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合镇距
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
楚雄市25公里,东邻
东瓜镇和
紫溪镇,西与
南华县毗邻,北与
牟定县接壤。国土面积185.533平方公里。吕合镇古为滇西主要驿站,现有楚(雄)牟(定)公路、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高等级公路和320国道横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境内有楚雄州最大的
九龙甸水库和中型西静河水库,是楚雄市城市供水主渠道。吕合镇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湿分明,全镇土壤以水稻土、冲积土为主,其次是紫色土和红壤土。吕合镇辖吕合、
中屯镇、
白土镇、回龙、红武、干田、新庄、斗阁、钱粮9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吕合镇人口数为15615人。
地理环境
基本概况
吕合镇地处
楚雄市西北方,辖区面积185.533平方公 里。辖吕合等9个村民委员会,106个自然村,148村民小组。距彝州首府鹿城22公里。2008年末,全镇有农户672
3户,28692人,其中农业人口27557人,占96.2%,人口自然增长率8‰。居住着汉、彝、回、白、苗、佤、全镇耕地面积24533.38亩,其中:水田18320.76亩 ,占74.7%,旱地6212.62亩,占25.3%。2008年末,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541.93万元;农业总产值5057万元,乡镇企业总收入2860万元 ;
烤烟总产量49.5万公斤,烟叶收购总值619.7万元;粮食总产量产1325万公斤;地方财政总收入769.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25元。、傣、满等9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394人,占18.9%,人均占有耕地0.9亩。最高海拔2450米,最低海拔1800.2米,镇人民政府驻地海拔1842米,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行政区划
吕合镇距
楚雄彝族自治州首府
楚雄市25千米,地处东经101′23°,北纬25′09°,东邻
东瓜镇和
紫溪镇,西与
南华县毗邻,北与
牟定县接壤。国土面积185?53平方千米。
吕合镇古为滇西主要驿站,现有楚(雄)牟(定)公路、广(通)大(理)铁路、楚(雄)大(理)高速公路和320国道横穿境内,交通极为便利。境内
平均海拔1842米,有楚雄州内最大的
九龙甸水库和西静河中型水库。2006年吕合镇辖吕合、
中屯镇、白土、回龙、红武、干田、新庄、斗阁、钱粮9个村民委员会,148个村民小组。全镇年末耕地面积24533亩,其中:水田18322亩,占74?7%,旱地6211亩,占25?3%,农民人均耕地面积0?9亩。
人口民族
人口
彝族主要分布在新庄、干田、红武3个村民委员会,
回族分布在钱粮、中屯、吕合3个村民委员会,其余6个少数民族分布在钱粮、中屯、吕合村民委员会。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吕合镇人口数为15615人。
经济
第一产业
有利条件:交通极为便利,加之回族聚居地方,民间有大牲畜交易的传说,农民商品意识增强,养殖户逐年增多,畜牧业不断发展和流通。吕合是州内最大的畜牧交易市场,占地6000多平方米,满足了市场交易的需要,现每到街天,前来交易的除本地人外,还有
四川省、
玉溪市、
贵州省、
昭通市、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大理白族自治州等20多个外省、州市的客商,有的街天,牛成交量达千多头,还有猪、羊等。2002年该镇生猪存栏17190头,出栏
肉猪24366头,比上年增3.5%。
肉牛存栏8241头,出栏肉牛6050头,比上年增0.75%。
黑山羊存栏2238只,出栏
肉羊1666只,比上年增0.2%。畜牧业逐年不断发展,需要有一定的产业化才能加快发展。
文化
人文地理
吕合,这个
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是历史悠久,也曾文采风流。
吕合文化,也是中华文化其中之一脉。吕合文化,象紫甸河一样,源远流长,其色清亮,其彩斑斓,清凉甘甜,沁人心脾。
吕合文化,象吕仙酒一样,丰富多彩,神秘多样,闻之清香,回味绵长,
饮之醉人,愰若人间天上。
吕合文化,如吕合煤一样,储量丰富,底蕴深厚,采之不竭,烧之火旺,熊熊烈火,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吕合文化,也如吕合人一样,热情友善,包容谦让:佛、儒、道各流派,汉、回、彝各民族相处和睦,包容谦让。
虽然,历史曾创造了许多灿烂辉煌。但,风雨如晦,岁月无情。“历史总被岁月所消磨。”往事如烟,我们不能让那历史的烽烟烟消云散,我们要记下它,让它在历史的记录上定格。
往事如诗,志士仁人反封建反压迫的壮举;黎民百姓为追求幸福的虔诚祈祷;善男信女为信念献上的馨香;更有为实现梦想付出的努力和牺牲;
九龙甸水库坝埂上的辛苦和豪迈的号子;修建
滇缅公路的一曲曲悲歌和“马儿啊,你慢些走”的感悟歌章。
盛世如歌,让我们追寻历史,寻找昔日驿站纵横的街坊;寻觅古驿道上青石板留下的足迹;复原消逝的楼阁殿宇;记录下那如歌岁月跳动的乐章。
社会
教育
推进素质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教学规模逐步扩大。年内共投入教育资金45?34万元,实施学校扩建、排危、运动场、食堂工程建设,完善内部设施。截至年末,全镇共有初级中学1所,小学14所,教职工243人,教学班107个,在校学生3361人,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
