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浣尘,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和
管理科学专家,50~60年代侧重于自动控制理论与实践,提出并证明系统稳定性纯几何形式判据,长期从事机床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人物生平
王浣尘,男,1933年12月22日生于
上海市的一个职员家庭。笃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属学术型人才。少年时期就喜欢动手动脑,制作玩具工具。从小学到大学,学习成绩优秀,一直名居前列,阶段总分名列榜首。1951年,憧憬着长江三峡电力的世界第一,王浣尘以高分考进了交通大学电机系。随着新专业的创建,旋即转入工业电气自动化专业。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撰写并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提出并证明了串激电动机特性的一种简易运算方法,可借助于一个理想点像并激电动机一样进行运作。1959年他随迁校从
上海市转入
西安交通大学,先在电气自动化专业工作与深造,1978与1979年之交转系统工程研究所工作。1982年7月调回
上海交通大学,参与创建系统工程研究所,历任副所长,所长。1984年,参与恢复与筹建管理学院,任副院长。
他于1992年创办《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学术期刊,任主编,在其创刊寄语中明确提出“创造性乃是人类立足之本”。他时时以“创造性为人类之天赋,创造更是人类之天职”为座右铭,身体力行。出版教材1本,专著3本,独著或合著论文300余篇。与合作者一起,负责或参与完成科研项目30余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
一等奖1项,部委省市级奖10余项,荣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88年),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年),
上海市高等教育先进工作者(1987年),上海市高校优秀导师(1995年)等荣誉称号,自1991年起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任上海市第十届人大代表。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历任多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评审组成员、组长等,国家教委科技委管理工程学组成员,被选为IEEE(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资深会员,担任两届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人口学会副会长,上海市计划学会副会长,近十个全国性或省市级学会的常务理事、理事、名誉理事、顾问等,诸多兄弟院校的兼职教授或顾问教授等。
技术成就
王浣尘于50年代至70年代侧重于自动控制理论与实践,并已有所建树。理论上提出并证明了系统稳定性的几何判据,并可拓展形成系列成果。同时在实践中参与研究开发成功晶闸管控制龙门刨控制系统和数控车床数字控制系统。70年代末,鉴于时代的需要,毅然进入系统工程领域,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努力实践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定性定量相结合,以及系统科学、自动控制、管理、计算机应用与
应用数学等多学科相结合。围绕“系统工程”同人口、经济、管理、可持续发展、政策对策方法和方法论等多个方面交叉综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知难而进,锻炼成为“T”型知识结构人才。
20世纪50年代在自动调节理论中的稳定判据有Nyquist判据,Hurwitz判据等。这些判据在实际应用中计算工作量都很大,而且都是外国专家的发明成果。这种判据,使用相当直观方便,具有很多优点。得到很多教授和专家们的支持和鼓励,在教学中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和应用。这种几何形式判据。同频率形式判据、
代数形式判据形成三相呼应之势,可安慰的是总算这种形式是由中国人提出并证明了的。后又进一步提出非周期性几何判据,稳定域划分及综合法的几何方法,高次
代数方程求解的几何方法等,形成了系列化成果。令人欣慰的是,80年代有专家利用
计算机实现了几何判据的运算与显示,这一方法就显得更为简便有效。由于时代的进步,王浣尘研究的重点已经开始转入系统工程领域。
70年代后期,我国正面临着人口的巨大压力,面临着人口发展战略的大争论和大调整。“一对夫妇平均生3个、2个小孩为好,还是以1个小孩为好”,困扰着人口学界和决策部门。当时,王浣尘经常有机会同
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们接触,深感问题的重要性及其科学地解答的迫切性,天天阅读全国性和地方性报刊10余份,密切关注着这一重大动向。1979年秋,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的全国性系统工程学术会议上率先同时发表了两篇以离散模型为基础的人口系统工程方面的论文,率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U型人口控制战略方案,在1~2代人期间先降低总和生育率,而后调整到更替水平,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控制策略。1980年直接向国家有关领导汇报研究成果,得到关怀和支持,在人民日报发表专文,以U型人口控制战略方案为基础,阐述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战略思想。在教育部支持下于1980年赴
法国参加IFAC(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大系统学术会议发表专文,这是我国首次向国际学术界介绍中国人口系统工程的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国外报刊发表专文介绍。现在我国实际运作的正是这类方案,经受了20年来的事实考验。
