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赋斌
国际网络作家协会会员
董赋斌,男,1987年出生于武山县,是一位小诗人和国际网络作家协会会员。他擅长写诗歌和散文,作品包括《暗香盈袖》和《子夜絮语》等。自2003年开始,他的文章在《西部》《甘肃科技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甘肃地税》《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甘南日报》《民族日报》《祁连风》《圣地诗刊》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共发表诗歌、散文等100余篇。他的作品曾获得“澳星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并入选《秦风雅韵》(太白文艺出版社)、《人文武山》(吉林大学出版社)、《武山年鉴》(中国文史出版社)等书籍。
人物经历
2003年开始发表文章,在《西部》、《甘肃科技报》、《兰州日报》、《兰州晚报》、《甘肃地税》、《天水日报》、《天水晚报》、《甘南日报》、《民族日报》、《祁连风》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等100余篇。获“澳星杯”全国文学大赛优秀奖。
作品评论
董赋斌的诗里不仅跳荡着对生活对人生的炽烈热爱和对故乡、父母亲人的感恩之情,还充满深深的思辩,透出少年少有的老成。“挎一袋忧伤,遥望/黄河远上,天地茫茫/举起手掌,狠狠地一挥/划出一道坚定的誓言/举步前行,踏向荒凉的西北方/大漠、狼烟、一截坚硬的古城墙/太阳落下的地方,一片凄苍/一个孤独的身影,移动/像一只在地图上爬行的蚂蚁,迷失了方向/一步步,跨入夜的心脏/做一个孤独的行者/抛却功名、赞赏,走进生活的画廊/让自然、人类、哲理甚至阳光/伴随古老的诗歌一起成长”(《做一个孤独的行者》)。他有时也显现出些微的消沉,这可以理解,尤其在这行色匆匆物欲横流的年代。其实,赋斌是幸运的,至少在那个偏远的农村他是幸运的。他有一对“开明”的父母,凭靠在土地里的劳作来供他完成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学业。从那个偏僻的乡村能走出来是不容易的,因为物质的极度贫乏,人的观念还没发生多大的变化,因此能受到更多的教育的孩子不是太多,能上大学就非常幸运了,赋斌就是其中的一个。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书读的很好,他从小就热爱写作,天生对文字产生兴趣.在学习之余常常写些诗歌,还在报刊上发表,也许作为一个学生来说,更好的完成学业是感恩父母最好的方式,赋斌完成的很好。在内心深处,赋斌感激他的父亲,父爱无痕。“父亲把对儿子深深的思念/装入一袋旱烟”,尽管乡村落后,尽管父母没有太多的文化,但亲情却浓的化不开,儿子在外求学,父亲思念儿子,把对儿子的思念装入一袋旱烟……多么美好和谐的乡村画卷啊!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声音就是诗,赋斌用青春和极度的热情维护着那方神圣的精神家园。走过几多思考与疼痛,走过几多纷忧与寂寞。从学业繁重的中学校园,终于脱颖而出考入了西北一所大学的中文系。随后他拥有了较为宽松、细软的时光,有了更多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在文学的道路上迅速成长。他用他执着的追求精神和信念证明了青春,他是幸运的,在诗歌的收获上颇丰,有大量的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从赋斌发表的大量作品来看,或许是因为生长环境和青春的缘故,他写的乡土诗和纯情诗显得更为理性和动人一些!正如“母亲一边捻着手中的线/缝补着家里的缺陷”,赋斌是农家的孩子,我也是。我们都想望用拥抱文字的方式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顶礼膜拜!因为,在我们心中除了写作之外,还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去实现这个祈愿,至少是现在。
——冷雨:《西北大地,谁的旗帜在校园里飘扬?——校园诗人董赋斌及其作品简读》
佳作节选
冬夜里的湿地公园
初冬的夜,早早地拉开了幕布,由起初的一片朦胧,到苍穹中氤着一层层望不透的黑。若不是都市的街灯亮在眼前,我想该用“伸手不见五指”来形容夜的黑了。
晚风拂面,夹着令人抖瑟的冷从耳边刮过,从眼角滑过。尽管雪还未曾降落,但冬的气息已触手可及,溢荡在我身边。穿过校园里落满叶子的小径,迈出灯光如星的校门,和朋友一路畅谈着,漫步向湿地公园。由于晚上不开放,便只能倚栏凝望夜色迷蒙中的湿地公园了。
没有月亮,却有繁星般的路灯亮着。黄河对面的灯光洒过来,水面即刻呈现出瑟瑟的姿态。夜很静,初冬的河水也很静,静静地流着,不见往日奔腾的浪涛,只见轻风吹拂水面,掠起几丝颤动着的微波。这恰好合了朋友和我的口味,在初冬寂静又有些冷清的夜晚,在偏离城市中心又不完全靠近乡村的地方,这亮光闪闪的微波与周围的一切显得很和谐,很般配。大自然中几种原本单调的意象不饰雕琢便成了一首诗,成了一幅画,优美,恬静。
