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
国际性学术组织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英文缩写IFAC)成立于1957 年,是一个以国家组织为其成员的国际性学术组织。该组织负责组织定期地举办控制方面的国际会议,这样不仅有利于控制领域的学者和工程师们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而且也可大大地减少他们为保持对本领域的了解所必须参加的会议的次数。
简介
1956 年9 月,德国工程师协会(Verein Deutscher Ingenieure (VDI)) 和德国电气工程师协会(Verband Deutscher Electrotechniker (VDE))在德国Heidelberg 举办了一次重要的控制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来自瑞士、美国等19 个国家的代表。美国科学家R.Oldenburger 应邀在这次会议上致开幕词。当他到达Heidelberg 后,从大会秘书G.Ruppel 处获悉,仅在1956 年里,欧洲国家就举办8 次类似的会议。他认为在同一年中仅在欧洲就举办8 次这样的会议是得不偿失的,这将使愿意参加此类会议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们无论在经济上还是时间上都难以承受。为此在大会的第二天,即9 月26 日,R.Oldenberger 就向G.Ruppel 提议应该有一个国际性的机构来负责组织定期地举办控制方面的国际会议。
Ruppel 对R.Oldenberger 的建议
包括:
(1)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名字可以叫做“International 联邦制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
(2)该联合会应该像联合国一样,其成员应该以国家为单位,而不是直接以个人为成员。
(3)每个国家由一个国家委员会来代表,该委员会将成为IFAC 的实际成员。
(4)IFAC 的活动仅限于两个方面,即:(1)定期组织国际会议;(2)作为一个服务性机构,将在一个或多个国家举办会议的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其他国家和地区。
R.Oldenberger 的建议得到了与会人士的一致赞同。为此,参加小型会议的19 个国家的三十位代表共同签署了一份决议,大家将共同来实现这一目标。上述建议后来就成为IFAC 宪章的基本内容。1956 年9 月28 日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来负责IFAC 的筹建工作。
1957 年4 月25-27 日,临时委员会在德国杜塞尔多夫 召开会议。会议制定了IFAC 的宪章,并正式决定将成立的国际组织的名称定为“International 联邦制 of Automatic Control”,简称IFAC。同时决定由G.Ruppel 担任IFAC 的秘书,并将秘书处暂时设在Dusseldorf。会议还决定,IFAC 的正式成立大会定于同年9 月11-12 日在巴黎召开。届时所有的参加国组织出席会议,并将正式通过IFAC 宪章和选举出IFAC 的官员。
除此之外,这次会议期间还达成了如下协议:
·第一届IFAC 主席由一位美国人担任,即H.Chestnut;
·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于1960 年在莫斯科举办;
·第二届IFAC 主席由俄国人A.M.Letov 担任。
1957 年9 月11-12 日,在法国控制与自动化协会的支持下,IFAC 成立大会和第一届全体大会在巴黎召开。27 个国家组织成为IFAC 的正式成员。这次大会正式通过了IFAC 宪章,确定了IFAC 是一个自动控制领域的国际性的、非政府的、非赢利的和非政治的组织。每个国家在IFAC 中只能有一个代表组织。
大会选举了IFAC 的第一届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Council)。执委会委员有Harold Chestnut(美国),主席;A.M.Letov(苏联),第一副主席;Victor Broida (法国),第二副主席;Gerhard Ruppel (德国),秘书;Ed. Gerecke (瑞士) ,财务;Max Ajnbinder (比利时) ;J.F.Coales (英国) ;G.Evangelisti (意大利) ;P.Nowacki (波兰) ;H.S.Tsien (钱学森,中国) 。
中国派出钟士模杨嘉墀参加了此次会议,中国自动化学会成为IFAC 的创始国之一。从1957 年9 月12 日起,IFAC 正式走上了国际舞台。
IFAC 世界大会简况
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
于1960 年6 月27 日-7 月2 日在莫斯科召开。大会主席为苏联科学院院士A.M.Letov。来自世界29 个国家的大约1500 名控制界的学者和专家出席了这次会议。此次会议共发表论文285 篇。大会得到了当时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苏联第一副总理阿列克谢·柯西金出席了大会开幕式。苏联邮政局为纪念这次大会的召开,专门发行了一枚特种邮票。
第一届IFAC 大会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大会。控制界绝大多数著名的专家学者都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Kalman 和Bellman 还因其卓越的成就,分别于1974 年和1979 年荣获IEEE 最高奖:IEEE Medal of Honor。会议发表的论文中包括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章。如V.M.Popov 的″Criterion on Quality for Non-linear Controlled Systems″; Boltyanski, Gamkrelidze, Mishchenko,和Pontryagin 的″The Maximum Principle in the Theory of Optimal Processes of Control″;R.E.Kalman 的″On the General Theory of Control Systems″等。
