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镇
中国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下辖镇
鹿角镇位于中国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地处乌江画廊核心地带,国道211线(彭酉二级公路)跨境而过。截至2020年,鹿角镇全镇幅员面积115平方公里,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48个村(居)民小组,1.4万人;有耕地面积4.21万亩,林地面积11.93万亩;全镇公路通组率100%,饮水实现全覆盖,场镇路面实现油化,二三级污水管网基本建成。
机构改革后,鹿角镇仍保留红专村(原大元乡)、鹿角两处赶集习俗,是毗邻乡镇交汇集中和通往县城的必经之地。
2014年,鹿角镇共确定3个贫困村(横路村、红专村、周家村);2015年底,横路村整村脱贫出列;2016年底,红专村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底,周家村整村脱贫出列,共509户2064人全部脱贫摘帽,先后顺利完成了国家摘帽验收以及市级、国家第三方“后评估”验收工作。截至2020年,鹿角镇有脱贫户505户2055人,脱贫不稳定户16户54人(其中消除风险5户16人,未消除风险11户38人),边缘易致贫户26户98人(其中消除风险14户58人,未消除风险12户40人),突发严重困难户1户4人。
历史沿革
宋时,置鹿角。
清代时期,置鹿角镇;清乾隆后,改置为龙桥乡。
民国元年(1912年),龙桥乡先后属第三区团及第二区、一区所辖。
1951年1月,废龙桥乡,分置龙门、大园2乡,改属七区。
1958年3月,龙门与双龙2乡合并建立鹿角公社。
1962年3月,由鹿角公社析置双龙乡
1984年1月,鹿角公社改为鹿角乡。
2001年,大园、鹿角2乡合并设立鹿角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鹿角镇地处东山盖尾部中山河谷地带,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形为河谷地带;境内最高峰位于北部东山盖同新田镇交界处,海拔1396.1米;最低点位于西北部乌江出境处之沿滩渡口,海拔220米。
气候特征
鹿角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均气温17.2℃,1月平均气温6.7℃,极端最低气温1.6℃,7月平均气温27℃,极端最高气温38.4℃,生长期年平均265天,无霜期年平均30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03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110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7—8月,7月最多。
水文
鹿角镇境内河流有乌江、诸佛江,其中诸佛江自东部入境,至龙门峡天生桥下入地下,暗河3千米后入乌江;境内最大的河流为乌江,自南向北流经乌江村、鹿角社区,境内总长2千米,流域面积28平方千米,年均径流量500立方米/秒。
自然灾害
鹿角镇主要自然灾害有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年均发生5次,主要发生在5—7月,严重的一次洪灾发生在2010年7月8日诸佛江地区。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鹿角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铁、萤石重晶石大理石等;其它自然资源有水能资源;碳酸钙遍布鹿角镇。
生物资源
有银杏、杜仲等珍贵林木和尖吻蝮红腹锦鸡、野猪等珍稀动物。
行政区划
2011年,鹿角镇下辖鹿角1个社区,周家、乌江、王家、红专、水麻、横路6个行政村;下设5个居民小组、43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鹿角镇下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鹿角社区、周家村、乌江村、红专村、王家村、水麻村、横路村,镇人民政府驻鹿角沱。
人口民族
人口
2011年,鹿角镇总人口12779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800人,城镇化率53.2%;总人口中,男性6517人,占51%;女性6262人,占49%;14岁以下2079人,占16.3%;15—64岁9656人,占75.5%;65岁以上1044人,占8.2%;总人口中,苗、土家、回、满族达7284人,占57%。2011年,鹿角镇人口出生率8.9‰,人口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长率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08人。
2017年末,鹿角镇常住人口为8151人。
截至2018年末,鹿角镇户籍人口为12995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0.75万人。
经济
综述
2002年,鹿角镇完成生产总值2025万元,比2010年增长9.2%,第一产业1277万元,第二产业87万元,第三产业6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5元。
2011年,鹿角镇财政总收入578万元,比2010年增长10.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92万元,比2010年增长9.5%;人均财政收入452.3元,比2010年增长8%。2011年,鹿角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750元。
2018年,鹿角镇有工业企业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个。
农业
2002年,鹿角镇粮食总产量5056吨,人均占有粮食506公斤,农业生产总值1411万元。
2011年,鹿角镇有耕地面积4万亩,人均0.3亩;可利用草地面积90.2万亩,林地面积8087.0公顷;农业总产值2011年达到7530万元,比2010年增长18%,农业增加值1200万元。鹿角镇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2011年,鹿角镇生产粮食4.8万吨,人均3.7千克,其中水稻974吨,小麦6吨。鹿角镇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花生、油菜、高粱等。2011年,鹿角镇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838亩,产量1173吨,其中花生484吨,油菜543.9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000亩,产量1741吨。鹿角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牛、家禽为主。2011年,鹿角镇生猪饲养量6545头,年末存栏3670头;羊饲养量2271只;年末存栏2271只;牛饲养量1286头,年末存栏1286头;家禽饲养量2130万羽。2011年,鹿角镇生产肉类581.8吨,其中猪肉369吨,牛肉97吨,羊肉84吨,鸟纲31.8吨;畜牧业总产值989万元。2011年,鹿角镇水果种植面积0.1万亩,产量50吨,主要品种有梨、柑橘,其中梨30吨,柑橘20吨。鹿角镇渔业以捕捞为主。2011年,鹿角镇网箱养鱼5箱,产量12吨。2011年,鹿角镇渔业总产值80万元。
