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辅叔(1907年-2002年),原名尚,广东惠州人,音乐理论家、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曾就读于广州英文专科学校,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南京音乐院教授、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协第四届理事。笔名包括居甫、伊微、伊令眉、令眉、辅、黎棐、缪公佐等。
廖辅叔(1907-2002),
广东省惠州市人,杰出的音乐理论家,诗人和翻译家。从小跟父亲──一位前清的老秀才读
文言文,稍长从哥哥
廖尚果(廖尚果)及德籍嫂嫂华丽丝学习
德语和
钢琴,1922年就读于广州英文专科学校,1926年转学广东法官学校。到了
上海市又从音专教授舍甫磋夫学
大提琴,1930年起在《乐艺》季刊、《
大公报》等报刊发表音乐方面的文章。抗战期间致力于德奥文学的翻译。曾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后移居北京,在
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先后讲授的课目有
中原地区文学、音乐欣赏、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历代乐论选读等。教书育人,终老于兹。著作有《中国文学欣赏初步》、《
中国古代音乐史》、《谈词随录》、《
萧友梅传》、《乐苑谈往》等,译著有《阴谋与爱情》、《瓦格纳论音乐》、《西洋音乐发展史论纲》等。
1935年,为纪念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的建校40周年而谱写的北洋大学校歌,是由廖辅叔作词。此校歌由
天津大学继承,演唱至今。其中“不从纸上呈空谈, 要实地把中华改造”的歌词,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而由
黄自谱曲、廖辅叔作词的儿童歌曲《
西风的话》更是脍炙人口,被一代代的少年们传唱着。
廖辅叔,原名尚棐,笔名居甫,曾用名黎棐。惠城区桥西秀水湖人,
廖尚果(青主)胞弟,出生于书香门第。受兄长进步思想的影响,廖辅叔在1926年入读广东法官学校,与青主并肩为革命奔走。他参加了1927年的
广州起义,并随兄长至
上海市,协助青主开办《乐艺》杂志。1930年,他受
萧友梅的聘请,任职上海音专图书馆,兼任外国语学校
德语教员;1934年任职上海音专校长室秘书,时任校长萧友梅先生对廖辅叔的音乐事业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1937年抗战爆发后,廖辅叔携笔从戎,从上海赴
广东省,投入
抗日救亡运动。
1940年,
中国国民党制造分裂,时任军职的廖辅叔毅然离开,任
欧亚航空公司专员;1943年,他从曲江移居
桂林市,受革命元老
柳亚子的赏识,任其主持的“
南明编撰委员会”秘书,参与撰稿。1946年,廖辅叔任南京国立音乐院教授,为生活和学习条件恶劣的少年班学生们四处奔走,在黎明前的黑暗时刻迎来了
新中国成立的曙光。
中央音乐学院成立后,廖辅叔被聘为教授,后转入研究部工作。
廖辅叔不单是民主革命志士,更是一位诗人、音乐家、翻译家、词学家,还是教育家。他幼习诗书,涉猎经史。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研究员、图书馆馆长、文学教研室主任、音乐研究所教授、博士导师。曾当选
中原地区音协第四届理事、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文化组成员。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和音乐教育工作,对我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有较大建树和贡献,著有《中国古代音乐史》。他通晓英文、
德语等多国语言,译著有
席勒的戏剧《
阴谋与爱情》,梅雅尔的《西洋音乐诗论纲》、《音乐与现代社会》,万斯洛夫《论现实在音乐中的反映》,瓦格纳的音乐论著《瓦格纳论音乐》,以及
斯蒂芬·茨威格等人的小说。钟情音乐的廖辅叔先生亦雅好词章,精于填词赋诗,有论词专著《谈词随录》传世。
由
惠州市人民政府、
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文化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
廖尚果诞辰115周年、廖辅叔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北京举行。惠州市政府副市长谢端代表惠州市作了缅怀“惠州廖氏两兄弟”的讲话。她说,青主(原名廖尚果)、廖辅叔两兄弟是我国著名音乐学家,为惠州的历史文化增添了光辉灿烂的一笔。 “惠州廖氏两兄弟”——哥哥青主(原名廖尚果)、弟弟廖辅叔原籍惠州,均为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音乐教育家、
德语翻译家;在中国音乐美学领域、音乐译著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