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川河,位于安徽
宣城市广德、
郎溪县境内,是
水阳江最大支流和
南漪湖主要入湖水源。全长108.5公里,总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郎川河的上游有无量溪和桐水两支,其中无量溪较长,一般被认为是正源。郎川河发源于
广德市市东南境内的牛山,大致自南向北流经广德、郎溪二县,在郎溪县
涛城镇汇合为郎川河,转向西流,最终入南漪湖。1976年,在汇合口以上开挖新郎川河,截
桐汭河入湖,实际上,使郎川河成为新、旧两条河。郎川河上下游都具有丰富的灌溉利益,干流段还是
郎溪县的
航运通道。上游的
卢村水库已进行旅游开发。桐汭河因淤砂严重,成为郎广两县的黄砂最大资源地。
干流概况
郎川河
古称郎溪,自东而西横贯县境中部,为县内最大河流。郎川河源出
广德市之桐水、汭水和无量溪。桐水源于广德南部
泰山(也称白石山)西麓,流经四合、杨滩、月湾等地至独树乡老莫村。汭水源于泰山东麓,经四合、柏垫、历凤桥至老莫村。桐、两水在老莫村合流后称桐河,然后经石鼓、苏村、誓节、杨杆至县境涛城合溪口,全长66.8公里。无量溪源出广德东南之
乌石山,全长76公里,至合溪口与桐河合流后称郎溪。郎川河本干自合溪口起流经涛城、廖店、五里亭、县城至吼儿桥,纳钟桥河之水,经东夏入
南漪湖,流进
长江,属
水阳江水系。
郎川河段地势低平,均在海拔20米以下,总流域面积538平方公里,河谷宽100至250米,全长32.7公里,落差7米。沿河两岸有圩田13万余亩,圩内水网稠密,盛产水稻。
郎川河 郎川河源于
广德市县境内,为
郎溪县最大河流,全长118.5公里,在郎溪境内为32.7公里,流域总面积2552平方公里,郎溪县境内为559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约25立方米/秒,最大洪峰可达2400立方米/秒,一般年份洪峰通过量1600立方米/秒,年入
南漪湖水量9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
长江入海量的万分之7.8。县内海拔20米以下,30多公里的落差仅7米。水患甚频繁,1958年着手勘测,1970年动工,1976年完成,挖凿一条与原河相对平行的新郎川河,东起栗园口桐河,西止南漪湖,全长29.5公里,把原河水分两道入湖,是为新郎川河。
主要支流
在县境内的一级支流有无量溪、桐河、钟桥河、赤山溪,二级支流只有钟桥河的禹水与
九道河两股。
桐汭河与无量溪源于广德盆地南缘和东南缘。出广德盆地后,在郎溪盆地的合溪口相汇,自此以西始称郎川河。
桐汭河源头有二,西支称桐水,东支称水,源头为
花岗石山地,故河床与
冲积平原多淤砂,是郎广两县的黄砂最大资源地。
无量溪源头亦有二,一为石溪,一为石涧,汇合后称无量溪,源头亦为花岗岩山地,故黄砂亦丰富,但水量比桐河大,是郎川河的主水源。
钟桥河是郎川河在
郎溪县境内的最大支流,全长28公里,流域面积225平方公里,发源于伍牙山。源头有两支,南支称禹水,北支称
九道河。两支于汤桥村附近汇合后始称钟桥河。西南流经钟桥、吴家村、三岔等地,在吼儿桥入郎川河,流域区有岗南、凌笪、钟桥、建平、
东夏5个乡镇。与郎川河汇合后发育了广阔的河口汇合平原,是郎溪的粮油重要基地,如钟桥圩、金锁圩、杨赛圩等。
赤山溪又称陶淋港,源于水鸣乡,汇
南丰县、城南红土岗地的余水,夏季雨后,河水赤浊,故有赤山溪水名。其实,过去赤山溪与陶淋港是两段河流,上游称赤山溪,下游称陶淋港。赤山溪为岗地切割水汇集的小河沟,陶淋港则为郎川河的古河道的河床。唐、宋代以前,郎川河由陶淋港入
