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编〗六卷,明黄(1477-一1551)撰。黄氏曾撰《久庵日录》八卷、《习业录》四卷,嘉靖二十六年(1547)其子黄承德将二书合并,刻成《明道编》十二卷,今所存六卷,为
黄绾晚年所手定《日录》六卷,其他已佚。此书为黄氏学术思想的代表著作。
黄氏一生学术思想的观点在此书中均有反映。黄氏初受学于
谢铎,信宋儒之学,后追随
王守仁,晚年又背叛王学。黄氏曾对王守仁“致良知”说推崇备至,谓为“圣学”,后乃怀疑、以至批判王学,谓“予始末之信,既而信之,又久而验之,方知空虚之弊,误人非细”,以为王学流于禅。黄氏从批判王守仁《
大学问》的“三纲领八条目”人手,谓王守仁及其弟子的“去欲”、“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的理论和“天性人情之真是不相容的。指出人之有喜、怒、哀、乐之“情”是自然的,因此人不能去“情”,只应使“情”的发挥“得其正”,摆脱禅化之王学。又认为“利”与“义”二者应该并重。黄氏认为为学一是“圣人之学”,探讨“义”和“利”的统一,研究人之“情”如何“得其正”;一是“禅定之学”,而后者的结果是“良知既足,而学与思皆可废”了,因此,黄氏认为王学“实失圣人之旨,必将为害,不可不辨”。黄氏强调学问和实践二者关系的重要。把农业技术知识看成是民生大计,以至学者也不可不学。认为“学”与“思应互相结合,批判
陆九渊等的“不思”、“不起意”的
蒋梦麟观点,沿用《
孟子》的“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的观点,强调认识的思维作用和把握客观规律的重要性。黄氏认为“困知勉行’’的标准就是“知止”,“有思”、“有为”与“无思”、“
无为”是区别“圣人之学”与“禅学”的标准。黄氏否定
宋儒的“心传”的道统,而宣布“经世致用”,视禅学为“异端”,谓“宋儒之学,其入门皆由于禅:
周敦颐、
明道、横渠、象山则由于上乘;伊川、
朱熹则由于下乘。虽曰圣学至宋倡,然语焉而不详,择焉而不精者多矣”。黄氏在本书中对禅化的王学的批判以及他借
孔子之言对认识论的贡献,是此书的精华所在,然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此书除明刻本外,又有1959年中华书局标点本,由刘厚□、
张岂之据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胶片进行整理,前有
侯外庐《序》,对于了解此书有参考价值。
伏羲尧舜以艮止、执中之学相传。伏羲之学具于《易》,尧舜之学具于《书》。《易》之微言,莫要于艮止;《书》之要旨,莫大于执中。自是圣圣相承,率由是道。至仲尼出,而大明厥韫,以知止之止指心体,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以克几为致知之实,以复礼为格物之实,皆艮止、执中之正脉。当时惟颜曾二子独得其传,再传而得
孔伋,又传而得
孟子,轲之没而无传矣。是以艮止之旨不明而失存心之要,执中之止不明而失体道之要,故异端足以惑之,而
伏羲尧舜之相传者渐以湮沦。由是功利之说兴,由是而
禅定之学起,后之学者,出此则入彼,非一日之故矣。然功利之害人也浅,而禅学之害人也深,予恐圣人之道日晦,故恒思有以辩之。
尧舜执中之学,即伏羲艮止之学也。其具于《书》者,曰“危微”,以阐艮止之端;曰“精一”,以为用功之要。曰“安思”者,以见危之安而微之著也;曰“钦明”者,以见精之极而一之常也,无非所以求止其止而已。自危微之故不明,而人不知所致力之地;自精一之学不明,而人不知所用力之方,由是而不能安思矣,由是而不能钦明矣。呜呼!
伏羲尧舜之道,与
孔子之传,历千古而人莫能会,岂非以异端之故耶?异端莫甚于禅学,自禅学兴,而圣人之道日为所乱惑,近理而失真,有道者切深忧之,尚何望其直穷艮止之本以为言耶!
东汉明帝时,摩腾、
竺法兰以其经入
中原地区,而其说淆于中国,至
南北朝萧衍时,
达摩入中国,而其法行于中国,历唐迄宋而盛,故当时学士大夫无不事禅学者,虽圣学之兴,亦自禅学而来,所以皆以虚无为根,而失圣人艮止、执中之本,可胜言哉!
《大学》所言文王缉熙敬止者,此指止之体而言也。其体既立,由是施于君臣、父子、国人之间,无不各得所止,此指止之用而言也。有敬止之止,而后有各得所止之止。敬止之止者,所谓“艮其止,止其所也”;各得所止之止,所谓“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也。
周文王之学,实原于
伏羲;而
孔子之学,又原于文王,皆在止其止而已矣。吾人于此而能存之,于此而能思之,道在是矣。
吾学之要,在于知止。“止”字之义,本于《易》之《艮》。《艮》之义,原于伏羲、文王,而发于孔子。孔子曰:“艮其止,止其所也。”止知其所,则气理兼备,体用俱全,圣学之本在此矣。知其本则知所存心,故《
大学古本》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知其本而能安,则体立而气顺,气顺而心之用行。故《大学》曰:“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孟子云:“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故
孔子又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时止则止”者,当无事之时而不思也;“时行则行”者,遇有事之时而思也;“动静不失其时”者,当思当不思皆得其时也;“其道光明”者,语默、辞受、取与、出处、死生皆得光明者也。其止当止,其行当行,行止皆当,故曰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