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玲(1942年11月4日-),生于
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中国当代作家,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浙江省作家协会
名誉主席,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曾任
浙江大学和
浙江传媒学院教授,浙江省茅盾文学院院长,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7年,叶文玲考入黄岩高中,但当时因为哥哥在“反右运动”期间被打为“
右派”,叶文玲被株连被迫辍学,在镇文工团、业余宣传队担任宣传员。1958年叶文玲加入公社的生产队,之后在《东海》杂志发表首部短篇小说《我和雪梅》,自此走上文坛。1979年叶文玲调入
河南省文联从事专业创作,并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次年凭借小说《心香》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6年,她被调回浙江省文联任专业作家。自1990年起,叶文玲担任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1992年,又担任了
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1994年,叶文玲酝酿八年之久的长篇小说《无梦谷》出版,引起文坛巨大反响,评论界认为这是“以鲜血和生命谱写的
中原地区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1995年,
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为此书授予叶文玲“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1997年春,她完成了长篇历史小说《秋瑾》,并获得
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
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2002年,她的《美韵无限千岛湖》荣获全国首届
冰心散文奖。2011年,叶文玲完成长篇
传记《敦煌守护神常书鸿》;自2011年至2021年,她又先后出版了《美美与共》《我的长生果——叶文玲作品集》以及《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等作品。
叶文玲的作品有历史、人物纪实等类型,叶文玲的政治倾向主要表现在描绘
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叶文玲的
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她对精英立场和民间意识的巧妙融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上。同时,她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状态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叶文玲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强调
集体主义和
人道主义精神,赞颂和宣扬真诚、善良、宽容、互助等传统美德。
叶文玲作品风格独特,内容广泛,涵盖了童年记忆、亲情友情、社会时事等多个方面,获得了学界的高度评价。叶文玲于1999年捐赠稿费,在
浙江大学设立了“新叶文学奖”。
浙江省台州市图书馆内辟有“叶文玲文学馆”,叶文玲的家乡玉环县
楚门镇也设立了“文玲书院”。此外,叶文玲创作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推动了对守护敦煌艺术的常书鸿的研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42年11月4日,叶文玲出生于浙江省玉环县楚门镇。在13岁的时候就在县办的《玉环报》上发表了两篇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和《七角钱》。
1957年,叶文玲考入
台州市黄岩高中,不久
复旦大学读书的哥哥叶鹏被判为“反苏反党”,划为“右派分子”,叶文玲受到株连,被迫退学。回到家乡,叶文玲在镇文工团、业余宣传队担任宣传员,并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之后被下放到河南劳动改造的哥哥叶鹏寄给她古今中外的名著,在深夜,她就偷偷阅读和写作。1958年,她在
浙江省的省级杂志《东海》上正式发表了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我和雪梅》,后来又发表《真戏假做》、《两家亲》、《凤凰阿娇》等短篇小说。1962年,她随着丈夫迁居河南郑州,在郑州
