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君(1917年-1961年),浙江平阳人。1934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浙南独立团团长,闽浙军区、闽浙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闽浙边三年游击战争。1939年后,任
新四军军部科长、福建军区副参谋长等职。参加了淮海、渡江、福州等战役。1952年后,历任中央军委训练部处长、副局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
解放勋章。
人物生平
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一九三七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浙南
平阳县游击队队长,浙南独立团团长,闽浙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闽浙抗日游击总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坚持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
新四军军部
教导队教员,第二科科长,
新四军第一师二旅副参谋长,新四军第一纵队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华东野战军
山东兵团副参谋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兵团副参谋长,第十兵团兼福建军区副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训练部军事计划训练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计划监察部副部长。
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陈铁君,曾用名
陈子良。1917年生于浙江
平阳县桥墩五岱山十三亩(今苍南
五凤乡)。
1932年,就读
浙江省瓯海中学,半年后转读杭州安定中学。后离队回乡。
1933年,考入南京
中国国民党军政部学兵队;冬,到
福建省任十九路军翁煦垣部见习排长,不久参加蔡廷发动的“闽变”,失败后离队。
1934年冬回故乡,同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次年,与叶廷鹏等组成武装队伍,成立浙南红军游击队,任队长。
1936年5月,中共浙南临时革命委员会成立,任军事委员。9月,与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会合。冬,与童启文等领导红军游击队收缴土匪王世雅武装;攻打水头镇,击毙区长楼钟声;奇袭宜山八岱宫团防局,连续取得三次重大胜利,队伍发展到百来人。
1937年5月,与吴毓、董启文代表闽浙边临时省委与
中国国民党闽赣浙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代表进行第一次和平谈判。和谈中辍后,在青田境内一次战斗中负伤被俘,关押州监狱。
七七事变后出狱,再次参加与国民党浙江地方当局第二次和平谈判,达成协议。10月,由
刘英、粟裕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红军挺进师改名“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铁军任副队长兼参谋长。
1938年3月,随游击总队赴
皖南,编入
新四军,先后担任教导总队教员、军部参谋处侦察副科长。
1941年
皖南事变中,战斗至弹尽粮绝,最后与民运科长夏征农突围,历尽艰辛,3个月后抵达苏北盐城,参加新四军军部重建工作,任军部教育科科长。次年,任一师二旅副参谋长、十六旅副参谋长、参谋长。
1942年4月起,分别任新四军军部第五科科长、第七科科长,第1师2旅参谋长。
1945年,任苏浙军区一
纵队、二纵队参谋长。参加了
天目山战役和
华中地区1945年对日军反攻作战。
1946年12月,任华东军政大学副教育长,次年1月任教育长。1948年8月,任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副参谋长。
1949年2月起,任第三野战军第7兵团副参谋长,第10兵团副参谋长兼福建军区副参谋长。参加了
胶济路反击战,兖州、济南、淮海、渡江、福州、
厦门战役。
1952年后调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委员会军训部组织计划处处长,军训部军训计划局第一副局长、代局长。
1955年,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计划和监察部副总长,获少将军衔。
1961年6月23日,陈铁君将军病逝于北京。
人物事迹
投笔从戎
陈铁君小名陈廷亩,世代务农,他的父亲陈朝共虽然是农民出身,但粗通文墨,所以陈铁君三兄弟的名字颇具来历:廷耕、廷陇、廷亩。陈铁君排行老幺,因天资聪颖,最得父亲的喜爱。
当时五岱山有一个颇具名气的私塾先生陈蕴乡,他慧眼识才,一看到陈铁君,即觉得 是可塑之材,于是动员陈铁君在他的门下读书。9岁那年,陈铁君接受了启蒙教育。
陈铁君的父亲让他读了三年蒙馆之后,就通过别人的介绍,把他送到国立
江南宜山小学就读。他的父亲准备倾其所有,期望陈铁君学有所成,将来考取功名。
1932年,陈铁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
