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方新编
明清时期鲍相璈所著的医书
《验方新编》是一本清代医书,由鲍相(云韶)于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六年(1846)编而成,共8卷。该书涵盖了内科杂病、妇儿外科、急救、食疗及时疫等方面的内容,共分九十九问六千余条。书中选录了历代医家的医论与治验,收录了民间习用的验方和单方,这些方子价廉、简便、效验,是一部以医方为主、合参医论的医学著作。该书以外治为主,但也涉及内治诸方,但药性未能尽谙。《验方新编》所收方剂皆简便易求,切于实用,因此在医学界有着广泛的影响。
内容简介
1.彰显简便廉验
《验方新编》涉及范围非常广泛,总计120多个门类病证,举凡内科、外科、伤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急救、食疗无所不及。其收载内容不仅包括民间流行的验方、偏方、便方,也收集了古代医学名家的各科名方,以及各种治法共6000余条。在具体辨证论治方法上,凡内服、外敷、热敷、冷敷、穴位贴敷、取嚏、烟熏、热浴、蒸气浴、针灸、耳针、按摩、捏脊、拔罐、刮痧、引流、放血、祝由,以及相当现代的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理治疗等无所不包。可见其主旨是收集容易施办、价格不贵、疗效明显的验方。体现了“是编方多奇验,药料亦价廉工省,贫富皆宜,家置一部,最为方便(《验方新编·序》)”之编著原则与特色。
2.注重脏腑病机
鲍氏虽言治病以简便廉效为宗,但论病仍然注重辨证辨证论治,重视脏腑理论为指导,即使是许多外治方法亦体现外治之法不离内治之理的学术特点。如论“牙齿疼痛”中指出:“牙痛不外风、火、虫三项。又有阴虚火旺实火之分,虚火其痛甚缓,日轻夜重,实火痛不可忍。风痛者痛而且肿,甚至头面皆痛,呵风亦痛。虫痛者发时必在一处,疼痛难忍。亦有虚痛总在一处者。治法虽多,初服甚效,而再发服之不效,盖虚实各有不同故也。”可见鲍氏论病注重虚实之大纲。即使是在《验方新编》中的病证目录上亦多是以脏腑虚实命名的,如“肾气上攻头不能转动”、“肾虚耳聋”、“肺虚咳嗽”、“脾胃虚冷”、“产后肝虚从内生”等等。“诸风振掉,皆属于木。肝为血海,胞中之主也,产后去血过多,肝气暴虚,内则不能养神,外则不能养筋,以致神昏气少,汗出身冷,眩晕卒倒,手足扯动,此肝慢脾风自内生者。用当归建中汤,见产后腹痛加炙芪、台党各一钱,制附子五钱,姜、枣引,水煎服。不可饮热茶热水。如痰迷心窍,神气不清,恍惚昏眩者,用琥珀南极仙翁丸(《验方新编·产后肝虚风从内生》)”。在解释方药应用时,亦体现了以脏腑为中心,如论“益肾汤”。梦遗,人以为心气之虚,不知非心也。盖肾水耗竭,上不能通于心,中不能润于脾,下不能滋于肾,故相火上灼,有燥脾土以致玉关不闭,无梦且遗。徒责之梦中冤业,谁任其咎。法当大剂补肾,而少佐以补心、益肝、益脾之品,自然渐渐成功,不止而止也。药用熟地、红枣皮、茯苓、当归、茯神、芍药白术薏仁、生枣仁、五味子、白芥子、肉桂黄连。此方妙在心肝肺脾肾五脏兼补,不但止其遗、安其梦,尤妙在黄连、肉桂同用,使心肾两安,自然魂魄安而精窍闭。若不补其五脏,而惟止涩之,则精愈旺而梦益动,久则不须梦而自遗矣。此方之所以奇妙而入神也。又如论涎唾中有少量血散漫者,此足少阴肾经相火炎上之血也。若血如红缕,从痰中咳出者,此脉络受热伤之血者也。若咳出血浅红色似肉属肺者必死。又咯出痰中有血丝属肾经,咳嗽有血属肺经,呕吐成盆成碗者属胃经,自两经胁逆上吐出属肝经,溺血属小肠经,下血属手阳明大肠经牙宣出血属胃肾虚火。从上可知鲍氏论病析方亦重视脏腑之理。
3.阐发微理妙论
鲍氏对中医药学理论的阐发多结合临床实践,结合相应的病证,并认为多有效验而发之,其方法是吸取名医对某病证独具心得者录之,以彰其用,亦有自己对某病某证之见解。如对痢疾之治则,就是摘录自倪涵初集中。“古今治痢皆曰:热则清之,寒则温之,初起热盛则下之,有表证则汗之,小便赤涩则分利之。此五者,举世信用如规矩准绳之不可易,予谓五者惟清热一法无忌,余则犯四大忌,不可用也,今详于后(《验方新编·微理妙论》)。”其四大忌主要是忌温补,此投温补之祸最为烈;忌大下,治痢大下之,胶滞必不可去,徒伤胃气,损元气而已,邪气不可除,壮者犹可,弱者危矣;忌发汗,痢疾虽有表证,实非表邪也,若发汗则正气既耗,即邪气益肆,且风剂燥热,愈助热邪,表虚于外,邪炽于内,鲜不毙矣;忌分利,痢因邪热胶滞,津液枯涩,此法治之则大乖矣,如用五苓散等分利其水,则津液愈枯而滞涩愈甚,遂至缠绵不已,则分利之害也。