金水区工业办公室找到了一份工作。1963年4月,她在《东海》杂志上发表了小说《春倩的心事》。
“文革”期间,叶文玲偷偷地在自家
缝纫机上写作。1973年2月,叶文玲的小说《当月计划完成的时候》发表在《文艺作品选》上。她先后在郑州金笔厂、郑州机械工具厂担任干部、冲压工、生产科计划统计等职务,之后又在幼儿园、民办小学担任教员,以及在农场、街道缝纫站工作。
崭露头角
1977年,叶文玲又在《
人民文学》上连续以头条发表了《丹梅》《雪飘除夕》,同年10月,《人民文学》编辑
光未然邀请叶文玲参加了他主持的“短篇小说座谈会”,并结识了
茅盾、
周立波、
沙汀、
刘白羽等文坛前辈,11月又发表了《年饭》。座谈会后受名家的启发创作了《心香》。1979年,叶文玲结识了《
当代》主编的
秦兆阳,秦兆阳对《心香》提出修改意见,《心香》于1980年《当代》第二期刊登,并在张光年创办的《
小说选刊》登载。同年,《心香》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1979年,叶文玲的《静静的山谷》、《赴考》、《谁是“研究所所长”》发表在《
解放军文艺》、《奔流》等刊物上。同年,叶文玲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同年调入
河南省文联。
创作巅峰
1981年,叶文玲开始中长篇小说的创作。1983年,叶文玲去看望巴金时,在巴金的建议下,叶文玲用8年时间创作了46万字的长篇小说《
无梦谷》,并于1994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文坛引起极大反响,被称为“以血泪和生命谱写的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同年,她出席了举世瞩目的世界妇女大会,在“NGO”论坛,以《我们关注世界》为题发表演讲。1995年,《无梦谷》被纽约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授予“中国文学创作杰出成就奖”。写作秋瑾一直是叶文玲的夙愿,80年代初,叶文玲寻访了
绍兴市的
秋瑾故居“
和畅堂”。1997年春,长篇历史小说《秋瑾》完成,香港明窗出版社即以《秋瑾之死》为名重新推出,1997年获
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
鲁迅文艺奖—突出成就奖”;1998年,
作家出版社以《鉴湖女侠——秋瑾》再版。
1998年,她出版了8卷《叶文玲文集》,后将全部的10万元稿费捐出来,在
浙江大学设立“新叶文学奖”,每年奖励一名在当地发表小说的大学生。2001年,叶文玲开始创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二次到
莫高窟、
榆林窟、
西千佛洞,从
兰州市到敦煌直到党河边,走访了大量艺术守护者和民族文化英雄,去巴黎和里昂的博物馆,亲见了常书鸿的精品画作,最后,40万字的《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终于完成。并获
浙江省人民政府所颁的“
鲁迅文艺奖——优秀成果奖”。
笔耕不辍
2008年,一场
脑出血把叶文玲击倒,病愈后,思维和表达都受到了很大影响,说话好久才能蹦一个字。在家人的帮助下,她渐渐地康复,又重新拿起了笔,写作出版了15万字的人物纪实作品集《美美与共》。2017年5月,完成16卷本的《叶文玲文集》,52部作品1000多万字;古稀之年的叶文玲依然坚持创作,又先后出版了《我的长生果-叶文玲作品集》以及《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等多本书籍。
近几年来(统计至2021年),她又先后出版了《美美与共》《我的长生果-叶文玲作品集》以及《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等多本书籍。
人物关系
社会任职
个人作品
小说
短篇小说
中篇小说
中短篇小说
长篇小说
散文
创作谈
写作风格
文学理念
叶文玲有庄严神圣的文学信念。叶文玲通过选 择一个特定的地域背景———珠深经济特区和一些 具有特殊精神意志的人物———闯特区的弄潮儿,而使这些作品染上特定的时代色彩。点缀其中的一些 细节可能不是特别起眼,但同样刻有叶文玲的“时 代”烙印。比如《秋之暮》当中校长秦舸面对外方毁 约的不卑不亢,尹心洌出走异国他乡的现实原因,这 些细节使这个作品通过特区这个窗口折射了相当丰 厚、广博的社会内涵。在这个时候,时代、社会、人民 虽然不再是作家简单地一味加以歌颂的对象,但却 一直是叶文玲首先给予关注、审视和表现的内容。 于是从这一点来看,叶文玲从来是、也终将是一个肩负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的
现实主义作家。
女性意识
叶文玲的
女性写作无疑属于她生存于其间的时代。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短篇小说《心香》惊动文坛 以来,她那柔情似水却又是绵里藏针的女性写作,给 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自己和整个文坛留下独 特的精神轨迹。《三生爱》显然与一度流行的女性主 义、女权主义无关,它并不涉及“对从男子文学中继 承下来的那些妇女形象进行攻击或修正、拆毁或重 建。”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没有女性意识。
