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源性线虫
无需宿主直接感染人的线虫
土源性线虫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虫卵或美国白灯蛾在外界(主要指土壤)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如蛔虫病毛首鞭形线虫钩虫病等  。蛲虫卵不需在土壤中发育,但其生活史和蛔虫、鞭虫、钩虫一样是直接型的,传播途径、诊断方法和治疗药物相同或相近,故一般把蛲虫也归为土源性线虫。
简介
蛔虫病、钩虫病和鞭虫病统称为土源性线虫病,是由相关虫种的幼虫在人体内移行和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  。
特征分布
(一)蛔虫病
全世界218个国家和地区中,153个有蛔虫病流行,估计全球有12.8亿人感染蛔虫,约占世界人口的22%。蛔虫病在发达国家也曾流行,但随着社会进步和防治活动的开展,已基本消失。在我国,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地区蛔虫感染率已很低。蛔虫病的流行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蛔虫具有高度的宿主特异性,人是人蛔虫的唯一宿主,人体感染是因经口食入感染期蛔虫卵所致。受精卵蛔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后,在外界环境中需要适宜的温度、湿度、氧分压和阳光中的紫外线才能发育。蛔虫感染从土壤到人的传播水平主要取决于人类的行为。如使用新鲜粪便施肥或儿童随地大便,使大量蛔虫卵污染土壤、环境、蔬菜、瓜果;不良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不洗手等。
(二)鞭虫病
毛首鞭形线虫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区,估计目前全世界鞭虫感染人数有8.7亿。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台湾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两地区都有鞭虫感染者存在。鞭虫感染者是鞭虫病的唯一传染源。人因经口吞入感染期鞭虫卵而感染,鞭虫感染常与蛔虫病感染并存,鞭虫病的流行因素和蛔虫病一样,与自然因素和人类的行为有关。
(三)钩虫病
钩虫广泛分布在北纬45°到南纬30°之间的地区。估计世界上钩虫感染人数有7.16亿。在我国除黑龙江省青海省两省外,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和澳门地区都查到过钩虫感染者。钩虫病患者及绦虫者是唯一的传染源。钩虫卵随粪便排出人体后,在外界发育需要适合的环境,因此温度、湿度及土壤条件对钩虫病流行有很大影响。钩虫感染与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卫生习惯等行为密切有关。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均以人粪尿为肥料,而且多以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粪便施肥,这是污染土壤的主要形式。男女老幼都是易感者。钩虫病人体的途径虽可能有多种,但在我国农村,主要是由于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接触污染土壤的机会多而受到感染。
(四)蛲虫病
1990年全国调查中检查12岁以下儿童31万余人,蛲虫平均感染率为23.6%。蛲虫感染率有非常显著的家庭聚集性。蛲虫感染者是唯一的传染源。蛲虫传播有4种方式:
1.自身感染。雌蛲虫一般在夜间移行至肛门外产卵,因局部刺激而用手搔痒时虫卵即粘附在手指及甲垢中,当患者以污染的手指拿食物或患儿吮吸手指时,可造成自身反复感染。
2.接触感染。被虫卵污染的手还可污染玩具、文化用品和日常用品,这不仅使自身反复感染,而且还使他人因接触而感染。
3.吸入感染。散落在被褥、衣裤及床铺上的虫卵,可借用风力或扫地而随着尘土飞扬于空气之中,随着人的呼吸进入口腔。
4.逆行感染。蛲虫卵在肛门周围孵化出美国白灯蛾,再钻入肛门,逆行入肠内发育为成虫并产卵。
致病危害
蛔虫的幼虫、成虫阶段均可致病,成虫的危害性更大。蛔虫的幼虫在人体内的整个移行过程中,可对肠、肝、肺、微血管及淋巴组织等引起机械性损伤,或因幼虫本身及代谢产物作为抗原,诱导变态反应。重度感染时,幼虫可进入体循环,侵入多个器官,引起异位损害。成虫是蛔虫病的主要致病阶段:①夺取营养;②影响吸收;③变态反应;④并发症及异位寄生,导致肠梗阻,以及胆道、胰管、阑尾等蛔虫症,严重时可以致命。
