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山参特点鲜明,参体灵秀、五形俱佳;“野性灵气”体态精悍强健,质实玲珑,须长弯绕龙蛇飞舞,珍珠点突出,芦头见长,二马牙圆膀圆芦多,自古皇帝对其赞誉有加,情有独钟,为皇室贡品。
野
丹参野生于深山密林土壤较坚硬的环境中,长年受自然环境影响,在山参的各个部位都形成较特殊的形态。
1.山参芦茎(
根状茎)秋脱春生,年复一年,茎基残留,并缓慢生长。因此,生长年久茎芦较其他参芦为长,此芦习称“雁脖芦”。芦一般可分为3段:顶端第一段为新脱落的茎痕。形如“马牙”,边缘棱较平齐,中心凹陷,习称“芦碗”或“马牙芦”;第二段为近十年间脱落的茎基,芦左右交错层迭而生,芦碗边缘有明显的棱脊,习称“对花芦”;第三段为远年的茎基脱化而成,不再显芦碗,而呈圆柱形,习称“园芦”。园芦上有紧密的环球棱皱。一般可认为每一棱皱是生长一年的标记,由此可以得出
丹参的生长年限。还有一种芦细长如线,至上端始变粗,习称“线芦”。无论是马牙芦、对花芦、园芦、线芦,上面多生有小疙瘩瘤,这是山参芦的特点。
2.生长年限较久的山参上多生有参艼1~3根,两根以上的根多为左右互生。山参艼一般粗短,两端尖细形如枣核或蒜瓣,习称“枣核”、“蒜瓣”。体垂直向下伸延,这是山参的特点。
3.山参体(主根)有“横灵体”和“顺苯体”之分,习称“武形”和“文形”。横灵体多呈短横体、疙瘩体、菱角形。顺苯体多是纺锤形或圆柱形。无论横灵体或顺苯体一般均较粗短,主根长4~6厘米。直径0.5~2.5厘米。主根和
芦根近乎等长或短于芦头,肩下垂,习称“溜肩膀”。
4.
丹参纹在主根上部,横环纹生长紧密,纹深而细,呈黑褐色,习称“螺旋纹”。有时环纹伸延至主根的中部或下部,习称“一纹到底”。
移山参系采集较小的山参,移植于宜于山参生长的山林中,经移栽10余年后,再挖出,参形略有变异,品质不及
野山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