南漪湖。后在河道曲流发育中,河流改道从城南王家渡经松林、朱侯和
东夏入湖,陶淋港逐渐成为单独小河,接纳赤山溪之水入湖。解放后在改造河流、治理水患中,陶淋港不再具有水系的地理要素,成为圩内的灌排渠道,余水仍入郎川河。
因此,郎川河流域共达
南丰县、
建平县、城南、钟桥、凌笪、岗南、涛城、东夏、下湖、梅渚、幸福、水鸣等12个乡镇,其中干流区有南丰、涛城、建平、城南、东夏、幸福等6个乡镇。
无量溪又名星溪。源于东南境内的牛山。上游石溪、石流两支,汇入
卢村水库后称无量溪。无量溪
北流市经双河、高湖,在沈家渡汇入泥河,转西经邱村、
赵村乡出狮子口至合溪口。全长73.2公里,境内流域面积1079.9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16条,其中汇水面积较大的有粮长河、泥河、双溪河等。
无量溪河床坡陡而狭窄弯曲。自卢村水库经北大
木桥、沈家渡至狮子口,比降分别为1/400~1/1000~1/2000。水库以上的桃山、梨山、同溪乡水土流失严重。沿河地系洪水泛滥后泥沙沉积所形成。河床多砂砾,最宽处达500米以上,平均约70米。
桐氵内河由桐、氵内二水汇合而成。桐水源于县境南部的
泰山西麓,流经四合、杨滩、月湾等乡,因杨滩段两岸原多桐籽树,“
油桐随溪流下”而得名。氵内水源于泰山东麓,流经四合、柏垫、凤桥等乡镇,因河道曲折迂回而得名。桐、氵内两水在独树乡老莫村汇合后称桐氵
内河,流经石鼓、苏村、
誓节镇、杨杆等乡镇,至
郎溪县合溪口与无量溪汇合为郎川河,注入
南漪湖。全流域面积897.3平方公里。在县境内全长73.5公里,其主要支流有10条,其中汇水面积较大有花鼓河、月湾河等。
桐氵内河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尤以四合乡为典型,是河床黄砂的主要产地,因此而造成河床淤高洪水泛滥成灾。河床比降较大,自上莫村经誓节至杨杆乡出境处比降为1/800~1/1750。河道因中泓易变,故弯曲似弓形,誓节月湾村以下部分河段宽度已扩至200多米,河湾变成大沙滩。
花鼓河又名莫溪,为桐氵
内河主要支流之一。源于凤桥乡的罗家冲,经永桥流往花鼓乡,至誓节。全长约20公里。
粮长河又名濯缨河为无量溪主要支流之一。源于梨山乡南部的
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流经梨山、清溪至
双河市。全长23公里。
治理开发
河道治理
郎川河流域受季风影响,雨量集中于5~8月间,常因上游
山洪倾泻,下受湖水顶托,宣泄不畅而泛滥成灾。志载,东门堤、西门堤,各长4里,自元至明屡决屡筑,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
乾隆十六年(1751年)都遭水决后重修。民国20年(1931年)大水,堤毁田淹,数年后才修复。建国初,郎川河两岸堤防千疮百孔,抗洪能力极差。从1949年下半年起,县人民政府即发动群众治理,除对河堤普遍加高培厚、修堵渗漏缺口外,并于迎流顶冲等薄弱险段加筑
块石护坡。经20多年培修,堤顶高程平均比建国前加高2米,顶宽达3~4米,河堤防洪能力大为提高。由于郎川河河道蜿蜒曲折且宽窄不等,最大泄洪能力为每秒1100立方米,远不能适应排洪要求,1969年和1970年,仍连续两次漫溃成灾。
为根治郎川河水患,1970年冬,中共
郎溪县委决定另辟新河分洪。新郎川河自南丰乡栗园始,经城南乡山脚底、幸福乡大王村至
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入
