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潮号潜艇(英文:Oshio Submarine,舷号:SS-561,代号:Project no.S115 ,又称:大潮级),是
日本海上自卫队二战后设计建造的第三代
常规潜艇的首艇,也是第一艘符合
美国标准的大型远洋反潜潜艇。
大潮号潜艇以及其后续建造的
朝潮级潜艇,采用了大量电子设备,提高了艇上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解决了艇上遥控问题,为日后的新一代反潜潜艇涡潮级做了技术准备。
大潮号潜艇1963年6月29日在
三菱重工江南造船开工,1964年4月30日下水,1965年3月31日服役,1981年8月20日退役。
二战时期,
日本“疯狂”建造潜艇,截至1945年8月,共造了190艘潜艇,战沉了135艘,剩下的55艘战败投 降。但是潜艇制造、使用经验和教训却得以积累下来了。
朝鲜战争爆发以后,
美国重新武装日本,1955年8月借给了日本1艘小鲨鱼级潜艇SS-261“斑革”号,日本命名为黑潮级SS-501“黑潮”号,这为日本独立设计建造战后现代潜艇奠定了基础。1955年至1960年6月建成服役了1100吨的的SS-511“亲潮”号,其基本上是二战型潜艇的进一步发展,主要用于技术测试。
1962年,
日本又完成两艘750吨的早潮级SS-521“早潮”号和SS-522“若潮”号,并且编成海自第一个潜艇单位,第一潜水艇队。1963年又有两艘小幅修改后的夏潮级潜艇SS-523“夏潮”号和SS-524“冬潮”号服役。然而这些潜艇都是近岸潜艇,由于日本是西
太平洋 第一岛链,西方最靠近
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的据点,因此作为防堵苏联庞大
潜艇部队进入太平洋的第一线,成为冷战时代
美国反潜体系之下的战略目标,为此早期日本建造的几艘近岸型潜艇就不再适用,接下来建造的就是大型化的反潜潜艇。在
核潜艇尚未普及的时代,美国提出的封堵措施,就是部署一道由
常规潜艇构成的大洋水下侦测网,这些柴电潜艇都配备了美国二战后研制的大型声呐。与此同时,1960年,为了替代将要退役的“黑潮”号潜艇,根据
日本第二次防卫计划,决定建造一艘具备远洋航行能力的“大潮”号潜艇。
1981年8月20日,大潮号潜艇退役,1983年在
佐世保市被拆解。由于大潮号设计成功,
日本后来决定对其稍加改进再建造4艘这样的潜艇,这就是后来的朝潮级。
大潮号潜艇以
美国海军战后建造的刺尾鱼级和
英国皇家海军战后建造的奥白龙级为母型,兼收并蓄这两种潜艇的 优点而设计的,因此性能比它们更胜一筹。大潮号排水量超过了2000吨,标示着日本战后潜艇大型化的开始,除了增加续航能力、海上持续作战时间外,还有就是可以有充足的空间安装大型声呐和静音系统。大潮号潜艇的下潜深度,航行性能,武器装备等指标均远胜
日本之前建造的几型潜艇。
大潮号潜艇沿用了二战时期的舰队型潜艇,艇具有明显的陡峭割刀线型。实际上,当时海自已经在研 究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新推出的水滴型艇型,不过基于保险起见,同时期建造的大潮号及后来的朝潮级仍使用传统艇型,直到朝潮级之后的涡潮级才正式引进水滴型设计。
大潮号潜艇采用外
肋骨式双壳体结构,其上甲板较窄,甲板线几乎与水线平行,指挥台围壳周围安装了向外伸出的通行踏板,方便艇员在艏之间活动。艏部水平舵采用向上折叠式而非向艇内收放式,指挥台围壳外型呈阶梯状,位置靠近艇体中央成流线型,前部的“阶梯”内部为水声设备,其明显比之前的早潮级变小。艇艉采用双轴双桨推进,尾舵为一个控制面,位于艉部下方螺旋桨的后方,这些基本上都是效仿了
美国刺尾鱼级潜艇。
大潮号艇内舱室划分沿袭了舰队型潜艇的多舱室原则,耐压艇体内部被分为7个舱室。从艏开始依次是艏
鱼雷舱、前
蓄电池舱、作战指挥舱、后蓄电池舱、主机舱、动力装置控制舱和艉鱼雷舱。艏艉鱼雷舱除布置有鱼雷发射管外,还作为备用鱼雷舱、艇员生活居住舱和艏部应急逃生舱,发生紧急情况时,艇员可通过舱体上方的前部逃生舱口逃生。
大潮号潜艇优良性能,是
日本第一艘具备近海攻击作战能力的潜艇,被
日本海上自卫队视为多功能攻击型潜艇。大潮号潜艇采用了水下低阻力线型,装备了新型柴油发动机,加强了艇上的水声设备,在日本战后潜艇技术发展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为日本之后研发紧随时代水平的现代化潜艇奠定了基础。(舰船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