依据1960 年2 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有关精神,中国自动化学会筹委会的名称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工作委员会,并由该工作委员会派出代表团出席了此次大会。代表团成员有钟士模杨嘉墀屠善澄郎世俊、王传善。
我国有六篇论文在会上作了报告,他们是:
涂序彦:多变量协调控制问题;
金兰、李伟:利用非线性半导体电阻的非线性运算部件;
王传善、萨支天、吴继显:无触点远动综合系统;
郎世俊、顾兴源、田志芬:加快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
马竹梧、朱启昌、黄自如:热反馈调节器在冶金企业中的应用;
秦元勋、刘永清、王联:动态系统稳定性的时滞作用。
第二届IFAC 世界大会
1963 年8 月28 日-9 月4 日在瑞士巴塞尔市召开。此届IFAC 主席为瑞士科学家E. Gerecke。共有1500 名学者出席了此次大会,发表论文159 篇,另有11 篇综述报告。瑞士联邦总理H.P.Tschudi 出席开幕式。箭加反馈环的图标作为IFAC 会标,被首次使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代表团参加了会议,推荐代表加入了IFAC 的理论、元件两个技术委员会工作。
第三届IFAC 世界大会
1966 年6 月20 日-25 日在英国首都伦敦举办。此届IFAC 主席为剑桥大学教授J.F.Coale。共有1800 人出席了此次大会,发表论文287 篇,综述报告10 篇。英国菲力浦亲王,爱丁堡公爵,出席了开幕式。英国首相威尔逊出席招待宴会并致欢迎词。Pergaman 公司的期刊Automatica 成为IFAC 的第一份期刊。
在此次大会上,贝尔实验室Crowley 的报告“计算机 Aided 设计”,以及Chestnut 的论文“Survey Paper on Systems Engineering in Industry”等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第四届IFAC 世界大会
1969 年6 月16 日-21 日在波兰华沙举行。IFAC 主席是Nowacki 。此次大会共有303 篇论文和10 篇大会报告。大约1800 名学者和专家出席了会议。波兰副总理Jaroszewicz 出席了开幕式。
第五届IFAC 世界大会
1972 年6 月12 日-16 日在法国巴黎召开。IFAC 主席为Broida。大会得到了法国总统蓬皮杜的支持,1300 名学者出席了会议。法国工业发展部部长M. Ortoli 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会议发表论文216 篇,12 篇大会报告。
第六届IFAC 世界大会
1975 年8 月24 日-30 日在美国波士顿剑桥大学举办。此届会议由美国自动控制委员会主办,并由美国仪表学会具体承办。此届IFAC 主席为J.C.Lozier。此次会议约有1350 人出席,共举行了63 场报告会,报告论文347 篇。在此次会议期间,Forrester 的大会报告“动力学 of Socio-Economic Systems”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注意。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代表团与会。
第七届IFAC 世界大会
1978 年6 月12-16 日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IFAC 主席为U.Luoto。来自45 个国家的1100 位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报告论文294 篇。芬兰共和国总统U.K.Kekkonen 出席了开幕式。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以杨嘉墀、宋健等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大会,宣读了陈翰馥研究员的“随机能观、能控性”论文。
此次会议决定:在奥地利的Laxenburg 设立永久性的IFAC 秘书处。
第八届IFAC 世界大会
1981 年8 月24-28 日在日本京都举行。这是IFAC 世界大会首次在亚洲举办。IFAC 主席为京都大学的Sawaragi 教授。大会报告的论文数达到了600 篇。
为了纪念已故的意大利著名电力控制专家Quazza,IFAC 执委会设立了IFAC 最高奖Quazza Medal,授予对控制领域及IFAC 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士。第一届IFAC 最高奖授予了英国剑桥大学名誉教授F.Coales。
此届IFAC 大会有两篇杰出的大会报告受到人们的赞赏。一篇是J.Astrom 的大会报告“Theory and Applications of Adaptive Control”;另一篇是何毓琦(Y.C.Ho) 的大会报告“Optimization and Analysis of Discrete Event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 to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这是何琦最早介绍DEDS 理论的文章之一。
J.Astrom 1993 年荣获IEEE 最高奖:IEEE Medal of Honor。
中国自动化学会代表16 人、教委系统6 人、北京市属高等院校及台湾省学者2 人,共计25 人,向此届大会提交了16 篇论文。论文数居参加国的第五位。
此次大会的口号是“自动控制科学技术为社会进步服务”。
在IFAC 所属的14 个技术委员会中,中国自动化学会参加了理论、应用、元件、仪表、计算机、发展中国家和空间6 个技术委员会,并派有专家、学者担任这些委员会的委员,其中杨嘉墀先生还当选为空间技术委员会的副主席。
第九届IFAC 世界大会