南漪湖,全长23.3公里,宽200~300米。开凿新郎川河工程从1970年12月中旬开始,施工6个冬春,1976年完成。整个工程共投工1000多万个,每次上工人数均达3万以上,除沿河受益社队组织劳力施工外,全县非受益社队都大量投工支援。6年中共完成土方702.1万立方米,砌石1.67万立方米,混凝土0.5万立方米,国家投资共340万元(包括修建山脚底和王村公路桥、管村
机车桥以及修建排灌涵闸23座、护坡工程3处)农民劳务投资达530万元。
1973年
新河县第一次分洪。1975年新河按设计要求受益,泄洪量每秒1160立方米。据多年分洪记载,泄洪能力最高可达每秒1600立方米。
连接河在白茅岭水文站下游2.5km处与桐川河相通,在梨园村与汭水河相连,河底高程为15.50m,全长5.5km。
1994年在桐川河(连接河入口下游1 km处)建成中斗闸,对桐川河入老郎川河的洪水进行控制。
水库
卢村水库位于县城以南10公里处的无量溪上。该河发源于牛山、桃花山一带山系,最高海拔高程660米,库区汇水面积139平方公里,平均年产水量1.21亿立方米。
卢村水库设计总库容7150万立方米,最大坝高32米,坝顶长952米,宽4.6米,防浪墙高1.4米,坝型为粘土心墙砂砾料坝,设计防洪面积6万亩,灌溉面积10万亩,发电装机1000千瓦,平均年产鱼5万公斤。是以灌溉防洪为主,兼发电、养鱼、城镇工矿供水的综合性水利骨干工程,为本县最大的水库,也是本省重点中型水库之一。
水库枢纽建筑物由拦水坝、溢洪道、泄洪渠、防洪堤、隧洞及其闸和小水电站组成。枢纽工程于1970年11月正式破土动工,拦河坝于1974年9月下旬竣工。整个工程原计划在1976年底竣工,后因
河南省1975年8月雨型(简称75.8雨型)发生后,增加了加固除险部分,大坝和溢洪道工程设计规模也有所变更,工程量随之增加,故延至1980年底基本竣工,工程总投资978.26万元,累计完成民工日450万个。1981年9月通过了由省水利厅等单位组织的工程验收。
水库淹没及占用耕地3334.63亩,移民642户2895人,全部按国家有关规定并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作了妥善处置。
卢村水库建成后,运转正常。特别是经历了1983年、1984年连续两年洪水(最高水位达86.09米)的考验,没有发现异常。
张家湾水库位于桐氵
内河左侧支流苏村河上,水库汇水面积10.5平方公里,设计总库容1335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7.5米,坝顶长176米,宽4米,防浪墙高1米,坝型为均质土坝,设计灌溉面积1.47万亩。枢纽工程包括:均质土坝、钢筋混凝土箱涵,开敞式溢洪道,是本县第二座中型水库。
水库枢纽于1966年10月动工兴建,次年合拢后一度停工,至1973年元月大坝才基本竣工,1974年春完成溢洪道土石方开挖。自
河南省75.8雨型发生后,于1977年起又进行迎水坡斜墙处理和溢洪道拓宽等加固除险工作。1983年夏秋,对该库进行大坝粘土灌浆工作。1983年7月该库水位曾达到48米,大坝未发现异常现象。
国家累计总投资24.5万元。
南洋水库位于无量溪北侧小支流上,距邱村4公里,水库汇水面积12平方公里,坝址位于邱村乡南阳村和流洞乡东久村交界处,设计总库容713万立方米,最大坝高11.3米,坝顶长1780米,宽4米,防浪墙高1米,坝型为均质土坝,灌溉面积2.27万亩,枢纽工程包括:均质土坝,钢筋混凝土涵箱,斜卧式输水涵道,开敞式溢洪道,是本县最大的小(一)型水库。
水库枢纽于1966年11月动工兴建,次年3月堵口蓄水,1970年春完成枢纽设计规模,自
