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鲁王墓
位于山东省邹城市的明代墓葬
明鲁王墓,又名鲁荒王陵,是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及其嫔妃的陵墓,位于中国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约12千米处的九龙山南麓。
明鲁王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89年),陵园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20世纪60年代末, 九旒冕出土于山东邹城县。邹城群众在九龙山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道,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山东省文物工作者于1970年春至1971年初,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出土各类随葬品2000多件,其中多为国家孤品或珍品,如织锦缎龙袍、“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宋代“天风海涛”琴等。明鲁王墓陵区分导引、外城、内城三个部分,原来建有内外城墙,其中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占地面积96平方米;内城前方为长方形陵园,后为圆形墓冢,象征天圆地方。地面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等,地下建筑有朱檀墓、戈妃墓等。
明鲁王墓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明鲁王墓被批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明鲁王墓是山东省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截至2022年12月记载)。因其陵墓营建最早、陵区占地面积最大、出土文物价值最高,明鲁王墓又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明鲁王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历史沿革
朱檀(1370—1389),是明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洪武三年出生。1370年5月2日(明太祖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明太祖朱元璋诏诰天下,封其年仅两个月的儿子朱檀为鲁王。朱檀自幼礼贤下士,博学多识,好诗书礼仪,颇得朱元璋喜爱,15岁就藩兖州,辖兖州府4州23县。后来他信奉道教,终日焚香诵经,烧炼“仙丹”,求不老之药,希冀长生,最终适得其反,“金石药,毒发伤目”,年仅19岁。朱元璋得知此事后非常痛心又恼怒,认为朱檀的行为荒唐至极,因此给了他一个恶谥,名叫“荒王”。
朱元璋并没有因为朱檀的荒唐而降低陵墓的规格,昭令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其修建了豪华的陵墓,并让朱檀的儿子继承了鲁王王位。20世纪60年代末, 九旒冕出土于山东邹城县。邹城市群众在九龙山开挖防空洞时发现了墓道,立即报告了文物部门,山东省文物工作者,在省、地、县各级党政领导下,在解放军的直接配合和当地村民的大力支持下,于1970年春至1971年初,对朱檀墓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使埋藏在地下600多年的文物重见天日。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邹城市政府切实加大明鲁荒王墓园保护利用力度,1988年3月将其作为旅游景区正式开放,1993年3月设立荒王陵管理所,2006年5月成功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朱肇辉朱肇煇墓、巨野王朱泰墱墓一并公布),2011年明鲁王墓列入国家大遗址曲阜市片区重点文物项目之一,2018年荒王陵景区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9年起面向社会实施免费开放。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明鲁王墓位于中国山东省邹城市东北约12千米处的九龙山南麓。据《邹县志》记载:“明鲁荒王园在九龙山。”陵区北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陵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