1984 年6 月2-6 日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IFAC 主席为Vamos,他是匈牙利科学院第二大研究所计算机与自动化所所长。大会吸引了来自44 个国家的1157 人参加。报告论文544 篇,大会报告6 篇。此次大会,日本学者Yoshikawa 的大会报告“Flexible Manufacturing System”受到与会者的重视。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三届理事长宋健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大会,中国代表共31 人,宣读论文34 篇,与会人数和论文数量都大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大会,这一情况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认为这是中国重视发展控制技术的结果。
此届大会期间,我会常务理事严筱钧先生在技术局的会议上被授予IFAC 主席奖,以表彰他在1981 至1984 年担任IFAC 发展中国家技术委员会副主席时所做的工作。
在IFAC 的14 个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派代表参加的技术委员会已由7 个扩大到12 个。
在IFAC 理事会上,宋健当选为IFAC 理事会(即以前的执委会)的理事。此届大会还同意由我会于1985 年在北京主办“发展中国家自动控制技术会议”。
第十届IFAC 世界大会
1987 年7 月27-31 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IFAC 主席是Thoma。大会吸引了46 个国家的1432 位来宾,报告论文583 篇,中国43 篇(列第四位)。中国有36 位学者出席,并有十几位中国学者从国外前往参加。在此次大会上,智能控制问题和控制的应用问题受到重视。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杨嘉墀吕勇哉陈翰馥、陈振宇、郑应平等五人的代表团参加会议。
此届大会改选了新的理事会,我国吕勇哉教授被选为理事。在14 个技术委员会中我国有5 人被选为副主席,他们是:杨嘉(空间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陈振宇(发展中国家委员会副主席)、顾绳谷(教育委员会副主席)、刘豹(系统工程技术委员会副主席)、陈翰馥(理论委员会副主席)。
大会首次设立了两个奖项,即:一项是青年作者奖,另一项是控制工程教科书奖。我国青年作者裘钢的论文这次被评为优秀文奖。
大会召开之前,宋健教授致信IFAC 理事会和有关官员,代表中国正式申请1999 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1988 年在北京举办了IFAC 系统辨识和参数估计会议,与会人数超过400 人。这次会议的成功向国际自动控制界显示了中国同行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的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申办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的成功。
第十一届IFAC 世界大会
1990 年8 月13 日-17 日在苏联的塔林举行。IFAC 主席为塔林技术大学校长Tomn。来自世界41 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 多人出席了大会,报告论文594 篇、大会报告4 篇。在此次会议上,非线性控制、离散事件动态系统及H 无穷方法等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
会议的主题是“自动化为人类服务”,强调了自动控制的实际应用。
中国自动化学会派出了以理事长杨嘉墀胡启恒、副理事长黄泰翼等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会议,出席会议的中国代表53 名。
会议期间召开了会员国组织(NMO) 代表大会、14 个技术委员会以及技术局、执行局和理事会的会议。我会副理事长吕勇哉当选为主管执行局的副主席。在技术委员会的会议上,我会推荐的五名学者担任了有关委员会的副主席,他们是吴钦炜(元件与仪表委员会)、顾绳谷(发展中国家委员会)、李华天计算机委员会)、刘豹(系统工程委员会)、陈翰馥(理论委员会副主席)。
会议期间及会员国组织代表大会上,我会就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加入IFAC 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坚持原则,期望得到圆满解决。
在IFAC 各专业委员会中任职的中国代表在此届会议上表现了很大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除已向IFAC 申请并得到确认在中国召开的4 个学术会议外,又提出了5 个会议的主办申请,在8 月13 日召开的IFAC 技术局会议上基本得到了通过。
这样,1991 年至1997 年由我会主办的IFAC 会议将有9 个,这不仅显示了中国自动化学会在IFAC 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为1999 年在我国北京办好第14 届IFAC 世界大会取得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十二届IFAC 世界大会
1993 年7 月18-23 日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IFAC 主席为著名控制理论家D.O.Anderson。大约1200 名学者出席了大会,论文约1000 篇,五篇大会报告。此次大会是第一次在南半球举办。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杨嘉墀胡启恒陈翰馥等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与会,与会人数达55 人,被录取论文80 篇。
此次会议吕勇哉教授当选为IFAC 第一副主席,陈翰馥、郑应平分别担任技术局、政策局委员。一批中青年学者经中国自动化学会的推荐担任了若干技术委员会的工作。会议期间,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了多种宣传1999 年在中国召开第14 届世界大会的活动。