河南省75.8雨型发生后,在1978年又进行大坝斜墙处理和拓宽溢洪道等加固除险工作,1983年进行大坝粘土灌浆。经历1983、1984两年洪水考验,大坝未发现任何异常现象。
南洋水库灌溉面积大,上游汇水面积仅12平方公里,且均为低丘地形,相应产生的径流量较小。为扩大库容,1979年冬,在砖桥河流经水库上游分水岭以北的关塘坝处(汇水面积50平方公里),建一长达5.2公里的引水渠,次年春完成土方工程,接着又完成了引水渠的配套建筑物52座。1980年已引水300万立方米入南洋水库,保证了水库灌溉效益的发挥。
郎源水库,位于溪县
涛城镇东北的龟山西北,属小(一)型水库。集水面积51.3平方公里,总库容947万立方米,兴利库容315万立方米,坝址自乌龟山脚到大郎村
西北小山岗,全长1850米。土坝,最大坝高9米,坝顶高程30米。灌区
东干渠1条,长11.5公里;西干渠1条,长9.5公里,支渠10条,共长20.6公里。1959年11月动工兴建,1961年完成大坝加固。设计灌溉面积2万亩,已有涛城镇部分行政村共1.5万亩农田受益。
水电工程
本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3万多千瓦,可供开发利用的1万多千瓦。
建国前水能资源的利用仅限于水碓、水碾等。
小水电站建设始于1958年,当时在卢村建了一座引水式12千瓦水电站。70年代以后,发展加快。据统计到1984年底,全县共有12个乡45个村建成了48座小水电站,装机容量2006千瓦,年发电量530万千瓦时,使351个村民组、3万多农户用上了电,安装各种加工机械140多台。1987年底,年发电量434.1万/千瓦时。
本县较大的水电站有:
卢村水库水电站是卢村水库枢纽的组成部分,是利用水库水头发电的坝后式电站,装机二台,总容量1000千瓦。该站建成后年均发电量414万千瓦时,1987年发电397.1万千瓦时,是全省装机500千瓦以上
小水电站中发电小时较高的一座电站。
该站1982年7月动工,次年年底建成,1984年初并网运行,1985年竣工决算总投资148万元。
卢村水库水电站建成发电后,每年可得纯收入12万元,电站发电尾水进入灌溉渠道后仍可灌溉农田。
(二)响水滩水电站
响水滩水电站,位于
四合乡驻地大刘村东北7公里处,1978年9月动工,1980年8月竣工,8月27日正式投产运行。
水电站枢纽包括总蓄水量46.5万立方米的专用调节水库、引水工程和发电机组三部分。共投资40万元,安装XJ—L25/2×5斜击式水轮机和75千瓦水轮发电机各3台,总装机容量225千瓦。设计年均发电89.5万千瓦时,利用发电尾水灌溉农田1200亩。
由于设计时忽视了电力负荷的统计与电力电量平衡计算,致使装机容量与负荷容量悬殊很大。运行后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故实际发电量与设计发电量相距较大。1987年仅发电37万千瓦时。
圩堤修筑
县内郎川河流域,地势低平,易遭水患,宋代开始筑圩护田。明
嘉靖已有圩口76个,护田56388亩。清
光绪年间圩口增至104个,护田亩数缺载。民国32年(1943年)统计,全县共有圩口53个,护田100690亩,其中郎川河沿岸50个。至解放前夕,全县圩口共48个,其中分布在郎川河两岸的共42个。历来圩区人民为修筑圩堤“皆自携,裹饭米,捆卧具”,风餐露宿,不堪其累。终因“土瘠民贫”,“修筑难于坚固”。明嘉靖《
建平县志》载:“宋绍兴间,圩岸水,知县
苏十能申常平司给钱米修筑,民赖其利。于后,屡筑屡圮。近岁州判官邢寰、
邹守益相继措筑。