气候
明鲁王墓所处位置属暖温带过渡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方位布局
明鲁王墓区共分导引、陵园、陵寝三个部分。建有内外城墙,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为7万平方米;其中陵园南北长206米,东西宽80米,是明代亲王第一陵园。陵园主要建筑有御桥、陵门、二门、享殿、明楼、定陵地下宫殿。地面建筑有御桥、陵门、陵恩门、享殿遗址、明楼等;地下有朱檀、汤妃、戈妃的墓室。朱檀墓距地表26米深,仅次于帝陵(定陵距地表27米),发掘前保存完整。
主要景观
地表建筑
外御桥遗址
陵区地面建筑以牌坊为起点,依次往北修神道、列石像生、建乌头门、筑内外城墙,棂星门往北150米处东西两侧分别为宰牲亭、具服殿。由于明末清初毁于战火,其形状规格无考。但棂星门遗址外,现有一条东西河沟,当地群众仍呼之为“午门沟”,当为外御桥遗址;且口碑相传,仍能指出宰牲亭及具服殿位置。从棂星门往北200米处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中间架单拱石桥。名曰“御桥”。桥上以青石铺面,桥两侧精雕石莲柱栏杆柱头为24节气雕刻,栏板上饰有透雕宝瓶图案。桥宽8.5米,南北长16.2米。
内城
过御桥40米便进入内城,修复前尚存原址的残垣断壁。南墙有三门,称陵门、中门道宽约3.6米,左、右侧门道宽约3.2米,中门独高,侧门较矮,翼然并列,系门洞式斗拱建筑。四周建有高 3.7米,宽0.7米,基厚1.4米的围墙,为冰盘檐式砖石结构,墙体均用40厘米长的青砖砌成,异常坚固。早年内城墙的四角建有角楼,为守陵人员护陵之用,布局严谨,各具格局。内城中间设一隔墙,分前后两进院落,前院稍大于后院,呈后高前低状。
祾恩门
祾恩门,与南门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为四楹三门式木结构歇山飞檐建筑,墙壁外侧为青砖建成。后院中部的享殿,又称祾恩殿。台基东西宽33米,南北长20.4米,殿前有长10米,宽15米的月台,周围镶有玉石栏杆沈阳昭陵隆恩殿为陵区主体建筑,清代倾倒后,改为三间关帝庙,“文革”期间损坏,1987年按原规格恢复基础,有26根柱础尚为明代遗物。从台基的高大宽广和柱础的规模,可以推知当年享殿的巍峨宏大。
明楼
沿陵园三门而出,到达陵区的第三部分,迎面而立的是方城明楼,通高13米,方城高7.5米,砖石结构,下为线条雕刻粗犷有力的须弥座,顶部是正方形平台,东、南、西三面建有女儿墙,北面则修建矮垣一道,东、西、北三面设石阶以通上下。明楼为歇山飞檐斗拱建筑,建在方城之上,四面辟门,原明楼中立石碑一座,碑额前后刻有二龙戏珠,正面篆刻“大明”二字,碑身正面刻楷书“鲁藩荒王之陵”,字体端庄有力。
地宫建筑
地宫距地表深26米,墓道全长50余米,墓室全长20.6米,分前后两室,平面呈“T”字形,封土面积约1.3万平方米。发掘前保存完整。这座工程浩大的陵墓,系在山上凿石开圹,然后用砖砌垒,动用土石方约20万立方米。据专家估计,按当时情况,以二百个劳动力计算,需二、三年时间才能建成。
墓道
墓道正直向南,外口宽,向里渐窄,呈外高里低斜坡状,里口宽3.9米,北距金刚墙1.5米。墓道内筑有用生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浇铸的三道挡土墙,其中第三道墙亦称封门墙,高8.86米,上部厚1.6米,向下渐宽作砥墙状,墙基向外伸入墓道中。墙用大砖砌成,封堵牢固,至今痕迹可见。
红色金刚墙
 封门墙后为红色金刚墙,通高8.2米,宽5.35米,上部是用绿色琉璃砖、瓦筑起的门楼,墙面敷一层坚硬的红灰泥。门楼的上部、左、右、后三面附有砖砌的挡土墙,与前面的挡士墙接齐。在门楼上又筑起一道东西长条形的护槽,顶上覆盖两层石条,用以负担上面的夯层封土,防止损坏门楼建筑。
墓门
墓门在金刚墙下部的正中,门洞高2.4米,宽2.25米。上部用一米厚的石条横担,已有裂痕,洞口以砖封门。墓室通长20.6米,共有两重门,分前后两室,两室之间有甬道相连,除门部为石料制成外,余为砖砌券顶,方砖铺地,四壁及顶部敷以白灰,壁上饰双条墨线。两道门形制相同,第一道门缩入洞口1.5米处,双扉枢轴式。墓门以整块巨石做成,高2.4米,宽1.3米,厚0.2米,每扇重约1500公斤。正面雕有纵横九排乳状门钉,门涂朱漆,门钉贴金,镶有铁质涂金铺首衔环,色泽鲜艳。门环以长57厘米的插簧式铁锁锁住。
前室
南北长8.05米,东西宽5.25米,高4米,顶部为东西起券。甬道的券顶较矮,高1.9米,长1.95米。后室为棺室。南北长5.45米,东西宽8.2米,较前室高大宽敞。前室正中部置一大缸,直径1.1米,高1.5米,缸内有铁芯灯座,即万年灯。中部随葬品有庞大的木雕彩绘俑群,共432个,分别为仪仗俑、车、马等。比例相称,刀法简练,神态各异,形象逼真。有手持金瓜、钺斧、朝天镫、刀、枪、剑、戟的武俑;有手持各种乐器的乐俑;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梧的侍卫。后部中央设御案一张,案上放盝顶宝匣3只,内置木制贴金的“鲁王之宝”印。