科技
科技工作一是以人工食用菌、蚕桑、
亚麻、经济林果等高产种植和
肉牛养殖为重点,积极组织科技培训,全年共举办各种科技培训86期,培训人员5897人次,印发各种科普资料4500余份,开展科普咨询4场次。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二是搞好试验示范及科技推广,为产业结构调整建立示范阵地,对全镇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医疗卫生
卫生工作从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服务入手,着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一体化,开展好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等各项常规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较去年提高11?5%,达到86%,门诊及住院减免补偿资金60?9万元,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社会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一是认真贯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方针,继续宣传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进一步规范生育管理;二是认真做好
计划生育奖优免补工作,年内共办理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35份,发放一次性奖金3?5万元,奖学金4?53万元,养老补助金5?18万元。劳动和
社会保障工作顺利开展。年内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05人,其中州内1770人,省内632人,省外298人,境外5人,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650人的劳务输出任务。
民政社会福利事业认真落实优抚优待政策,积极开展社会救济救灾、扶贫帮困、拥军优属工作,保障民政对象和困难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使人民群众人心稳定,生产发展。年内发出救灾救济粮14吨,解决281户706人特困户和受灾户的基本口粮问题。发出寒被15床,
寒衣节25套,旧寒衣45箱;发放临时救济款1万元,低保资金3?74万元,抚恤金21?62万元,义务兵家属优待金3?83万元;配合
广州市残疾人联合会为镇31名患
白内障的老人进行白内障复明手术,使老人们重见光明。民房火灾保险投保5442户,投保金额2?97万元。
社会保障
1、做好社会事务服务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再就业工作,2007年来,全镇劳务输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012人,其中州内、市内789人,省内2004人,省外213人,境外6人;二是积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医疗保险的申报、审核和费用扣缴工作;三是按要求开展劳动执法年审,登记审验15个私营企业、1个集体企业、249户个体工商户,增强了企业法人的法制意识,维护了
劳动关系的和和谐稳定主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2、医疗卫生工作不断加强:一是卫生部门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尽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努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确实加强食品卫生工作,加大对食品的监督检查工作力度;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督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二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切实解决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和无钱看病的问题。2008年全镇新型农村合AA作医疗参合农民23037人,参合率达到90%。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减免至2007年6月30日止,门诊减免39556人次,减免资金18.32万元;住院补偿614人次,减免补偿资金59.19万元。共计减免补偿40170人次,减免补偿资金77.51万元。
3、民政工作扎实有效发出救灾救济粮1批10吨,为216户特困户和受灾户542人解决了基本口粮问题;发放临时救济款1000元;拨付20000元专项资金为4户因灾倒房户的住房进行了恢复重建;拨付5000元专项资金为1户特困残疾人的危房进行了改造;为9户特困户申报了医疗救助;为1--3月纳入农村特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100户、210人发放保障救助大米4239公斤,折合金额12081.15元;发放抚恤金132人、12.8511万元;发放低保资金13户,1.87万元;办理农村养老保险到期领保102退保人,共发放金额3.7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