嘉靖八年(1529年)秋,大水,知县连矿重修。”嘉靖四十年(1560年)大水,破
山阳县、潘城、杨学等13圩,6年后,知县赵佑卿重修。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县朱之发动民夫修筑丁字埂,其后,百姓呼该圩为朱公圩。清雍正四、五两年(1726~1727年)连遭水患,圩堤溃决甚多,知县卫廷璞莅任后,“昼夜巡视,亲率民夫鸠工材以次完筑,民力之所不逮者捐资助之。”
民国7年(1918年),袁励宸(字体明)任县
知事,根据
郎溪县地理特点,吸取
清代贡震等前人治水经验,制定“全面修筑,重点加固,清除隐患,确保安全”的治水策略。袁知事上圩督工,县内大小圩堤均得维修。民国8年(1919年),洪水泛滥,袁知事与民众一起防汛筑堤,抢修加厚了丁字埂(旧称丁公池埂),使金锁圩与县城等地免遭水害。袁知事治水有功,民国9年(1920年)5月,民众在丁字埂树碑,上篆刻“郎溪县长袁公体明去思碑志”,碑文记述了郎溪地势、水患和袁知事冒风雨狂涛率民抗洪抢险的情况。以颂德政,思念良吏,歌曰:“公之来兮吾民之福,公之去兮吾民胥哭。”
民国以来,军阀混战,日军入侵,人民遭难。及至民国35年(1946年)底,郎川河两岸圩堤已是“年久失修,多被冲决”。
建国伊始,人民政府即组织群众堵口复堤,恢复生产。1949年
冬至1950年春,国家拨出工程用粮826719斤,投入342797个工日,动用土方603093立方米,修复圩堤101146米。1951年,政府组织群众圈成南丰圩。同年,联并东门圩、西门圩、金锁圩、杨赛圩等18个圩口为第一联合圩;并入
大新县、横闸等7圩为第二联合圩。1954年大水后,第二联合圩与大、小花赛圩等联并成幸福圩。1970年,飞鲤、毕桥两公社组织社员围湖造田,经3个冬春施工,围成跃进和团结两个万亩以上大圩。至1987年,全县有万亩以上大圩7个,堤线总长147.6公里,护田14.95万亩;千亩以上圩口4个,堤线总长16.86公里,护田0.73万亩;千亩以下小圩38个,堤线总长64.13公里,护田1.7万亩。
灌溉排涝
引水工程
卢村水库灌区工程设计灌区面积144平方公里,干渠总长68.5公里(
东干渠长36.1公里,西干渠长32.4公里),灌溉农田10.5万亩,国家投资105万元。该方案1975年经上级批准。
灌区工程1974年冬动工兴建。至1980年底,东干渠已开挖至东亭公社的小土旁上,长33.2公里;西干渠开挖至高湖公社的王家湾水库,长32.4公里。东干渠的第一分干渠和西干渠的第一、第二分干渠的土石方工程亦已基本完成,累计完成土石方141.3万立方米,各种类型建筑物282座,灌区受益农田已达6万亩,完成国家投资104.8万元。但灌区工程尚未按计划完成,加之部分渠段渗水严重,深挖方段崩、淤积等将直接影响灌区全面收益,故于1980年上报了修正设计方案,同年上级批复同意追加经费60万元。经过1981年和1982年的施工,已完成30万元的工作量。1983年连续三次出现日降雨量近200毫米的特大暴雨,1984年6月13日~14日全灌区又遭到日降雨量250毫米的特大暴雨袭击,灌区设施毁坏严重,东、西干渠全部丧失输水能力。1984年7月再次上报修正设计方案,次年3月上级批复核定灌区总投资为265.4万元,截止1987年底工程投资及计划配套建筑物已完成大半,其中拖锹冲倒
虹吸工程,甘溪、山地下涵等骨干工程均已告竣,计划本灌区干渠工程1990年末全部建成。
(二)张家湾水库灌区
张家湾水库灌区干渠部分,自1967年开挖后陆续完成誓节段的10.8公里,并建了4处渡槽,3处公路桥涵及部分支渠的临时分水坝闸等工程。因无专项经费及支渠没有配套,所以直到1982年仅能灌溉4000亩左右。1983年、1984年两年特大洪水袭击,干渠的主要配套建筑大部分倒塌,灌区范围内誓节、杨杆两乡位于桐氵
