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1477—1551)是明朝政治人物,字宗贤、叔贤,号久庵、石龙。他出生于
浙江省黄岩县洞黄(今
温岭市岙环照谷村),是
黄孔昭之孙。黄绾的祖籍是
莆田市黄巷,
天宝桂州
刺史开国公黄岸公之裔。父亲黄俌去世后,他接受母亲的命令承祖荫,求教于
谢铎,勤奋学习,取得了卓越成就。
正德七年(1512年)冬,因黄绾一意在恬退,志在讲明绝学,凡三年,多次上疏,以疾告归。归家隐紫霄山中历寒暑十余年,励志圣贤之学,勤读苦思,学益充裕。后来,他承祖荫担任后军都督府
都事。
嘉靖元年(1522年),黄绾升任南京
工部员外郎;次年,黄绾升为詹事锦衣佥事、南京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二年(1533年),黄绾通过依附
夏言,得以回到朝中,升任
礼部左侍郎,平定大同兵变,被提加一级俸禄。
明正德五年(1510)经友人引见,结识王守仁,称门人。次年,与
闽南地区十才子、户部主事
郑善夫结为知友。
嘉靖六年六月,帝念“议礼”之功,授黄为光禄寺少卿,升
少詹事兼
侍讲学士,参与
编修肯定“议礼”的《
明伦大典》。次年,升詹事锦衣事,南京礼部右侍郎。时
王守仁率军平息广西田州八寨少数民族起义,殁于归途,遭桂萼诬陷。黄绾2次上疏辨冤,表示“今萼毁师,臣不敢阿友以背师。”将女嫁王之子
王正亿,携至南京。
明嘉靖十二年(1533),郎中
邹守益敢于直谏,得罪权臣,称病归去,吏部尚书汪熔弹劾黄绾与邹结党,调京降级。次年,
大同市兵变,黄绾力主安抚,受命急赴大同,逮首恶数十人,树木栅,设保甲,创社学,民心安定,还京增俸一级。
嘉靖十八年,任南京
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
安南(
越南)内乱,帝命黄绾为正使安抚,黄恐惧此行不测,称病不赴。次年,因奏请为父母谥赠,受帝怒责,降为
礼部侍郎。
嘉靖二十年,以年老辞官归家,在石龙书院研究中国哲学,传播阳明
心学,著书立说。
黄绾著有《
明道编》12卷、《
石龙集》30卷、《久庵文选》16卷、《庙制考义》2卷,以及《中庸古今注》、《思古堂笔记》、《石龙奏议》、《云中疏稿》,还有易经、诗经等著作。《明道编》为中国哲学名著。但这些书除了《明道编》和《石龙集》外,都在海寇入台之时遭到残毁而散佚了。现也只有零星文字散见于各书,尚有《
皇明经世文编》遗文四篇;《台学统》遗文七篇,遗诗九首;《
黄岩县志》遗文六篇,遗诗十五首;
郑善夫《少谷全书》中遗文一篇。另外还有《五经原古序》(见《
明儒学案》卷十三)、《阳明先生行状》、《明军功以励忠勤疏》(见《
大学问》卷二十八)、《浩斋赋》(见《吴兴艺文稿》卷四十一)等。
黄绾是
王守仁的好友和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一生笃信和践行王学。阳明殁后,黄绾上疏表阳明四大功无人能及,王学三大要旨皆本先民之言,出自孔孟之论。绾还收留阳明先生遗孤正亿并抚养成人,且嫁女于正亿。可见绾对阳明先生之尊敬和对王学之推崇至极。
据《
明道编》的记录,黄绾致力于按照封建道德规范提升自身品德,遵循宋代理学家
程颐和
朱熹的
儒家“修养之道”。他常常独处家中,深刻反思。每当察觉到自己有不符合道德标准的想法或行为时,他会严厉自责,并连续十天不进食、不睡眠,甚至采用下跪和自打的方式惩罚自己。他用红色笔迹在一个本子上记录符合“天理”的思想,而用黑色笔迹在另一个本子上记下源自“人性”的念头,每十天进行一次总结,以评估自己的道德修养进展。此外,他还制作木牌,上面写着需要时刻警惕的缺点,挂在手臂上,时常检查反省,并将修养的经典书籍放在袖中,随时阅读,自我警示。尽管他多年如一日地严格要求自己,直到满头白发,仍感到成效有限,有时虽能表面上约束行为,但内心的不当想法却难以根除,只能无奈叹息。黄绾长期闭门修炼却未能达到“纯德明道”的境地,这充分揭示了
唯心主义修养方法的谬误,同时也从侧面强调了实践在道德修养中的至关重要性。
在背部刺字的习俗,起源于
岳飞请求他的母亲在背部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根据《
万历野获编》和《
智囊》的记载,在嘉靖年间,黄绾受到谏官的诋毁,便辩称自己背上也刺有“尽忠报国”四字。此事被交付给南京的法律部门进行调查,结果被天下人所嘲笑。
据《官员必读》记载,黄绾家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仍然经常侵占百姓的财产。每当有新的县令上任,都会先去拜见黄绾,并且自称是他的门生,听从他的差遣。当高静成担任黄岩县令时,他也去拜见了黄绾。黄绾说:“现在学者最大的问题就是追求名声,就像汉代的党人、
唐朝的清流之类。宋代的名士,到了史嵩这一代就算是顶峰了。真是可悲啊!”弘治元年(1488年),因外祖父去世,黄绾开始受业于陈石峰,始习举业,弃学书画。弘治五年七月二十五日(1492年8月17日),黄绾因黄俌一意在恬退,志在讲明绝学,凡三年,多次上疏,以疾告归。归家隐紫霄山中历寒暑十余年,励志圣贤之学,勤读苦思,学益充裕。弘治八年(1495年),黄绾开始参加科举。弘治十一年(1498年),黄绾放弃科举考试,又读古书,遂有文字之志。弘治十二年(1499年),黄绾已经擅长作古诗文。弘治十六年(1503年),黄绾在京师,再受业于时任礼部右侍郎兼
国子监祭酒的
谢铎。黄绾拜见恩师谢铎之时,谢铎转交自己诗文集最后定稿《桃溪类稿》于黄绾,并以日后刊刻事宜相托付。由经谢铎、黄俌引荐,黄绾师从时任
礼部尚书兼
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不久,黄绾又拜会并师从
陈献章高足
林光,习
江门市心学。
正德五年(1510年)经友人引荐,结识
王守仁,订终生共学之盟。任后军都督府
都事。正德五年(1510)经友人引见,结识王守仁,称门人。次年,与
闽南地区十才子、户部主事
郑善夫结为知友。不久因病归家,迁址江北新宅,于紫霄山樊川书院旧址办石龙书院,研究王守仁哲学。为捍卫“王学”,经常与人辩论,王守仁说:“吾党之良,莫有及者。”嘉靖元年(1522年),起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凭借“
大礼议”进入朝局,嘉靖五年(1526年),升任南京
工部员外郎。嘉靖六年(1527年),历任光禄寺少卿、大理左少卿、詹事府
少詹事兼翰林院
侍讲学士。嘉靖七年(1528年),以《
明伦大典》成,升任詹事府詹士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不久因得罪
大学士杨一清,明升暗降,担任南京礼部右侍郎。嘉靖十二年(1533年),通过依附
夏言,得以回到朝中,升任
礼部左侍郎,平定大同兵变,被提加一级俸禄。嘉靖十八年(1539年),升任
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因对出使
安南一事颇为推脱,被离职致仕。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九月卒,终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