后室
中部砌有南北长3.85米,东西宽3.1米,高0.5米的砖质须弥座,朱漆楠木棺椁,置于棺床之上。棺床两边有桌8张,其中4张为镶砾石桌心。东侧放有两个戗金漆箱,内装冠、冕、袍、靴和玉圭、玉带等,两边桌上放文房四宝和琴棋书画等物。其他随葬品为木、竹、铜、锡做的小冥器。随葬品的摆放,体现了古代帝王“事死如事生”“厚葬以明孝”的思想。
戈氏墓
朱檀墓西60余米处,有王妃戈氏墓,地面有何建筑,史无记载,墓室较鲁王墓浅,距地表约8米,墓室为砖砌券顶,分前后两室,通长15.2米,宽4.3米,高4.13米,前后室两侧及后壁各有一龛室,当为放置随葬品之用。墓门高2.3米,宽1.3米,厚0.2米,为双扉枢轴式,共两道石门,以自来石支顶。从建筑工艺上看,做工远不如朱檀墓精细。
据《鲁王妃圹志》载:“妃戈氏乃良家子入侍亲藩,洪武二十三年封为鲁王妃。子一人肇辉,嗣封鲁王。正统五年十月初九日以疾薨,享年72岁,以薨之次年4月19日葬于九龙山之原。”据史料可知,戈妃死时朱檀早已下葬,因鲁王是第一个薨逝,未定合葬丧制,所以衬葬于此。戈妃墓于1975年被当地农民耕地时发现,墓中文物被盗窃一空。
文物遗存
朱檀棺椁系楠木所制,出土时朱檀身着龙袍,腰束玉带,头贯金簪,身铺19枚金币,同时还发现了墓内各类随葬品2000多件,其主要文物珍品有织锦缎龙袍、“鲁王之宝”印、金镶玉透雕玉带、宋代“天风海涛”琴、宋代高宗赵构题诗扇面、元代钱选白莲手轴、元青花云龙纹罐等。
元代钱选白莲手轴
《白莲图卷》更是明代鲁王墓发掘的最大收获。1971年初,山东省省博物馆考古发掘了位于邹城九龙山的鲁王墓。从中发现的《白莲图卷》,可惜在水中浸泡过久,画面所说色脱落严重,只有莲梗的黑点历历在目,其余多已脱色,成为白色的画卷,仿佛是更好地表现一幅真正的《白莲图》。该画为纸本设色,纵32厘米,横90.5厘米,卷上绘白莲与新荷,画法工细严整,构图雅致,表现出白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画的左部为作者题诗与跋文:"袅袅瑶池白玉花,往来青鸟静无哗。幽人不饮闲携杖,但忆清香伴月花。余改号警溪翁者,盖赝本甚多,因出新意,庶使作伪之人和所愧焉。钱选舜举。"朱文印"舜举",阴文印"钱选之印"。
九旒冕
九旒冕,1971年出土于明代鲁王朱檀墓,是我国目前唯一一件保存完好的明初亲王冕冠实物。冕冠通高18厘米、 板长49.4厘米、宽23.5厘米、筒径18.5厘米。为藤蔑编制,表面敷罗绢黑漆,镶以金圈、金边。冠的两侧有梅花金穿,贯一金簪。板下有玉衡,连接于冠上两边凹槽内。衡两端有孔,两边垂挂丝绳直到耳旁,至耳处系着一块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谓“充耳”。
冕,是帝王的礼帽,皇帝、太子、封王的专署配饰。冕冠的形制在过去绘画中常见,像武氏祠汉代刻石上的黄帝、尧、舜天子像,唐朝闫立本画的历代帝王图,宋代作的晋文公复国图,明人所作圣迹图中的孔子像等。这些画像人物都是头戴冕冠,身穿冕服,冠冕堂皇,仪表威严。在冕冠制度中,旒的多少是辨别身份的一大标志,据《明史》记载,明朝天子戴的冕前后分别垂着12道旒,每道旒上有红黄青白黑共12颗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亲王只能用9旒、9珠。朱檀这个九旒冕前后共垂着9道旒,每道上9颗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颗,垂悬九旒正是明代亲王冠冕的定制。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是强调“复汉官之威仪”,汝宁公主王朝持续了276年,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也保持了276年,直到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冕服制度才被废止。目前,作为文物的垂旒冕全国只有两件,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民国初年袁世凯复辟登基称帝时穿的一套仿古冕服中的冕冠;另一件就是现藏于山东博物馆的鲁荒王600多年前的明初亲王冕冠,填补史阙,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与历史价值,同时也是能够彰显朱檀王室威仪的有力佐证。
九缝皮弁
明九缝皮弁,又名九缝朝冠,为鲁荒王巡视、朝宾、诸侯上朝时穿用的首服,地位仅次于冕。此皮弁是距21世纪仅有的一件披露于世的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与洪武年间诏定亲王皮弁制相符。在明代,非皇亲国戚、尊贵大臣不能戴。资料中记载:“皮弁,冒以乌纱,前后各九缝,每缝缀五采玉九,缝及冠武贯簪系缨处,皆饰以金。金簪朱缨。”