内河两岸的8座机电排灌站亦被冲毁。因此张家湾水库供水量显得更为重要。1984年7月由县水电局完成了张家湾水库灌区修正工程设计书,次年11月经上级批准同意拨款28万元,续建灌区工程。1986年续建工程动工,国家补助的28万元,主要用于建筑物的建设,另由受益地区群众自筹完成土石方5.1万立方米,砌石3514立方米,混凝土448立方米。1987年底基本完成工程设计的工程量,可灌田1.7万亩。
(三)南洋水库灌区
南洋水库灌区设计受益农田2.4万亩,1966年10月开始动工。1968年底东、西干渠已开挖20.45公里,在支渠修建了分水闸等部分建筑物10座,受益农田只有1.2万亩。由于当时没有对灌区进行全面规划,加上水库入库径流量不足,原规划的引水工程未建,因而灌溉面积仅有设计面积的一半。1979年
冬至1980年春,引水工程和大坝斜墙处理工程完成后,1980年9月正式上报了南洋水库灌区工程设计书。经批准后于1981年至1983年完成了干渠开挖任务。
水库灌区土方工程所需资金由受益地区群众自筹,建筑物则由政府给予补助,国家累计投资17万元,完成土方10.3万立方米,浆砌
块石3381立方米,混凝土432立方米,大小建筑物145座。
东干渠全长13.7公里,西干渠全长10.5公里。上述工程完工后,灌区受益农田面积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四)其他灌区
1987年,本县灌溉万亩以上的灌区除卢村、张家湾、南洋灌区外,还有杨家店水库灌区(灌溉1.1万亩)。前山门—梅松树水库灌区(灌溉1.8万亩)。其他水库除
接龙桥水库自建成后没有开挖渠道外,其余都开挖了部分干支渠并修建了部分渠系建筑物,但均没有经过正式的规模设计,故而渠系走向、渠道纵横断面以及渠系建筑物都达不到标准。
郎川河流域灌溉排涝主要采取机电排灌方式,建国后建设了若干设施。
磨盘山电力翻水站,位于新郎川河出口处
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西临
南漪湖。有机房375平方米,灌溉引水渠1条,长2.8公里,4孔进水控制闸1座,每孔高2.2米、宽2米,出水池和进水池各一处。抗旱时在河口临时筑坝,翻南漪湖水入新郎川河,水位升高后,经王家渡引水涵分水注入老郎川河,然后再分注钟桥河、荡南湖等支流水系,可供15万亩农作物最低需水要求。为充分发挥该站效益,1983年
冬至1984年春,结合幸福圩修筑新湖堤工程,开挖2.5公里排涝引水沟1条,建排涝进水闸1座(1孔,高2.5米、宽2.2米),出水控制闸1座,分担幸福圩2万亩农田排涝任务。
幸福电力排灌站,站址在幸福圩北部老郎川河畔陈家村,担负幸福圩北部0.7万亩农田排涝任务。1959年兴建,1977年前为机械排灌站,1978年初改机械动力为电动力,每秒流量3.6立方米,净扬程2.5米。
李村埂电力排灌站,位于幸福圩南面新郎川河畔李村埂,距
南漪湖3公里,为幸福电力排灌站分站,分担幸福圩南部约1.1万亩较高地带排水任务。每秒流量1.6立方米,净扬程4米。该站始建于1977年,1983年7月毁于水,同年11月重建,1984年3月竣工。
钱浒电力排灌站,位于钟桥河南岸钱浒村,担负第一联合圩中部8千余亩农田排涝任务。1972年3月动工,1974年4月建成。每秒流量1.6立方米,净扬程6.5米。主要建筑有排涝节制闸2座,进、出水池各1座,站房105平方米,加工和住房共5间。
