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说
南齐谢赫所写的词
“神韵说”是中原地区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由清代诗人王士祯提出并在清代前期统治诗坛近百年。这一理论强调诗歌的意境营造,提倡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
提出者及时间
神韵说是清代诗人王士祯提出的诗歌创作和评论主张。王士祯将神韵视为诗歌创作的根本要求,从而将其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核心内涵
强调意境
神韵说注重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主张诗歌应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勾勒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感悟。
含蓄蕴藉
诗歌表达应含蓄委婉,不直白显露。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神韵说要求诗歌意境空灵,不留下刻意为之的痕迹,给人一种飘逸、超脱的感觉。
影响
对当时诗坛的影响
神韵说在清代诗坛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许多诗人纷纷效仿其风格进行创作。它为当时的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审美标准,推动了诗歌艺术的发展。
宋代
宋代谈“神韵”者历来以严羽为代表,他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实际上,在范温的《潜溪诗眼》中就有论“韵”的内容,《永乐大典》807卷《诗》字引《潜溪诗眼》佚文,钱锺书管锥编》予以钩沉、阐述),洋洋上千言,从各个方面对“韵”作了精辟而周到的分析,不仅表征了从齐梁开始的由画“韵”向诗“韵”的重大转变,而且“融贯综核,不特严羽所不逮,即陆士雍、王士祯辈似难继美也”。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
历史沿革
神韵说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神韵”一词,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谢赫评顾骏之的画说:“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这里以“神韵”与“气力”并举,并未揭示出“神韵”的意蕴。天宝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中所说“至于鬼神人物,有生动之状,须神韵而后全”,也未超出谢赫的见解。唐朝诗论提到的“韵”,大多是指诗韵、诗章的意思,不涉诗论。如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说:“是谓折繁音于弧韵”,指诗韵;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所说“韵外之致”,即指诗章。他的《诗品·精神》中所说“生气远出”,却可以看作是对“韵”的一种阐发。今人钱锺书说:“‘气’者‘生气’,‘韵’者‘远出’。赫草创为之先,图润色为之后,立说由粗而渐精也。曰‘气’曰‘神’,所以示别于形体。曰‘韵’所以示别于声响。‘神’寓体中,非同形体之显实,‘韵’袅声外,非同声响之亮澈,然而神必讬体方见,韵必随声得聆,非一亦非异,不即而不离。”(《管锥编》)这段话对“气”、“神”和“韵”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
目录
概述
提出者及时间
核心内涵
强调意境
含蓄蕴藉
“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影响
对当时诗坛的影响
宋代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