上海市从1993年起已在全国率先全面进入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的阶段,已经采用某种策略顺乎自然地调整着控制参数。
在上面提到过的1979年秋的那次学术会议上,应宋健教授的邀请开始进行合作,开展了更多的工作。1981年,在日本举行的IFAC世界大会上联名发表了学术论文。所开发的模型体系,被国外著名系统专家
陈干教授称为宋—王模型。
在人口系统工程方面,王浣尘的独立贡献除了率先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U型人口控制战略方案和建立相应的离散模型体系之外,还首先提出四大类预测方案,即总和生育率设定方案,年生育量设定方案,U型战略方案以及总人口不变方案等,为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定量依据;首先提出运用控制脉冲响应方法证实人口发展大周期规律,得到人口学界的认同;创造性地开发了可能满意度(PS)多目标决策方法,确定中国合理的总人口目标规模,涉及22个方面的因素,至今仍居国际国内领先地位,1994年又应邀应用于
上海市总人口目标的确定;提出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定量联系模型,定量测算,揭示了全社会人均经济剩余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辩证关系;证明了人口时变系统稳定性的充要条件;1985年出版了第一本以“人口系统工程”命名的专著,奠定了人口系统工程的基础框架。1987年与多人合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
一等奖,后又获省部级
二等奖两项,在人口系统工程方面发表论文40余篇。
王浣尘在人口系统工程取得成果的基础上,把系统工程逐步向社会经济领域拓展,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1982年应中央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政领导的邀请的邀请,由学校领导委派进行地区级战略规划研究,取得成果。当时在国内首开先河,新疆日报大版面作了专题报导,美国驻华使馆和美国兰特公司也高度重视,各派专人来沪调研专访。
结合实践,在理论上也都有所建树,开发了动态模式经济控制论理论和模型(DYPECM)与社会经济
发动机理论和模型(SEEM);提出价格全系统稳定性临界点理论,给出计算公式和定量数值;提出枚(MEI)系统经济学,揭示出人类财富的根本源泉只有两个,即大自然的恩赐和信息的有效增值,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理论。
在社会经济系统工程领域,王浣尘发表专著两本,论文120余篇,完成实践项目获省部级
二等奖3项。
王浣尘在大量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基础上,在人口系统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和管理系统工程取得系列成果的基础上,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注意提炼系统方法和系统方法论。
在决策方面,开发了可能满意度(PS)方法和多人多目标克星循环判据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都是在解决实践中所发生矛盾的过程中而提炼出来的。这些方法,推动了非线性并合规则的研究,并应用于全国人口目标的确定,
上海市人口目标的确定,上海新港址评价和选优,FMS柔性制造系统评价等,后又为系统工程界认可,推广应用于山西煤炭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规划、粉煤灰利用等决策项目。PS方法同克星循环理论相结合,为
上海人民广场地下变电站
强电弱电严重矛盾的协调以及上海市重大工程
杨浦大桥的桥梁或隧道方案激烈争论的论证与协调作出了贡献。
王浣尘在系统的各种类型中发现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系统,称为难度自增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处理这种系统问题的难度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增加。面对这类系统,既不能等待,因为愈等待难度会愈大;又不能操之过急,因为事物在演化,主体方的能力往往也有限。王浣尘提出比较有效的方法论是“螺旋式推进”系统方法论。譬如在坚硬的钢板或
地层上打孔,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旋钻”的方法。联系相近的概念作对比,诸如认识论中的“螺旋式上升”,控制论中的“反馈”,
计算机程序中的“迭代”,“螺旋式推进”具有更普遍的积极主动的意义。目前已有很多应用,例如交通与经济发展的
进动模式,旋进式并行工程,旋进式调度决策等。
学生们奔赴国内外各种岗位,从政、从商、从学,各有贡献,各有升迁。王浣尘经常启发和鼓励同学们要注意自己的“能力、努力、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抓住“机遇”,必会有所贡献。王浣尘引以自慰的就是看到众多年青人成长为中华之栋梁,造福于人类。
在一次调查统计中得分名列前茅。对年青教师也多提携和培养,甚至让出熟悉课程,努力开设新课,“步步踏新”,涉及的课程先后有:自动调节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系统工程,大系统理论,经济控制论专题,系统科学专题,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系统策划与决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施策略等。
王浣尘多次获优秀教学或科研奖,并获
上海市优秀导师荣誉称号。在他的带领下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工程学科点已成为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层次人才教育基地。1995年国家教委华东两省一市评比中名列榜首,在九五期间被上海市教委评为重点学科。
主要作品
论文
[1]王浣尘,
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关于科学与艺术的螺旋式推进发展的思考[J].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报告会, 2007.
