。后经我国一批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进行鉴定论证,认为李文放执笔重书的碑文形神兼备,酷似“斯篆”,符合秦碑风韵。这一重大事件被新华社等国内外媒体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壮举”,竞相报道,李文放也被誉为“抢救国宝的人”。
第二项惊世之作是在七幢秦碑集补重书的同时,在艰苦繁杂的考证中以秦篆为枢纽,上追其源,下溯其流,深入研究了汉字形音义擅变的历史,洞悉了中国篆文发展的源流。李老发现秦篆在中国文字史上起着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她十分明确文字是一个民族存亡的根基;没有古汉字就不会有今天的中华民族;没有秦朝统一文字这一史实,就不会有历时2000年屡经天下板荡,而至今仍然完整统一的泱泱大中华;也不会有人类历史上5000年来唯一从未间断的华夏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从古埃及巴比伦、古玛雅文字今人已不能识读,人类历史上曾经灿烂辉煌的诸多古文明也因此几乎湮灭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中,李老明白,保护我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古汉字,便是保护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未来!她以坚定信念和顽强毅力,又向世人奉献了她呕心沥血数十年而成的巨著——6000万字的《中华篆文大字典》。这部集中国篆文之大全的浩大的工具书分20卷,每卷10册共200册。竟是康熙字典的六倍!该典收集展现了自夏商至清末5000年来每个汉字在陶博吾、甲骨文、钟鼎文、石刻、布币、帛书、简犊、漆书、鸟虫书、印玺中不同的字形字态,以及在历代著名书法家墨迹中的翩翩风采。这部被称为“今古天下第一奇书”第一次收人了一系列人类早期手迹,包括早于甲骨文1000年的陶文和与甲骨文同期的刻数磨石;第一次将一批从未入书的篆文和秦始皇颁发的统一文字的诏书、兵马俑上的文字等收人该典,而且每字均保留原拓并注明出处,形音义俱全。全书收人12300字,字数超过任何一部字典!
出版著作
著有长篇小说《清明河畔》、万行长诗《难忘当年在延安》。
早在东北参加抗日战争时,就开始收集篆文资料,到文革时已收集1000多册,1979年后任中国秦文研究组组长、秦文研究所所长、秦文研究会会长,《中华篆文大字典》主编。1990年出版《秦代七碑集补重书》,1991年出版《中华篆文大字典》,全书150万字,相当于《康熙字典》18倍的字量。此书被评价为“中国篆文总汇”、“天下古今第一奇书”;李文放被誉为“篆文狂”、“万州区女史”、“抢救国宝的人”。我国当代著名的古文字专家张政烺教授说:“李君文放有感于前人综辑之功已不符今日之盛,乃上空远古陶博吾,下及近世书艺,博采众籍,广求未曾著录之资料,凡篆文及早于秦篆之古汉字,巨细不遗―所录文字,皆悉心参验海内外诸家之考证,并择善从之,历时三十余载。李君焚膏继咎,寒暑不辍。就正方家,万里不辞。其愿宏志坚,感人至深。”中外闻名的专家组成了《大字典》校审委员会,终审结论认为:“该典体大思周,古朴恢宏,是一部严谨的有极高史料和学术价值的篆文大典。”新华社、人民日报、大公报、文汇报、光明日报等海内外媒体又一次发布消息,再次引起了海内外强烈反响。
个人生活
她十分关心家乡文化建设,受聘三峡李白研究会顾问,多次用飞白体为家乡书写,组织家乡学术组织参加全国诗书画展,2004年10月重返她阔别70年的故乡——万州区,登上太白公园,观赏了太白岩碑廊,凭吊了何其芳墓园。
人物评价
一个人能否清醒地看待自我,严格地要求自我,积极地建设自我,有力地发挥自我,合理地实现自我,这不但是现实对人的根本要求,也是一个人能否超越现实,有所建树的关键所在。李文放女士的奉献不是偶然的情绪,也不是短暂的行为。她的奉献不但来自真挚纯洁的心灵,九死不悔的情愿,更来自对保护本国文化必要性的深刻认知、高度自觉与执著的信念!正是心灵上的宏观明慧与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促使并激励着这位历经风雨坎坷的老人,长期不懈地做出了超常的奉献。她虽然在家住部长楼,膝下儿孙满堂,但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吃老本,从不知道享清福。在主持秦文研究会工作20年来,她埋头耕耘,甘苦备尝,痴心不改,从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几乎把每月个人的工资全部用于秦文研究事业。有人引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的话,说李文放是“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是不为过的。公而忘私、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至今仍在她身上闪闪发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成就
出版著作
个人生活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