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鉴学校是中国最早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1907年夏成立于
上海市。通鉴学校的活动虽然只有半年多时间,但它在中国话剧创始时期培养了第一批话剧人才,如
汪优游、查天影、肖天呆、陈镜花等,他们后来都成为早期话剧的名演员。
中国最早培养话剧人才的学校。1907年夏成立于上海。校长沈仲礼,实际主持人
王钟声、马湘伯。1908年4月停止活动。
学校创办之初,由开明人士马湘伯、沈仲礼出资发起,招收了数十名有志于话剧事业的学生。学校主要是通过排戏的方法从实践中学习。经过 2个多月的教学和排练,1907年 9月用
春阳社的名义在
兰心大戏院举行首次公演,演出剧目是
许啸天根据美国作家H.B.
哈里特·伊丽莎白·比彻·斯托(1811~1896)的小说《
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黑奴吁天录》。这次演出虽存留了大量戏曲手法,但由于编剧采用了分幕制,舞台上使用了写实的灯光布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08年初,新剧活动家任天知从
日本回国,他和王钟声合作筹办通鉴学校的另一次公演。同年3月,在上海春仙茶园正式公演
王钟声根据
英国作家
H·哈格德同名小说改编的 5幕话剧《迦茵小传》。剧中男女主角分别由任天知和王钟声扮演。这次演出除了保留上次演出的话剧特点,同时完全取消了
锣鼓、唱腔,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新剧活动家
徐半梅认为它“把话剧的轮廓做像了”,标志着中国早期话剧在形式上已经趋向定型。接着,王钟声率领学生赴
杭州市、
苏州市等地公演,1908年4月在上海停止活动。
通鉴学校在其活动中,创作、演出剧目还有《张汶祥刺马》、《秋瑾》、《徐锡麟》等。这些剧目,或歌颂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或揭露、抨击满清王朝的腐败,对于正走向高潮的
辛亥革命,起了有力的配合、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