红星排灌站,位于老郎川河北岸朱侯村。1960年冬开工兴建,1962年5月完成主体工程。设计流量每秒2.66立方米。有站房5间,引水渠1条,分水闸1座,渡槽1座,土坝4座,人行便桥1座,排涝闸9座,疏浚排涝沟13条。1983年,该站改机械牵引为电动。每秒流量2.4立方米,净扬程6.5米。改建后,可使第一联合圩下部1.3万亩农田旱涝保收。
红星排灌分站,位于钟桥河出口处吼儿桥旁,西距
东夏镇1公里,担负第一联合圩下部0.56万亩农田排灌任务。建于1979年11月至1980年8月每秒流量1.8立方米,净扬程4米。国家投资14万元。
跃进圩电力排灌东站,建于1979年至1981年,担负跃进圩东片5200亩农田排涝任务。排水流量每秒1.2立方米,净扬程4米。
跃进圩电力排灌西站,分担跃进圩西片7800亩农田排涝任务,建于1974年8月至1976年10月。排水流量每秒1.8立方米,净扬程4米。
团结圩电力排灌站,1974年4月动工建站排水,1976年完成。排水流量每秒2.4立方米,净扬程4米,担负排涝面积1万亩。主要建筑物有进、出水池、站房、水箱、启闭机台等。
航道航运
航道
航道
境内河流均为易涨易跌的山溪水流,曾通航的河道有3条:
桐氵内河源出四合乡泰山(又名白石山),上游为桐水和氵内水,两水在独树乡莫村汇合后始称桐氵内河,向北流至
郎溪县合溪口。境内长61.8公里,河道平均宽80米。
无量溪源出同溪乡牛山,上游为石溪,流经卢村与石流河汇合,在
双河彝族乡徐家边又与粮长河汇合,后向北流至郎溪县合溪口,境内长65.4公里,河道平均宽80米。
老郎川河航道:自欧阳渡起,经涛城、县城、东夏至东湖口,全长45公里,落差7米。东湖口至县城为四级河流,县城至合溪口为五级河流。因受
水阳江水位影响,每年通航时间约7~8个月。枯水时,河宽50米,水深1~1.2米,可航行15吨级船舶,主要在东夏以下河段。丰水时,河宽110米,水深5~10米,通行100吨级
驳船,1000吨级拖轮船队。洪水季节可上溯至合溪口,座位在50以下的12马力小挂机
客船可常年航行于县城至东湖口之间。古时,郎川河水运以漕粮、马草和竹木土产为大宗。明万历年间,
郎溪县、广德两县运漕粮七、八千担,马草十五、六万包。清咸丰、
同治年间,郎溪先遭兵,继罹
瘟疫,
河内船舶消失尽。同治九年(1870年)后,
清朝陆续从外地移民前来垦荒,其中
河南省、湖北移民大都乘船而下,部分船民亦随同定居,从事水上运输。清末民初,郎川河水运事业已较兴盛,下行以粮食、竹、木、柴、炭、松板、茶叶等为大宗,上行以布匹、百货、杂货、
煤油等为大宗。据民国8年(1919年)《安徽省60县水运调查》记载,郎川河共有运输
木帆船一百余艘,约2500吨位。民国15年(1926年),美商用
轮船从
芜湖市运香烟来
郎溪县推销,郎川河首次出现机动船。抗战前,曾有郎溪至芜湖小客轮航班。抗战期间,水运事业萧条,船只大减。抗战胜利后,部分船民重操旧业,
航运事业逐渐复苏。建国后,船运大有发展,
货船经
南漪湖、
水阳江可达
长江沿岸各大中城市。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从事运输的新局面,不仅开展河上运输,还从河中捞取黄砂销往省内外。
新郎川河航道:管村至
磨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长25公里,属分洪河道。河床地形复杂,水位落差大,不适宜船只通航。从管村至山脚底11公里丰水时可放排,山脚底至磨盘山14公里可行小船。
港口
郎溪港,位于郎溪县城南,自东门大桥至西门夏家渡口,长1450米,水面平均宽103米,水域面积148320平方米,一般水位时,平均水深3.28米。建国前,东、
