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
美国政治家、外交家
帕特里克·杰伊·赫尔利(英语:Patrick Jay Hurley,1883年1月-1963年),男,出生于俄克拉何马州,共和党人。他曾做过律师,担任过胡佛总统的陆军部长,美国政治家,外交家。赫尔利曾力图调和国共两党的对立,失败后支持中国国民党。他著有《1944-1945年间的蒋介石政府与红色中国人》。
1913年,赫尔利从华盛顿大学法学院获博士学位。1931年,他访问中国,1942年初,他任驻新西兰公使,一年后他奉命前往苏联中东协调盟国对中东的政策。1944年9月,他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身份访问中国,支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防止国民党政府崩溃。1945年4月,赫尔利以美国驻华大使名义公开宣布"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1945年8月27日,他亲赴延安,陪同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经过中国共产党的正义斗争,他和蒋介石的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1945年11月27日,他辞任大使职位。1963年,他因病去世。
人物生平
1883年1月,赫尔利出生于俄克拉何马州乔克陶美洲原住民居留地,共和党人,曾做过律师,担任过胡佛总统的陆军部长。1908年,他从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毕业。1913年,他获华盛顿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执律师职业。1929年至1933年,他任陆军部长。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任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的副官参谋长。1942-1944年先后出使新西兰中东、阿富汗。1943年参加德黑兰会议,并起草《德黑兰宣言》。1944年,他晋升陆军少将。1944年8月,他经马歇尔和史汀生建议,作为富兰克林·罗斯福的私人代表来华。1944年9月,他作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特使出访中国,11月,他接替高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1945年11月27日,他辞去大使之职,返回美国。1963年,他因病去世。
外交活动
亲赴延安
1944年9月,赫尔利以美国总统私人代表的身份到中国。1944年10月,赫尔利在重庆与中共代表董必武、林伯渠进行多次交谈,表示中共应取得合法地位,他还表达了在必要时访问延安的愿望。1944年11月7日,赫尔利乘坐的专机在延安机场降落,毛泽东和周恩来在机场为赫尔利举行了欢迎仪式。
调解国共关系
1944年11月8日上午,赫尔利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举行了第一次会谈。他拿出《为着协定的基础》,说明这份文件是他与蒋介石共同草拟的,共有五项条款,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的军队遵守并执行国民政府及其军事委员会命令,要共产党军队的一切军官和士兵接受政府的改组,然后,国民政府才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11月8日下午,赫尔利与毛泽东等举行第二次会谈。赫尔利认为毛泽东关于《为着协定的基础》的修改意见合情合理,他说:“从今天的谈话中,我感觉到毛主席的热忱和智慧。”11月9日下午,赫尔利与毛泽东进行了第三次会谈,中共提出的协定修改草案,为赫尔利所接受。赫尔利表示可促进毛泽东和蒋介石会面,保证双方人员安全。11月10日上午,赫尔利与毛泽东进行了第四次会谈,赫尔利作为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和见证人就修改后的协议《五条协定草案》文件上签字。
立场转向国民党
1944年11月10日,赫尔利和周恩来携五点协议同机到达重庆市,与国民党进一步谈判。蒋介石不接受《基本协定》,另拟3项反建议,赫尔利转而劝说中国共产党接受蒋介石的无理要求,并反对公布有他签字的五点协议内容。1945年1月23日,赫尔利见谈判失败,发电报美国国务卿,旨在阻止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向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阿尔伯特·魏德迈申请美元贷款以用作对日作战经费的提议。4月2日,赫尔利以美国驻华大使名义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召开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美国只同蒋介石合作,不同中共合作"。4月3日,赫尔利离美返华途经莫斯科,得知苏联仍支持国民党政府底细后,继续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4月25 日,联合国将召开成立大会,赫尔利拒绝了周恩来关于提议中共代表和民主同盟的代表在大会上应占2/3的意见,只允许中共派董必武一人为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的代表。抗战胜利后,赫尔利又向蒋介石建言,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目的是置毛泽东于两难境地。最终,毛泽东以“大仁、大智、大勇的信念”,应邀前去和谈。
富兰克林·罗斯福逝世后,赫尔利公开声言将全力支持蒋介石,而不支持“武装的政党和军阀”,他以“偷窃文件”的间谍罪逮捕了谢伟思为代表的6个“不同意见者”。 他在日记中写道:“此6人逮捕以后,美国对华政策乃可渐次明朗。”
辞任驻华大使
毛泽东在延安接见美国民主同盟两位代表时,坚决反对赫尔利再任驻华大使。美国国内对赫尔利的非议也越来越多,舆论指责他“颠倒了”罗斯福的对华政策,美国当局不得不纠正他所造成的偏差,改公开扶蒋反共为扶蒋容共。1945年11月26日,赫尔利向哈里·S·杜鲁门总统递交了辞职信,返回了美国。
人物影响
开罗会议到赫尔利来华之前这段时间内,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联合政府"构想基本上为压蒋联共方针。在赫尔利来华之后,其"联合政府"构想是以坚持巩固蒋介石的领袖地位为条件的,采取扶蒋压共的政策,其后在调和国共关系过程中,走上了扶蒋反共的道路。
人物作品
相关作品
人物评价
“这个以赫尔利为代表的美国对华政策的危险性,就在于它助长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增大了国共内战的危机。”(毛泽东 评)
赫尔利是个“爱出风头、爱虚荣、无知而又傲慢”的家伙。(凤凰卫视 评)
“这个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美国人,爱好浮夸,头脑简单,是一个较早出世的里根式人物。”(费正清教授 评)
“美国共和党保守派势力扶蒋反共政策的代表人物”“赫尔利不是一个职业外交家,也不是有军事素养的人,他对中国政治、历史和文化可以说基本上全无了解。”(霍世亮 评)
参考资料
中美关系转折.豆瓣读书.2024-06-07
从赫尔利到马歇尔.豆瓣读书.2024-06-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外交活动
亲赴延安
调解国共关系
立场转向国民党
辞任驻华大使
人物影响
人物作品
相关作品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