在此届大会上,我国中科院系统所的郭雷荣获IFAC 青年作者奖,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第十三届IFAC 世界大会
1996 年6 月30 日-7 月5 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IFAC 主席是Kahne。此次大会注册代表1993 人,会议共交流论文约1500 篇,大会报告5 篇。约50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适应控制、非线性控制、H 无穷控制和鲁棒控制在会议上受到人们的重视。L.A.Zadeh 的大会报告“模糊控制:问题,争论和前景”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兴趣。L.A.Zadeh 于1995 年荣获IEEE Medal of Honor,成为自动控制学术界获得这一殊荣的第五位学者。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杨嘉墀陈翰馥胡启恒、路甬祥等学者组成的代表团与会。华人代表总数(包括在国外学习、工作的中国人及少数华裔外籍学者)约130 人左右。我国学者提交大会论文60 余篇(含墙报展)。
此次大会吕勇哉教授当选为IFAC 主席,陈翰馥、柴天佑当选为技术局委员。我国东北大学刘晓平教授的论文获此届IFAC 青年作者奖提名。
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
于1999 年7 月5-9 日在中国北京召开。会议由中国自动化学会承办。此届IFAC 主席为吕勇哉教授,大会主席和顾问委员会主席将由宋健担任。国际程序委员会(IPC)主席为陈翰馥,国家组织委员会(NOC)主席为路甬祥,NOC 执行主席(Co-Chair) 为戴汝为和陈翰馥。
第十五届IFAC 世界大会
于2002年7月21日至25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卡塔龙尼亚技术大学(Universitat Politècnica Catalunya)举行。来自中国、西班牙、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美国、俄罗斯瑞典加拿大日本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
中国自动化学会组成了以理事长陈翰馥院士,常务理事郭雷院士,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张纪峰研究员,学会专职副秘书长李爱国等4人的代表团参加了会议。
第十六届IFAC 世界大会
2005年7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召开的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16届大会上传来喜讯,中科院合肥智能所熊范纶研究员获得IFAC会士(Fellow)称号,并获得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颁发的会士奖(Fellow Award)。这是从全球两千多个侯选人中遴选出30个获奖者中唯一的中国科学家,也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获此殊荣。
Fellow Award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诸奖中排位第一,是由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员选举委员会根据相关标准严格评选出来的,主要授予在自动控制及相关领域中做出突出贡献,促进IFAC在某些领域发展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领袖等。
熊范纶研究员及其课题组在农业专家信息平台领域辛勤耕耘二十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瞄准国际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前沿,提出用综合智能引导启发机制和基于机器学习及基于知识发现的自动半自动知识获取方法,进行农业智能系统的平台体系结构与技术集成研究,并将虚拟植物生长模型引入智能系统,在智能计算理论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方法提出若干创新性算法,为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创建与开发平台的研究做出了杰出成就。
20多年来,在科技部科技攻关和“863”计划的支持下,熊范纶研究员领导课题组运用以上技术和方法,集成构件、网络、Agent、语音、可视化等技术,创建了我国农业智能系统技术体系与开发平台,并应用该技术体系与平台,开发出了面向农林牧渔等实用傻瓜化的农业智能系统700多个,已在安徽、云南等28个省市的450多个县推广应用,累计推广面积近1亿亩,产生了重大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先后在云南省甘肃省河北省黑龙江省、安徽等省获得科技进步一、二等奖8项,为我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获得联合国世界信息峰会大奖做出了重大贡献。
熊范纶研究员此次获得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会士称号并获奖,表明他二十年来在自动控制理论和实际运用方面,特别是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等方面做出的突出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这是中国人的骄傲和光荣。
第十七届IFAC 世界大会