对之素畏其险恶之痢疾,用心调治,经今二十余年,百试百验,既而身自患之,试验益精,而为奇妙之方论。此为鲍氏对阐发中医理论能择善而从之体现。又如在论治“诸般咳嗽”时之用方中有“桔梗荆芥、紫菀、大百部、白前以上各八两,共磨细末,每服三钱,临时开水调服。如初感风寒者,生姜汤调下。予制此药普送,服者多效,或问:药极细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此方系吾苦心揣摩而出之。盖肺属金,畏火者也,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遇寒则咳;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即不任受;而外主皮,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经云: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愈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矣。寇欲出而无门,必致穿隙而走,则咳而见红。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贵闭而不开。今鼻窍不开,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恬,宜其投之有效也(《验方新编·诸般咳嗽》)。”鲍氏理论阐发之精微,于此可见一斑。
4.切于临床实用
鲍氏之《验方新编》收录内容之目的极其明确,就是切于临床疗效和简便实用。或从古籍阅查得之,或求亲友访之,或自己历验之。现录几例临床治验实录,以证其特色。如治属肾阴虚,火邪上冲作头痛,证见终年头似痛而非痛者,药用“熟地、玉竹各一两,山茱萸四钱,真山药、玄参川芎、当归各三钱,五味麦冬各二钱,水煎服。服后头痛更甚,至重二剂断根,屡试如神。药味不可加减,稍有加减则不效。有人患病数年,百药不愈,二剂而安,永不复发,真奇方也(《验方新编·终年头似痛而非痛》)”。又如对喉痹的治验:“急性扁桃体炎、喉闭、缠喉风,皆曰喉痹。痹者,不仁也。顷刻而起,危急之症,痰在喉中作响,响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舌白而不肿,诸书皆称肺绝不救。盖缘误服寒凉之药以致死耳。桂姜汤服后立愈。桂姜汤:治喉痹顷刻而起,毫无别恙者,此体寒阴虚火旺之症。肉桂、炮姜、甘草各五分,共归碗内,取滚开水冲入,仍将碗顿于滚水内,服药口许,慢慢咽下,立愈。或以生附子切片,涂蜂蜜火炙透黑,收贮。临用,取如绿豆大一粒,口衔咽津,亦立刻全愈。此林屋山人秘法。虽暑天亦宜用,切勿迟疑自误(《验方新编·喉痹治法》)。”
创作背景
鲍相璈早年广求良方,无论是从古今医籍中获取,还是亲友所传阅,皆不遗余力地收集,并手录之,分门别类,删去不甚经验者,历经二十余年而撰成本书。
作者简介
鲍相璈,字云韶,清代湖南善化(今长沙市)人,约生活于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曾任职广西壮族自治区武宣县。鲍氏自幼爱好医药之学,心存济世救人之志,自谓:“余幼时,见人有良方,秘而不传世,心窃鄙之。因立愿广求,不遗余力,或见于古今之载籍,或得之戚友之传闻,皆手录之。久之,荟萃甚富,各门俱备,乃删其不甚经验及数方相同与贵药不能力致者。今之所存,期于有是病即有是方,有是方即有是药,且有不费钱而其效如神者,虽至穷乡僻壤之区,马足船唇之地,无不可以仓卒立办,顷刻凑功。”(《验方新编·序》)。
流传版本
《验方新编》流传颇广,版本甚多。现存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九年(1849)广州海山仙馆刻本、咸丰四年(1854)善成堂刻本、同治元年(1862)海山仙馆刻本、光绪元年(1875)长白纪葛氏刻本等四十余种刊本,近有商务印书馆铅印本。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流传版本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