路上行人甚少,好一会才能碰见一两对漫步爱情牵手青春的恋人,来这里感受浪漫的情调。他们轻轻地散步,悄悄地聊天,生怕惊醒了酣眠的湿地公园。我们亦是,静静地倚着栏杆,凝望着湿地公园:茅草亭墨泼般的支架在夜色里竟然有点模糊。曲折迂回的木栈道不甚清楚,不过比其他事物更黑一些。几个小湖水面静静的,不见一丝涟漪,也许她们正在沉睡吧。
隔岸街灯散洒在湖面,于是迷蒙的气息宛若小湖的梦,轻柔、安静、优美,亦幻亦真,酝酿着甜美的梦想,自然又动人。芦苇是看不真切了,倒是飒飒的夜风,吹响了她的喉咙,轻轻地唱着夜曲,悠扬舒畅,其中又含着几丝孤独,几丝凄凉。从呼啸作响的风声中,我听出芦苇叶子已枯黄了。
夜很静,亦很冷清,但幸好周围的灯温暖着我的心。我让朋友扫视周围的街灯,然后问有什么感觉,她说很美,像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我说我觉得周围的灯像生日蛋糕上的蜡烛,绕了我们一圈,而我们好像在一块被烛光簇拥着的蛋糕上,温馨,清爽,舒心。
远处,学校的钟声似乎敲响了湿地公园的梦,不知是水鸭还是虫子,在芦苇深处轻轻地鸣叫着。朋友怜悯地说难道它们不怕冷,我说,也许冬夜对这些鸟虫就像雪天的冰冻对于北极熊
今夜,让我做一个梦,梦中有蜿蜒的河水缓缓流动;闪闪的街灯长明;潋滟的湖水清清;芦苇迎着夜风,把优美的诗章轻吟;还有不知名的鸟虫,鸣奏着一曲悠扬的歌,委婉动人。
回来了故乡
追随着一朵飘飞的云
我回来了,故乡
小麦草在山坡上微笑
油菜花在山沟里奔跑
溪水欢快的脚步声哗啦啦地响
还有几朵云在山尖上练习跳跃
毛驴一声缓缓的长叫
截下我回家的步子
在世间最伟大的亲情面前
疲惫与困乏不堪一击
几个月与父母分开的日子
积攒的话没有了头绪
父母说:你黑了瘦了
我却不忍心说:父母瘦了老了
社会评价
对于武山80后的诗歌创作,笔者通过长期的关注和阅读,他们在生存的缝隙中以摇曳不定的姿态出现。他们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何辉的诗歌创作追求忧伤恬静的意境,以歌唱生活和爱情为主题。聂中民的诗歌追求唯美婉约,颇得徐志摩诗歌风骨,行走在秦风汉韵里,以口语化的抒情方式进行着民间写作。夏子文的诗歌思路开阔,擅长比喻,注重修辞,灵动多变。丁胜和龙占福的诗歌于简单朴素中赋予深情,笔法新潮灵动,诗思散漫跳跃,意韵寄予言外。刘兰英的诗歌风格明朗,情感细腻,刘瑛的诗歌则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发现生活,感悟人生。二刘的诗歌作为武山女性80的代表,为武山诗歌发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此外,董斌斌和包旭霞作为刚走不大学校园的文学青年,他们的创作还停留在“作文”的曾面上,相信不久的将来他们勤奋的写作将得到丰厚地怀抱,成为甘肃省文学界的又一名新秀。
——聂中民:清词丽句润心田——读《武山诗歌选》兼评武山诗歌创作
读完《人文武山》一书全稿,令人感慨的是,武山自古多文士,而今文采更风流。从唐朝到清末,武山县邑陆续涌现出了段豸、杨鹏、于周、贾学仁、刘汝澜、周树荣、骆树勋、徐小康等一批土生土长的文人。尤其以于缵周、徐小康最为著名。民国初年,才从真正意义上诞生了陈青、李克明、张雨僧三位诗人。20世纪80年代,武山籍文人首先登上文坛的首推“陇上板桥”裴慎之先生。继裴公之后,李国香、康务学、薛德元、李般木、裴正学、杜正兴、张尔进、赵绍龄、漆子扬、陈永恒、樊荣华、宋晖、杨延昭、李汀、谢月琴、蒋望宸、黎志强、包永庄、张守道等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以欢快的心情歌唱生活的美好,歌颂党的丰功绩,抒写自己人生的酸甜苦辣,以崭新的面貌登上了文坛,极大的促进了武山文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更多的武山青年从农村走进了高等学府,经过文化的洗礼和生活的磨练,走向社会不同行业的工作岗位,进入文学创作行列,一方面为文学青年体验生活提供了平台,另一方面也壮大了文学创作队伍。这一时期武山文学作者以中青年为主流,他们的作品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些文学作者中,包随意、杨建全、陈晓明、王换成、周宝林、孙晓春、刘明保、陈德明、张文、王小兵诸人成就较高,引起了文坛的关注。21世纪初,武山文学作者群中80后出生的人以丰硕的创作实绩走向当代文坛。聂中民、何辉、丁胜、夏子文、龙占福、马宝明、杜纪红、刘兰英、关红红、刘瑛、董赋斌、赵壁、丁强、董春晖等人的文学创作受到了文学界的好评,他们以出色的创作实践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已成长为武山文学创作的重要力量。在武山,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秀作者,他们创作出了不少的好作品,限篇,这里不一一叙述。
—— 陈田贵:《人文武山》序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作品评论
佳作节选
社会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