轻度感染一般无明显症状,如果感染者粪便的虫卵数超过5 000/g或10 000/g时,则往往有症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以及消瘦、乏力等症状。严重感染者(粪便虫卵数超过20 000/g)大多发生严重腹泻或者痢疾综合症。极重度感染者,成虫附着于直肠粘膜,可引起慢性痢疾,伴有腹痛和严重的里急后重,偶尔可致直肠脱垂
钩蚴侵入人体皮肤可引起钩蚴性皮炎,病人可感到局部皮肤有烧灼、针刺或奇痒等感觉。多见于手指、足趾间皮肤嫩、薄处,也可见于手、足背部等,俗称“粪毒”。钩虫美国白灯蛾移行至肺泡后,病人可出现咽痒、咳嗽、伴有畏寒、发热、哮喘样发作等全身症状。成虫寄生小肠可引起消化、吸收等功能障碍。持续性、弥散性腹痛为常见症状,以上腹部和脐周为剧烈。重度感染者还可出现黑色粪便和营养不良等。少数钩虫病人有喜食常人不能吃的东西,称“异嗜症”。
钩虫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引起病人慢性失血所导致的不同程度的贫血。钩虫的成虫咬附在病人的小肠壁上边吸血、边分泌抗凝物质,使形成的伤口发生凝血障碍。同时成虫还经常更换咬附部位,而留下的伤口仍不断渗血。也有钩虫寄生引起消化道大出血的报道。严重钩虫病人因贫血、全身浮肿而丧失劳动能力。
蛲虫病
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雌虫爬出产卵引起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奇痒和炎症,影响睡眠。患儿常有烦躁不安、夜惊、失眠、夜间磨牙、尿失禁、食欲减退、消瘦等表现。
蛲虫病呈世界性分布,儿童感染较为普遍,据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往几年抽样调查显示:蛲虫感染率高达20.62%。
蛲虫病的唯一传染源是感染蛲虫的人。感染方式主要是人群中的间接接触和肛门一手一口的直接感染。蛲虫卵在外界的抵抗力较强,散落在室内地面的虫卵,在温度较高情况下一般可存活3个星期左右。在幼儿园、学校教室及寝室的地面尘土和各种玩具和物具上均可查到具感染性的蛲虫卵。所以在集体生活环境及家庭中极易通过生活接触而相互传播,常在一个家庭内所有家庭成员皆有感染,因此成人感染也不少见。
此外,在患者的指甲垢中和皮肤上亦可査到蛲虫卵,并可存活10天左右,这是造成自身感染和相互感染的重要途径。
人染蛲虫后,可引起肛门及会阴部瘙痒症、烦躁不安、失眠、食欲减退、夜惊,长期反复感染,会影响儿意的健康和学习成绩。当蛲虫异位寄生时,则可导致严重后果,较为常见的是由于蛲虫的雌虫侵入阴道后而引起阴道炎、子官内膜炎、输卵管炎骨盆腔发炎等。
药物治疗蛲虫病的即时效果是比较满意的,但往往疗效不能巩固。蛲虫病的主要预防措施是培养儿童个人卫生习惯,勤剪指甲,勤洗澡,勤换洗内裤。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吮手指,吃水果时要用清水冲洗干净,并削去外皮,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防止蛲虫卵吞入胃肠而发生蛲虫病。
如果感染了蛲虫病,除了药物治疗外,最好每晚都要更换新洗过的睡衣和被褥,每天早晨都要洗澡,减少虫卵的污染。白天要把卧室窗户打开,阳光有助于杀灭虫卵  。
防治措施
2004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表明,蛔虫病鞭虫病钩虫病的平均感染率分别为12.72%、4.63%和6.12%,比1990年分别下降了71.29%、73.6%和60.72%。12岁以下儿童蛲虫平均感染率为12.28%,较1990年下降了56.47%。推算全国土源性线虫感染人数(含感染一种以上者)为1.29亿,钩虫、蛔虫、鞭虫的感染人数分别为3930万人、8593万人、和2909万人。
1.采用驱虫治疗为主的综合措施。根据不同流行程度,实行集体驱虫或选择性驱虫,并抓好重点人群(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菜农、果农等)的防治。
2.实施健康教育,改善人群的卫生行为。
3.加强粪便管理和安全供水,改进环境卫生,减少感染,巩固和扩大防治成果。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介
特征分布
致病危害
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