西城区门外共建简易石级码头3座。建国后,交通部门于1960年6月投资3954元,在南门建浆砌条石台阶码头1座,面积151平方米,泊位1个,码头前沿水深1.8米。1966年12月,交通部门再投资5000元,在新建码头两侧,扩建斜坡码头和
块石护坡墙368平方米,增加泊位两个。港口进出物资主要是煤炭、农业生产资料、日用百货、黄砂、粮食、竹木等,年平均吞吐量50万吨。
东夏港,位于郎溪县郎川河下游,东夏街南,建有码头30米,泊位1个。年平均货物吞吐量10万吨左右,其中黄砂居多。
水产
建国前,专业渔民集中在郎川河下游及南漪湖畔,全县共有渔民2100多人(农民兼营
渔业的未作统计)。1949年专业渔民有210户,1500多人。建国后,不少渔民分到土地,实行渔农兼作。1956年专业渔民仅存48户,258人,而沿湖农渔业兼作户则增至540户,2500多人。他们都有
渔船、渔具,具备捕捞手段和技术。农业合作化期间,沿湖地区和郎川河下游的渔民和善渔不善农的兼作户组成3个渔业生产合作社(东夏乡1个、幸福乡两个),其他各乡镇渔民都转为以农业为主,渔业为副。人民公社化以后,渔业社改为公社的专业队。在“
大跃进”“大办粮食”期间,
渔业专业队又逐渐向种粮方面转移,渔业生产由公社统一经营。1969年全县专业渔民共220人,其中国营荡南湖养殖场119人,散居各地的101人,分属于13个队办的养鱼塘。
南漪湖与郎川河下游大型天然水域资源增殖区,约12万亩,平均每亩产量约5公斤。建国前至70年代,洄游性鱼类多分布在生态条件优越的南漪湖和几条主要河流,且季节性强,多见于汛期。但圩区和山丘地带也有分布,主要来源于沿河流溯水而上和人工放养。定居性鱼类则分布在全县各地。山溪鱼类已不多见,都分布在一些河流、溪涧的源头,如伍牙山下的
九道河,姚村鸦山岭下的山涧等地。
70年代末,由于南漪湖通向
长江河道的马山埠
云浮广业硫铁矿集团有限公司开采污染,几乎完全切断了长江和南漪湖的鱼群洄游通道。因此,湖内和流向湖内的河流里的原属洄游性鱼类已无法再到长江去产卵繁殖后代。不论性成熟与否,它们都已逐渐习惯于常年生活在内陆水域,演变为定居性鱼类。
虾贝类各地均有分布,但砂蚬、长
铁砂蚬等原只产于郎川河、
阿依河等滩地,现已不复存在。
三角帆蚌仅产于
南漪湖,荡南湖也有少量分布。但由于70年代初养蚌育珠业蓬勃兴起,大肆捕捞,到70年代中后期,幸存者极少。
日本沼虾(
对虾)则分布于南漪湖和入湖河口一带。
水生植物分布很广,郎川河和其他河流的下游直至湖区极为丰富,常占全县水生植物80%左右。70年代开始,由于养殖业的发展,为了解决饵料和饲料之不足,内地池塘、沟渠引种移植,培育了
大薸、
浮萍、
凤眼莲等品种。圩区不少农民栽培菱、藕、
茭白等水生蔬菜类植物。圩区和山丘地带的一些水库水底沉水植物相当丰富。如
龙须湖水库上游,
苦草和黑叶轮藻铺满库底,聚草和马来
眼子菜也很茂盛。
旅游开发
卢村竹海风景区
卢湖竹海风景区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11公里,是以
卢村水库为中心,融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游览休憩胜地。卢村水库为本省重点中型水库之一,总库容7150万立方米,拦水坝高32米,宽4.6米,长近千米。湖面宽广,大坝巍然,白象山矗立湖中。近观太阳山、将军山、黑虎山、青狮山、响铃山姿容尽展,远眺甘溪、笄山万亩竹海浩瀚无际。“响铃亭”、“垂钓台”、“无名园”、“水上游乐场”等设施点缀其间,异趣频添。游客常于春暖花开或秋高气爽时节蜂涌而至,或漫步,或泛舟,或垂钓,或登高……饱览湖光山色,无不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