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尾巨蜥(学名:
巨蜥属 brevicauda)是巨蜥属的蜥蜴,
雄性比
雌性超重42%以上。脑袋呈三角形,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
吻部间之中央。体大,头长,吻长;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舌细长,先端深分叉,可缩入基部舌鞘内;头顶无对称大鳞;背部有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腹鳞
四边形,排成横行;鳞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长,但不易断;有肛前孔。四肢强壮。
以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
捕食鸟类、昆虫、蛙、蛇、鼠及各种动物的卵等。分布于
澳大利亚西部。
外形特征
短尾巨蜥是
巨蜥科中体型最小的一种,总长度约25厘米,吻肛长5.1厘米、体重4克。鼻孔位于头部侧,约在眼睛和吻端尖端之间的中部。
雄性吻肛约8厘米左右即达性成熟;其头部和身体为浅黄棕色至
红棕色,身上布有无数的暗棕色或奶白色点状斑纹,沿四肢和尾部扩散,身体和尾部侧面上的暗痕较大,偶尔会存在一道模糊的黑条纹。尾部基部至中段膨大,更接近圆的直径,有时从两侧挤压在一起,之上没有任何龙骨。且尾部比例上与其他
巨蜥属比起来显的较短,故命名之。
蜥蜴的色彩使它能将自己很好地隐蔽起来,看上去它像块石头,或是一段老树枝。
具附肢2对,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眼具活动的眼睑和瞬膜(第3眼睑)。舌发达,扁平而富肌肉。下颌骨左右两半靠骨缝牢固相联,口的张大有限。体内有前肢带和
胸骨,肾脏后伸,甚至超过泄殖肛腔的水平,两侧对称排列。全身都有布满了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成体头部鳞片小而光滑。背面存在70-100中心颗粒体鳞鳞片,部分鳞片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或灰白色,散有少数黑点,鳞片为长方形,呈横排。幼体背面黑色,腹面黄白色,两侧有
黑白相间的环纹。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有肛门前窝一对。
栖息环境
栖居于干燥的草原或沙漠中。该物种通常居住在洞口中或岩石缝隙下,在受威胁时会鼓涨
喉咙,并发出低吼声。
生活习性
蜥蜴是
变温动物,早晨从洞穴里爬出来,躺在裸露的岩石上取暖,只有等全身在太阳底下晒暖和以后,它们才出门去
捕食。会定时蜕皮,蜕皮的蜥蜴仿佛变了一个动物似的,皮肤里边充满了空气,而且附在原来那张旧皮上的
寄生昆虫也去掉了。
生性好斗,它们生活在陆地上,栖身树丛,偷偷袭击
益鸟和鼠。为饥饿所迫,也常吃动物的腐尸,倘遇敌害,身陷绝路时,则鼓起喉囔,身躯变粗,发出嘶嘶声,吐出长舌头,如果这些招术全部失灵,它还有一个绝招:向敌手喷射吞下不久的腐尸或其它肉酱,自己乘机开溜。
昼夜均外出活动,但以清晨和傍晚最为频繁。行动很灵活,不仅善于在水中游泳,也能攀附矮树。食物可以根据不同环境下所有的食物加以选择,能在水中
捕食鱼类,也可爬到树上觅食,以昆虫、
蜘蛛目、
蝎子、其他
爬行纲的卵或体型更小的蜥蜴为食,必要时偶尔也吃腐败的肉,不过在人工饲养环境中已被证实,这种
巨蜥属不会接受已经死亡的饵料,同时对于哺乳类饵料的接受度也异常的低(甚至完全不接受)。
吃许多动物的卵,对自己的卵却有独特的保护方法,它们把卵放进
白蚁巢中,让白蚁帮忙代孵,原来当白蚁堵上巢穴洞口时,把巨蜥的卵也封在里边了,白蚁为这些卵提供了一个安全、温暖的孵化场所。小巨蜥一出生就开始去找鸟巢。
人工饲养时可选用约50x50厘米长宽的饲养容器即可足够;环境温度至少须维持在
摄氏度23~29度左右,加热点至少要高达摄氏40度以上;饲养中的个体偶尔会出现胆小紧张的现象。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属于半翅动物,有着成对的
阴茎,这种成对的阴茎甚至可在体内完成交配,每一支阴茎的结构都是完整的,由一个可以直立的管状物构成。在交配过程中,成对的阴茎像是从装在手套里的手指一样直直地伸出来,在靠近肛门的口子里把精液射出来,然后再送到
雌性的被称为泄殖腔的靠近肛门的惟一一个开口里去。
跟大多数生性腼腆的雌性一样,雌性蜥蜴对雄蜥的交配要求答应得也不那么爽快。
雄性蜥蜴不敢造次,没有得到明确的应允之前,它是不敢贸然爬到雌蜥蜴那颜色粗俗的身上去的。雄
四脚蛇开动脑筋,伸出舌头去舔吸着雌性蜥蜴的分泌物,这些分泌物是由生在尾巴根部附近的臭腺分泌出来的,这是一种信号。雄蜥深知用心地为雌蜥服务好,是会得到满意的回报的,它的舌头十分的柔软,并且有着高度的敏感,当然,主要是它舔得极其专心细致。
雌性蜥蜴很快应允了雄性的性请求,让它爬到背上,雄性于是就伸出来它那对钩形爪子抓住了雌性的脖子,抱紧了它的配偶。
雌蜥约9.5厘米长即可繁殖。为卵生,繁殖期在10月至12月,通常每次产下2~3枚,最多达5枚卵,会将卵埋在土中或藏在空心树墩中。孵化期约42~85天左右。刚出生的幼蜥仅有42毫米甚至更小,幼蜥两年后就可达性成熟。
保护级别
没有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
注:短尾巨蜥图册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