瓯海区中学,当时瓯海中学的教务长对陈铁君的过人天资感到十分惊讶,当他了解到陈铁君是偏远贫困山区的农家子弟时,更加赏识不已,半年之后,亲自举荐陈铁君转读杭州安定中学。
在杭州安定中学,陈铁君一边奋发读书,一边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他目睹国土惨遭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愤慨
中国国民党当局的消极抵抗,毅然投笔从戎,矢志报效祖国。
人中豪杰
1933年,陈铁君报考南京国民党军政部学兵队,面对满目疮的国土和
日寇的猖,目睹国民党的腐败无能,陈铁君深为自己报国无门而郁郁寡欢。同年下半年,他终于在革命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报考十九路军军政
教导队,并很快被任命为十九路军翁煦垣军部见习排长。冬天,随十九路军在福建开展轰轰烈烈的反蒋抗日运动。被称为“闽变”的反蒋抗日运动遭到了镇压,部队失散后,陈铁君在1934年冬回到了故乡。那年隆冬,陈铁君趁着朦朦夜色,与叶挺鹏、吴毓等浙南游击精英们在五岱山秘密汇合,并立即成立了8人组成的武装队伍。翌年春天,武装队伍逐步扩大,成立了浙南红军游击队,陈铁君从此在浙闽边区,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活动。
1936年9月,陈铁君率领的浙南红军游击队在平阳山门与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会师。从此,浙南
中国工农红军的游击战争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陈铁君率部开展的袭击驻北港区署保卫团、袭击驻八岱宫的宜山团防局壮丁干部队等战役频传捷报。
七七事变
1937年5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
刘英与
中国国民党闽、浙、皖、赣边区绥靖公署进行和平谈判,因陈铁君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和知识涵养,被任命为和谈代表。7日,在平阳山门畴溪与国民党举行首轮和平谈判中,陈铁君与国民党
绥靖公署主任
刘建绪进行了正面“交锋”。通过谈判,陈铁君以敏锐的洞察力当场识破了国民党代表企图通过谈判达到“收编”和把“政工人员集中到南京受训”的阴谋。这次谈判,终告失败。
和平谈判一个月后,陈铁君在辗转战斗的青田战役中受伤被俘。国民党知道他是和谈代表,不敢贸然下手,将他解往衢州绥靖公署关押。“七七”事变后,
中国国民党绥靖公署主任刘建绪的部队陆续调往
淞沪会战前线。7月25日,刘建绪将陈铁君释放,并亲自给刘英和时任闽浙赣省委书记关英、闽北特委书记黄道写信,交陈铁君带回,表示愿意与
中国工农红军举行和平谈判,联合抗日,又将贺龙于前次谈判前劝谕刘建绪的信也交给省委,以表示诚意。
8月24日,
刘英委派陈铁君、吴毓、黄耕夫与国民党代表在温州申江旅馆举行第二次谈判,陈铁君以犀利的话锋痛陈利弊,终于达成谈判协议。9月15日,陈铁君又受命前往山门西山村参加最后一次谈判,通过一天一夜的唇枪舌战,终于获得成功,使两党达成一致抗日的共识。
屡建奇功
陈铁君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得到了红军总部的重视。国共合作后,
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和闽浙边红军游击队改称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司令员,陈铁君被任命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1938年3月18日,粟裕、陈铁君奉命率领500多名战士从北港山门出发,开赴
皖南抗日前线。经过一个多月艰难跋涉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后,陈铁君被任命为
新四军教导总队教员、军部参谋处侦察科副科长。在
皖南事变战斗中,他沉着指挥,与敌人战了三天三夜,最后,由于弹尽粮绝,他才率部突围。三个月后,他才与战斗中失散的
新四军战士一起,历尽艰辛抵达苏北盐城。
这时,新四军旧部的重建重任又落到陈铁君的肩上,他担任军部教育科科长。半年后,组织考虑到他具有突出的军事才干,任命他为新四军一师一
纵队参谋长。
渡江战役
1941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
长江时,时任十六旅参谋长的陈铁君在渡江战役中屡建奇功。他一边参加实战指挥,一边深入研究战略战术。尽管戎马倥偬,但他仍坚持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下,撰写战术
总结报告。
1943年,他终于在山东昌潍战役后,完成了《步兵连对城市攻坚战突击战术的总结报告》,在全军引起反响,受到了副军长张云逸的关注和重视,他的报告被印发到全军进行学习。1945年,经过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整风学习一年后,陈铁君又任苏浙军区一纵队、二纵队参谋长,
华东军政大学教育长。
1955年8月1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34周年之际,陈铁君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获得二级
八一勋章、
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
解放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