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第17届世界大会于2008年7月6日至11日在韩国首都首尔特别市举行。来自韩国日本、中国、法国、美国、德国、英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瑞典俄罗斯加拿大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55位注册代表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受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戴汝为院士委托,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现任IFAC执委郭雷院士代表中国出席大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前任理事长、现任常务理事陈翰馥院士,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自动化学会理事长席裕庚教授,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秘书长周东华教授、张纪峰教授、陈杰教授等,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员334人等参加了此次大会。
本次IFAC大会开幕式于7月6日17:30在COEX会议中心(the COEX Convention Center)举行。 Prof. Wook Hyun Kwon是本届IFAC主席,Prof. Hyungsuck Cho是General Chair. 在开幕式上颁发了两项IFAC大奖:澳大利亚Graham C. Goodwin 教授获得Giorgio Quazza Medal;德国获得Gerd HirzingerNathaniel B. Nichols Medal。自2002年开始的IFAC的“The Industrial Achievement Award”这次空缺。此外,这次新增了两位IFAC advisors:分别是捷克的Vladimir Kucera 教授和英国的Peter Fleming教授,使IFAC advisors的人数由原来的13人增至15人。大会期间还颁发了其它奖项,包括IFAC Journal Awards,IFAC Fellow Award,IFAC Congress Awards,Outstanding Service Award等,其中IFAC Young Author Prize的评奖委员会主席由我会副理事长郭雷院士担任。
开幕式上,国际程序委员会主席Dongli “Dan” Cho 介绍了本次大会的投稿及学术安排情况。本次大会共收到来自72个国家和地区的有效投稿3713篇。较之2002年Barcelona第15届(投稿2512篇)和2005年Prague第16届(投稿3284篇)的投稿,有较大幅度增长。经评审,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716篇论文被录取,录取率为73.17%。中国投稿613篇(其中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486篇、台湾127篇),遥踞首位;其次是法国(316篇)、韩国(297篇)、日本(270篇)、美国(243篇)、德国(188篇)。以最后程序册中论文通讯作者的国家为准,被大会录用的2716篇论文中,中国386篇(其中大陆和香港288篇、台湾98篇)、法国265篇、韩国217篇、日本211篇、美国194篇、德国161篇。
参加会议的注册代表共2755人,其中韩国381人、中国334人(其中来自大陆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262人、来自台湾的72人)、日本281人、法国224人、美国185人、德国154人。
论文数量最多的三大研究领域是:设计 Methods(24%),System and Signals (22%),Mechatronics, Robotics and Components(15%)。具体如下:
大会安排了397个口头报告组(Oral Sessions, 共2323篇论文,其中132个为邀请组)、7个张贴组(Poster Sessions,共368篇论文)、2个影像组(Video Sessions, 共11个Videos)、9个大会报告组、6个CC Milestone组和2个Panel Discussion组。与上届不同,本届没有Semi-Plenary Talks. 但Plenary Talk明显增多,从上届的6个增至本届的9个(见附录 2)。
本届大会组委会做了很大的努力,获得了包括Humax, Samsung Electronics, Korea Electronic Power Corporation, Korea Power Exchange (KPX), 现代汽车 Motor, POSCO, LG Industrial Systems, Hyundai Heavy Industries, Hyundai Mobis, POSCON, Topfield, Fine Digital, Sanion, Suprema等在内的26个工业单位/公司的大力支持和赞助。对参加会议的青年学者和亚洲学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资助。
会议期间,我国代表除积极参加IFAC会议的各项学术交流外,还积极参与IFAC组织的有关会议及活动。7月7日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郭雷院士、席裕庚教授,副秘书长张纪峰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熊范纶教授等参加了IFAC成员国代表大会(General Assembly)。IFAC成员国代表大会在每次IFAC大会期间召开,主要议程包括总结过去三年的活动、审议IFAC的章程及议事程序、选举下一届的IFAC主席和执委会成员。到17届为止,IFAC成员国有49个,其中37个参加了本届IFAC成员国代表大会。考虑到地域覆盖性及参加这次IFAC大会的代表有不少来自非成员国(地区),本届成员国代表大会特邀请了一些非成员国(地区),特别是亚洲地区的代表列席了会议。
