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榴
桃金娘科桃金娘目植物
凤榴(学名:Acca sellowiana (O.Berg) Burret)是桃金娘科野凤榴属植物。
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鸟拉圭西部的山野;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法国和中国等国均匀有引种栽培。适宜生长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的环境。
植株可供观赏用。可用于滨海盐碱地绿化美化,也可用于生态林建设中,其花、果均可食用,是很好的引源植物和鸟嗜植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约5米;枝圆柱形,灰褐色。叶片革质,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6-8.5厘米,宽3.4-3.7厘米,顶端圆形或有时稍微凹或有小尖头,上面干时橄榄绿色,下面灰白色,初时上面有灰白色绒毛,以后变无毛,下面密被灰白色短绒毛,侧脉在下面显著,凸起,每边有7-8条,以45度开角斜行,在离边缘2-3毫米处汇合成边脉;叶柄长5-7毫米,有灰白色绒毛。
花直径2.5-5厘米;花瓣外面有灰白色绒毛,内面带紫色;雄蕊花柱略红色。浆果卵圆形或长圆形,直径约1.5厘米,外面有灰白色绒毛,顶部有宿存的萼片。
生长环境
凤榴适宜生长在温暖的亚热带气候的环境。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阳光及较高的空气湿度。能忍受-10℃的低温,但越冬最适温度为4-10℃。对土壤要求不高,但在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pH6-6.5)的土壤上生长较好,较耐碱性土壤。
分布范围
凤榴原产于南美洲的巴西南部、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和鸟拉圭西部的山野。法国是最早引种凤榴的国家,于1890年从乌拉圭引进凤榴,种植在东南沿岸的里维埃拉地区。美国1900年从法国引入,种植在加利福尼亚州。后来斯里兰卡葡萄牙意大利以色列哥伦比亚等国家也进行栽培。新西兰1908年引入。日本分别于1931-1932、1934年从美国引入“库丽菊”(Coolidge)等几个品种,但只是作为观赏果树;1979-1980年从新西兰引入“胜利”(Triumph)、“门墨士”(Mammoth)等品种,开始作为生产性果树,种植在关东中部的太平洋沿岸、四国、九州等西南部温暖地区。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有专门果园种植凤榴。云南省湖南省四川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均有栽培。在全球亚热带气候温暖地区广泛种植。
栽培技术
凤榴适应性强,耐寒、耐热、耐旱、耐盐碱,作为生态景观树种栽植,能适应各种立地条件,可比较粗放地管理。作为果树栽培凤榴,应种植于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有效土层深厚的肥沃土壤。缺水会引起落果,所以要保证果品的优质,必须定期灌溉,特别是在花期和果熟期;同时在根部覆土覆草以保护根部,也能提高水分管理效果。凤榴花多,疏蕾可以抑制生理落果,促进果实肥大。生产优质果品要求光照充足;半阴地坐果率极低,品质差,尤其糖度低。中国尚无施肥标准方面的研究报道,上海市地区探索凤榴施肥标准时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按温州蜜柑的施肥标准进行施肥,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主要价值
观赏
凤榴枝条密生,极耐修剪,适于做花坛、花境、果篱及绿篱等;凤榴的枝叶经修剪后,会释放芳香气味,有益于人体健康,适合城市绿地、公园、居住区等栽培,丰富城市景观;凤榴花朵美丽,适宜庭院绿化或盆栽。
生态
凤榴四季常绿,适应性强,极耐盐碱,可用于滨海盐碱地绿化美化,尤其是针对中国上海盐碱地适宜植物材料匮乏,凤榴的引入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凤榴也可用于生态林建设中,是很好的引源植物和鸟嗜植物,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食用
凤榴的花瓣可食用,且口感较甜,营养丰富。果实具有菠萝和草莓的混合浓郁的香味,香甜可口,味甜或略带酸味,可以直接用来鲜食;还可加工成果酒、果汁饮料果酱果冻、蜜钱、酸辣酱冰淇淋等。
参考资料
南美棯.中国植物志.2019-06-05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栽培技术
主要价值
观赏
生态
食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