明九缝皮弁,冠高21厘米,横宽31厘米,冠筒径17.5厘米,以藤篾、金、玉石等材料制成。此皮弁以细竹丝编结成的六边形网状结构为胎,外覆黑纱。前后各有十会,两会间形成九缝,缝中压以金线,故称之为“九缝皮弁”。每缝金线上前后各缀赤、白、青、黄、黑五色玉珠九颗,应为162颗,现存158颗(其一残),佚4颗,材质有珊瑚、玉、玛瑙等。两缝之间微微凸起,弁前后各钉一倭角长方形金饰框(金池),金池上部有一周竹丝包金的额圈。两侧上部各一梅花形孔,贯金簪以固定发髻。簪长30.9厘米,下部各有两花形金钮穿孔,以系朱缨。
金镶玉带
“镶宝石金带饰”,通长16.7厘米,最宽10厘米,最高2.8厘米,重395克,其体积之大、宝石之多、装饰之华美,为历代出土所罕见。带饰为金质如意云头托,组合形,中间主件为如意形,两侧活件为云头形。带饰金托中空,分上下两层,上层镂空镶嵌宝石,下层主件背面为镂空灵芝缠枝花卉纹,活件背面为金板。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同一件器物上镶嵌多种宝石,带饰上层表面镶嵌有各种珍宝共计33颗,是一件华丽的明早期皇家金镶宝石镶嵌组合。
“镶宝石金带饰”金托采用了镂空、錾刻、锤碟、焊接等多种金器制作工艺,营造出表面、底面和侧面的纹饰,造型饱满、立体美观,金质光泽灿烂。金托采用如意云头的造型,象征着吉祥如意,背面的野生灵芝纹更是吉祥长寿的象征。在我国种类繁多的吉祥纹样中,灵芝如意、灵芝祥云应用最广泛、历史最悠久,其祥瑞内涵最博古代帝王和皇家的厚爱,也为普通百姓所认同。
雷威的“天风海涛”唐琴
“天风海涛”琴的出土震惊考古界,该琴长121厘米、宽19.5厘米。桐木制成,琴身黑漆,裂似蛇跗,背刻篆书“天风海涛”。琴腹有龙池、风沼两共鸣槽。传说琴声如天空之长风,大海之波涛,且造型独特,享有“古琴蛇跗评无价”的美誉。雷威,以善制蛇跗琴著名。雷威的蛇跗琴在宋、明两代已是传世珍品。
尚未见过著录的古书
在墓中,出土书(元刊本)七种二十一册,有:《朱子订定蔡氏(书)集传》6卷3册,蝴蝶装;《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传》,30卷6册,外有封套,包背装;《四书集注》19卷2册,包背装;《少微家塾点校附音通鉴节要》60卷2册,包背装;《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52卷5册,包背装;《黄氏补千家注纪年杜工部诗史》36卷2册,包背装。以上元代刊书籍,多出于江南各省,都是当时较为流行的书籍,除韩愈文集外,其余尚未见过著录。
宋高宗题跋的葵花扇面
画4卷,是罕见的文物。其中,宋·葵花蛱蝶题签有“日字一四八号”。扇面,高24.3厘米,宽25.5厘米;绢本,金粉设色,绘没骨法蜀葵与飞蝶。画上方钤有“皇女市图书”朱印,左下方钤有“司印”二宇的骑缝朱印。背面有宋高宗赵构为葵花扇面题的金字跋:“白露才过催八月,紫房红叶共凄凉。黄花冷淡无人看,独自倾心向夕阳。”鲁荒王陵中的出土的珍贵字画还有元代钱选的《白莲图》,钱选,宋末元初人,善画花鸟山水人物,为元初八俊之一。
开发与保护
2011年明鲁王墓列入国家大遗址曲阜市片区重点文物项目之一,先后完成文物环境整治、安防工程及博物馆建设工程。
2021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建设规划》,提出对九龙山片区进行规划,加大对明鲁王墓群的保护力度。
价值意义
陵园占地面积七万多平方米,地宫封土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米,规模宏大庄严,建筑典雅富丽,是一处典型的明代亲王陵园,1970年由山东省文物局组织发掘,出土文物1300多件,其中多为国家孤品或珍品,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明鲁王陵是迄今为止山东省发掘最完整,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座明代墓葬。又因其陵墓营建最早、陵区占地面积最大、出土文物价值最高,明鲁王陵又被称为明代亲王第一陵。
朱檀墓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如冕冠佩饰、家具服装、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彩绘木俑等等,既是鲁王朱檀王府生活的真实缩影,也反映了明朝时期高超的工艺制作水平,而且填史补阙,对于研究明初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资料价值。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相关事件
2024年7月6日,抖音博主丽丽旅游发布走进山东鲁王陵视频,推介山东邹城明鲁王陵景区。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
方位布局
主要景观
地表建筑
外御桥遗址
内城
祾恩门
明楼
地宫建筑
墓道
红色金刚墙
墓门
前室
后室
戈氏墓
文物遗存
元代钱选白莲手轴
九旒冕
九缝皮弁
金镶玉带
雷威的“天风海涛”唐琴
尚未见过著录的古书
宋高宗题跋的葵花扇面
开发与保护
价值意义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