[2]陈搏,王浣尘,张喜征.知识资源池:知识创新和共享的宏观机制模型[J].科学学研究, 2006(S1):6.DOI:10.3969/j.issn.1003-2053.2006.z1.053.
[3]宛天巍,曾赛星,王浣尘,等.长三角制造业
企业国际化竞争优素潜在竞争力水平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06(3):9.DOI:CNKI:SUN:ZGRK.0.2006-03-014.
[4]宛天巍,
曾赛星,王浣尘,等.基于长三角
都市圈制造业企业的国际化竞争优素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C]//国际都市圈发展论坛.
上海交通大学, 2006.
[5]邵宇开,曾赛星,王浣尘.国际服务业转移条件下
上海市服务业发展战略[J].经济地理, 2006(03):81-83+87.DOI:CNKI:SUN:JJDL.0.2006-03-018.
[6]侯合银,王浣尘.高新技术-创业资本系统的创生过程分析--毁损解策略情形[J].中国管理科学, 2004, 012(004):119-123.
[7]王浣尘.基于"枚系统"的经济剩余率的界限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4, 22(10):23-25.DOI:10.3321/j.issn:1000-6788.2002.10.005.
[8]
赵中奇,王浣尘,
潘德惠管理中常见的半群结构及其应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3, 37(4):4.DOI:10.3321/j.issn:1006-2467.2003.04.028.
[9]
陈德智,肖宁川.引进——技术跨越模式研究[J].中外科技信息, 2003(11):3.DOI:CNKI:SUN:ZWKJ.0.2003-Z1-020.
[10]吴伟,王浣尘,
雷德森民营科技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和对策探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010(001):78-81.
[11]王浣尘."MEI-system"-based Study on the Limitation of Economic Surplus Rates基于"枚系统"的经济剩余率的界限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2, 022(010):23-25.DOI:10.3321/j.issn:1000-6788.2002.10.005.
[12]陈永庆,王浣尘.论构建"网络
上海市"[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3):80-84.DOI:CNKI:SUN:SHJX.0.2001-03-020.
[13]陈永庆,王浣尘.论构建"网络上海"[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9(3):5.DOI:10.3969/j.issn.1008-7095.2001.03.017.
[14]周伟,王浣尘.上海电子金融发展战略目标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 2000.DOI:CNKI:SUN:XTGL.0.2000-03-003.
[15]陈永庆,王浣尘.新经济呼唤"网络
上海市"[J].上海综合经济, 2000(12):2.DOI:CNKI:SUN:HZHJ.0.2000-12-012.
[16]
徐飞,王浣尘.走进知识经济时代的"学习型"企业[J].上海综合经济, 1998(9):1.DOI:CNKI:SUN:HZHJ.0.1998-09-008.
[17]王意冈,王浣尘.动态模式经济控制论模型的模糊形式研究[J].系统工程学报, 1994(01):84-90.DOI:10.1007/BF02939508.
[18]
吴冲锋,王浣尘.连续型社会
经济系统的暂态过程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1992.DOI:CNKI:SUN:SHJT.0.1992-05-007.
参考资料:
著作
[1]池忠仁,王浣尘.网格化管理和信息距离理论:城市电子政务流程管理[M].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王浣尘.信息距离与信息[M].科学出版社,2006.
[3]王浣尘.
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实用版):用信息技术提高政府效率[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王信领,王孔秀,王希荣.可持续发展概论[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5]王浣尘.人口系统工程[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5.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