本届成员国大会由本届IFAC主席Wook-Hyun Kwon教授主持。他介绍了IFAC PapersOnLine的进展情况。IFAC PapersOnLine旨在充分利用数字出版技术和高速因特网,在网上发行所有在IFAC会议上宣读的论文。这项工作始自2006年9月,被IFAC成员国代表大会认为是IFAC这三来的最重要进展。技术局主席(Technical Board Chair) S. L. Jamsa-Jounela教授总结了过去三年IFAC的各项学术活动情况,她说虽然各项学术活动数量、规模上与前三年持平,但学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执行委员会主席(Executive Board Chair)Peter Fleming教授介绍了执行委员会过去三年的工作情况,包括IFAC各项奖的协调、评审,IFAC PapersOnLine的构建,以及IFAC的财政、日常运行等情况。此外,还介绍了IFAC的财务状况。大会一致通过了上述工作报告,并进行了执委会换届选举。我会副理事长郭雷院士当选为新一届执委会委员(Council Member)。新一届执委会由18位成员组成,分别是:Alberto Isidori, Ian K. Craig, Iven Mareels, Roger Goodall,Wook-Hyun Kwon, Lino Guzzella, Frank Allgower, Luis Basanez, A. Talha Dinibutun, Torkel Glad, Lei Guo, Abraham Haddad, Hidenori Kimura, Alexander B. Kurzhanski, Arturo Molina, Jurek Sasiadek, Michael Sebek, Janan Zaytoon. 郭雷院士自2005年至今一直是IFAC执委会的委员,这是他任期的第二届。7月5日与7月12日郭雷院士分别参加了IFAC上一届执委会(Outgoing Council)最后一次会议和新一届执委会(Incoming Council)第一次会议。会议批准通过了一系列新的任命,中国科学院合肥智能机械研究所的熊范纶研究员任Bio and Ecological Systems协调委员会主席(CC8 Chair);香港科技大学的曹希仁教授继续担任Systems and Signals协调委员会主席(CC9 Chair);上海交通大学席裕庚教授任奖励委员会(Awards Committee)委员,负责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论文的评奖工作;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程代展研究员任政策委员会(Policy Committee)委员;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王飞跃研究员任Economic and Business Systems委员会主席(TC9.1 Chair);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张纪峰研究员任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Signal Processing 委员会副主席(TC1.1 Vice-Chair)。 IFAC目前有9个协调委员会(Coordinating Committee, 简称CC), 每个CC有3到5个技术委员会(Technical Committee, 简称TC),共40个TC;而每个TC都有几十位委员(从二十几位到八十几位不等),合计约两千人次。中国是系统控制领域的大国,近几届IFAC世界大会所占投稿及录用比例都很高,可来自中国的TC Chair和TC 委员却很少(TC Chair和Vice-Chair分别只有一位,委员也只有三十位左右)。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的问题。
第十八届IFAC 世界大会
2011年,在米兰召开的国际控制领域重要会议——第十八届IFAC(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世界大会上,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张靖副教授和吴热冰副教授撰写的论文“量子系统非线性相干反馈控制及其在芯片上的量子光学的应用”(coherent Nonlinear Feedback Control of Quantum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to Quantum Optics on Chip)获青年作者奖(Young Author Prize)。大会每三年召开一次,该奖项每次评出一篇获奖论文。这是继1993年在悉尼召开的第十二届IFAC大会后,时隔18年,我国研究机构学者第二次获此国际奖项,同时也是我国高校系统学者第一次获此奖项。
目录
概述
简介
Ruppel 对R.Oldenberger 的建议
IFAC 世界大会简况
第一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二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三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四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五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六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七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八届IFAC 世界大会
第九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一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二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三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四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五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六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七届IFAC 世界大会
第十八届IFAC 世界大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