工业
鹿角镇工业以个体加工为主。2011年,鹿角镇工业总产值达10.2万元,比2010年增长2%,工业增加值1.5万。
商贸
2011年末,鹿角镇有商业网点118个,职工192人。2011年,鹿角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610万元,比2010年增长10%;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780万元,比2010年增长23.2%。
金融
2011年末,鹿角镇有2家银行在境内开设了分行;存款余额为7230万元,比2010年增长12%,人均储蓄5658元;各项贷款余额4570万元,比2010年增长8%。2011年,鹿角镇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1892万元,比2010年增长12.7%。
文化
地名由来
鹿角镇因乌江边的鹿角沱而得名。
文物古迹
鹿角镇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龙门峡”石刻。
交通
综述
2011年末,鹿角镇有县乡(镇)级公路3条,总长85千米;鹿角汽车站日均发送12辆客车,日客运量300人次,年货运吞吐量4.8万吨。2011年,鹿角镇运输企业拥有货运汽车64辆,360吨位;客运汽车6辆、228座位;货运量4.8万吨,客运量10.9万人次;境内通航河道1条,总长2千米,其中乌江河为一级航道,最大通航能力为200吨级船舶。2011年,鹿角镇客运量3.5万人次,货运量2.8万吨。
社会
教育
2011年末,鹿角镇有幼儿园(所)3所,在园幼儿300人,专任教师8人;小学2所,在校生1100人,专任教师80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986人,专任教师81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7%,小升初升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鹿角镇主要学校有彭水县鹿角中学。2011年,鹿角镇教育经费达420万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20万元,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420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380万元。
文化事业
2011年末,鹿角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会员32个;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20平方米:公共图书室7个,建筑面积210平方米,藏书6300册;档案室1个,建筑面积25平方米。2011年末,鹿角镇有体育场地1处;每年定期举办的体育活动有拔河、篮球、乒乓球;15%的城市社区和9.6%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15%。2011年末,鹿角镇有广播喇叭45只,通响率100%;有线电视用户数为3250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1200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5%。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鹿角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6个,其中镇卫生院1个,村卫生室5个;病床55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4.3张;专业卫生人员36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2011年,鹿角镇医疗机构完成诊疗385万人次,住院手术28台次,出院病人3900人次。2011年,鹿角镇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为5/10万,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65%,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4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1655万人,参合率95%;孕产妇死亡率为零,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5‰、0‰、0‰。
社会保障
2011年,鹿角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34户,人数70人,支出19.2万元,比2010年增长5%,月人均274.8元,比2010年增长4.5%;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10人次,支出2万元,比2010年增长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84户,人数2人,支出100万元,月人均37元,比2010年增长5%;农村五保分散供养51人,支出12.6万元,比2010年增长2%;农村医疗救助12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20人次,共支出25万元,比2010年增长9%;农村临时救济120人次,支出22万元,比2010年增长3%;国家抚恤、补助优抚对象1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6.2万元,比2010年增长17%。
旅游
景点
鹿角镇形成了以龙门峡为中心的纵横约3平方千米的旅游带,主要景点有天生石门、石桥和大小溶洞、乱石坝苗寨10余个。龙门峡位于鹿角镇东南,地处乌江中游,属喀斯特地型,相传原名“猪钻洞”;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令朱尔捷骑马路过,见景观迷人,问知叫“猪钻洞”,感不雅,便书“龙门峡”三字,从此更名龙门峡。
旅游圣地“龙门峡”位于镇东南,地处乌江河中游,武陵山与大娄山系的褶皱地带,属典型的喀斯特地型,境内山岭连绵,重峦叠嶂,溶洞密布,清澈如画的诸佛江逶迤而至,两岸奇峰异石贯穿其间,
这山、水、洞、门构成一幅胜似“桂林市”的山水画,让人流连忘返。“龙门”本天生,坐车从彭酉公路行五六分钟即到龙门峡山寨,顺石阶而下,便经过龙门,门高25米,宽20米,厚12米,门顶有“神足、蝙蝠、小龟”等形状各异的钟乳石,石头左壁有石刻“龙门峡”三个大字,遒力劲健、潇洒飘逸。相传这门原名“猪钻洞”,1686年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县令朱尔捷骑马路于此地,见景观迷人,问知叫“猪钻洞”,感不雅,便书“龙门峡”三字,从此更名龙门峡。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人口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贸
金融
文化
地名由来
文物古迹
交通
综述
社会
教育
文化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旅游
景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