当代的女性写作,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性: “女作家被读者认可和欢迎的‘女性风格’是她们的 优势,但她们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经历,以及当代文学 的评价标准,又促使她们‘超越’性别的特征,追求一 种普遍化的风格。这种矛盾,既给女作家的写作带 来困难,但也是其活力的部分来源。”如果说,这里 所说的矛盾带有
女性写作的普遍性,那么在《三生 爱》中,除了这种普遍性的矛盾之外,还存在着属于 叶文玲本人的特殊矛盾:一方面,承认男人是女人生 命之船的桅杆,一方面又意识到并强调女人必须成 为自己生命之船的桅杆。《三生爱》的女性意识的特殊性、鲜明性和矛盾性,就体现在这种意识
悖论之 中。 《三生爱》的整体结构,建立在三代女性的悲剧命运的铺排上。
乡土文学
叶文玲的写作语言具有乡土气息,叶文玲从“杏花雨江南”走来,她的小说也透出“一股灵秀之气”,“带着山的色、水的音”。尽管吴方言不能像普通话那样口语和书面语相一致,吴侬软语一经搬到纸上,那种甜、软、糯的韵味就几乎全走了,但叶文玲却辟出另一条蹊径。叶文玲对当地的方言土语,她通过学习、记取、筛选、改造,寻觅出为绝大多数人能理解、能体会的“最佳”词语,直接叙述,不加修饰,因而更显语言的率真、简朴、自然和形象。
叶文玲文学创作的民间化倾向,还因为她的一段重要创作阶段是在故乡之外的
河南省度过的。20岁那年她远嫁到河南省,从此在异乡漂泊了24年,所以当她一有机会拿笔创作,虽然也写一些以中原大地为背景的作品,但难耐的思乡情思,使她反把更多的热情投向故乡。从某种意义上说,叶文玲关于故乡的小说创作很像二、三十年代的“乡土文学”,寓居他乡,一种用创作来抒发思乡之情的文学,如
鲁迅所指出的那样,“
蹇先艾叙述过
贵州省,
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
传统文化
叶文玲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当然不仅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对苦难的认识,对爱情和婚姻的看法等方面,也表现出这种认同。《
无梦谷》描写的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遭遇,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作者融入了许多自己的切身体验,真诚而又真切。不过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描写的男女主人公在逆境中的奋斗精神,把苦难看作是对人的意志和品质的锤炼,没有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可能写不出这样的境界。
叶文玲的
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主要表现在她对精英立场和民间意识的巧妙融合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认同上。她的作品不仅具有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还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她深受
中华文化和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使她的作品充满了对道德、文化观念的深入探索。她善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情节,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融入对社会、历史和人性的深刻反思。这种精英立场赋予了她作品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她也敏锐地捕捉到了民间意识的独特魅力,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将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和情感状态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人情味。她深情描绘家乡风土人情,细致观察民间生活世界,真实呈现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了民间意识的独特魅力。叶文玲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也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强调
集体主义和
人道主义精神,赞颂和宣扬真诚、善良、宽容、互助等传统美德。她的语言流畅抒情,描绘民俗生活绚丽多彩,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艺术世界。
政治倾向
叶文玲的政治倾向在她新时期初期的小说创作中也很明显。当然,她的小说没有那种赤裸裸的政治说教,其政治倾向主要表现在:描绘
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表现广大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政策的拥护。
在她的《长塘镇风情》中有很多这方面的描写。应该承认,叶文玲的政治倾向,是她从生活里自然得出的结论,是发自她的内心的。为了更强烈地表达对政治的看法,叶文玲尽管不太熟悉党务和政府工作,却写出了十余万字的《
父母官》,作品写得并不成功,但她的努力相当显然。她的成名作《心香》在当时的
伤痕文学中独辟蹊径,其中的政治指向很明显,犹如她自己所说:“当我捧出这瓣《心香》时,虽然我的旨意是想写出
极端左翼路线的黑绳加上市侩哲学的缆索是怎样扼杀了一个纯洁的少女、造成了美的毁灭;但是我更想道出的是:生活几多艰难,道路坎坷曲折,却自有不甘沉沦者在勇敢地抗争、奋击,为了今天和明天,他(她)们在用诚实的劳动继续谱写美的旋律。”这种由政治倾向和文化姿态组成的精英立场,在新时期初期的思想文化氛围中,得到强化,掩盖了叶文玲心灵深处的民间意识,成为那一时期叶文玲小说创作的主要特色。
荣誉影响
获得奖项
人物影响
文章收入教材
叶文玲的作品《
我的“长生果”》入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
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拓展阅读”。
叶文玲的《
乌篷摇梦到春江》《洛阳诗韵》《灵魂的伊甸园》《青岛的明眸》《寄情的酒具》《水上的绍兴》等散文作品,曾列入不同年级的中小学语文教材或阅读课本。
作品贡献
叶文玲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她的作品深入研究敦煌艺术,展现了她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她的作品风格独特,内容广泛,涵盖了童年记忆、亲情友情、社会时事等多个方面。叶文玲不仅获得了
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的高度评价,还塑造了一个文化英雄的形象。她花费多年时间创作的《
此生只为守敦煌:常书鸿传》,详细生动地描绘了常书鸿不平凡的一生,成为了研究常书鸿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也获得了春风悦读榜浙版好书奖。
1998年,叶文玲的8卷本《叶文玲文集》出版,她把该文集的稿费悉数捐出,再加上自己的积蓄,凑足10万元(后来在银行的帮助下,基金总额达到25万),在
浙江大学设立一个文学类的专题奖项。
社会影响
2017年5月,
中国作家协会在
台州市召开叶文玲文集1-16卷首发式和作品研讨会。
台州市图书馆在馆内专门辟有“叶文玲文学馆” ,她出版的六十多种著作,这里全部都可以借阅到。
叶文玲的家乡——玉环
楚门镇,建有一座规模宏大的“文玲书院”,既是作家的经历陈列馆,也是当地文学艺术的活动中心。为了鼓励家乡的文学新人成长,她在故乡
玉环市也设置了“新叶文学奖”,以鼓励故乡的学子。
人物评价
在叶文玲的作品里,只有美,只有爱,只有希望。她笔下的人物,不论面对怎样艰难困苦的外部条件,都永不言败,永不放弃。事实上,这也正是叶文玲人生的真实写照。在生活中发现美、向社会呈现美,是叶文玲毕生的追求。生活给予她的,不管是鲜花还是苦酒,她都报之以灿烂的微笑。叶文玲的作品以清新之气贯穿始终,她以强大的内心力量面对丑与恶,用坚忍不拔的爱去融化曾经给她带来伤痕的世界,在酸甜苦辣中寻找和发现形象化的人性之美,用真诚纯粹的目光把生活之美转换成文学之美。(
玉环市媒体中心 评)
叶文玲的创作姿态真让人惊讶,这位从1958年起就开始发表作品、现年已64岁的著名女作家,早已获奖无数,荣誉等身,却一点也没停下行进的脚步。叶文玲对“船”与“桅”的比喻别致而到位――三代女人都是孤军奋战,因而充满了痛苦和挫折,就像是失去了桅杆的航船,难顶风浪,只能随处漂泊。这是女性生存中的痛楚和无奈。但也正是这一真实而坦率的体认,透露出当下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矛盾,以及她们谋求两性和谐的真挚追求和希望。(光明日报:银杏 评)
人物轶事
叶文玲曾经自述:“我曾经拥有两个书斋名:“报秋斋”和“十驾斋”,前者为文友所赠,后者系画家
黄苗子亲题,它们都是我今后更要勤勉文事的写照——四季不息的劳作所化的涔涔热汗,就象万木林中无声的清露;而驰驱千里不厌远的奔马,一直是我自策自励的象征。我生肖属马,因而爱马效马也可谓纯属天然。
叶文玲自述:“系毛蓝布围腰”是我初上文坛的
自画像。我的故乡
玉环市,是典型的青山绿水
江南县城,楚门更是一个鱼米丰饶的傍海小镇。故乡虽非诞生于文学之巢,却一直是我心头的绿荫。幼时痴迷书籍的我,理想之翼常像瑰丽的彩蝶翩然入梦,而我最终之所以与文学结缘,既源于我那绣花女出身秉性聪慧的母亲的遗传,更由于从小钟情文学的哥哥
叶鹏对我潜移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