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萼
清朝的官员
曾萼(1721年-1797年),字丽元,号清溪,乳名“阿水”,又因辈份较低,未中举前人们都直呼其乳名,后来他中了进士,大家觉得这样有些不恭。便改口称“水进士”。平和县九峰人。
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历任恩平市等五县知县、罗定市等四州知府(今广东省惠州、潮州市佛山市一带)又做直隶连州的知州,后年纪大了,身体不支,无法应付繁冗琐杂的官场礼节,整天跪拜迎送官员,才告老还乡。曾萼所以他的子孙为避讳,便称水为泉,这个习惯至今尚存。被封为奉政大夫。著有《易卦阐义集》。
人物生平
曾萼,号清溪,1721年出生于九峰镇黄田村。
1751年。考中进士。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等四州知府,被封为奉政大夫。为官清廉,重视办学,深受群众爱戴和朝廷重用。晚年,上书说自己年事已高,整天跪跪拜拜迎送官员身体不支,希望辞官隐退。皇帝没有恩准,反而赐他一把黄凉伞,让他坐着迎送官员,这样又把归隐之事拖了下来。最终,由于吏部尚书谭尚忠等人的帮助,曾萼才得以回到老家。
梅州市知府“告归从养”后,先居老家黄田。可是这里离县城太近,官来绅往,人事繁杂。为不干涉当地官员施政治吏,携眷搬家,避居距旧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农山,并美其名为“农桑”,吟诗作赋,教授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这在其所筑的望云楼的门楹对联“望重岳山齐家治国,云轻富贵解组归田”上,便可窥见一斑。由于其重视教育的家风代代相传,时下,生活在这里的曾萼后代裔孙很多通过读书成才而走出大山。
个人作品
著作
著有《咏归集》和《易卦阐义集》。
诗文
企羊叨草山律
尝思山川钟毓之气,萃于微茫,心田福地之报,恁乎阴德。余也,生于闽中,尝习青鸟之术,官于南恩。闲览形势之秀,征赋夹水,路出皮坑,所见区区之小地,何足为奇;肉牛归栏,青龙饮涧,乃财丁之小结。企羊叨草,正宰辅之名山。然乎企羊叨草者,来龙迢远,难思脱胎,挂丝脱落,顿落河溪,重账叠幕,穴结迥湾,后枕三台以行左迁,前朝九曲以横栏,窝钳竖穴;所谓羊立鸡群,火木为向,恰似游鱼吐魄;左龙右象辅星安排于寅辰之位;前峰后岳,贵人分布于艮之方;天马作案,但嫌低伏,龟蛇管户,骤起重关,局虽顺以作逆,穴虽拙而龙真;朝山嵩瑞,横联挂榜,官居台阁之尊;明堂广阔,接渊源,富堪敌国之饶;三阳开泰,皆为辅弼,丁发亿万之众;四峰拱照,悉是贪狼,士应科名之显,耀继太阴花萼联辉于北阙,龙带印赤,兄弟同士;雁行于南邦,雄伏雌飞,因乾宫之低弱,荣椿,为坤峰之高强,士应卓拔,文冠鼎元之选,侍从深列,武封公候之班。文昌秀嵩,翰墨流香,五百年天道循环,三十载文人蔚起,皆泗水而袱,受廉贞以重光,乘出一代之伟人,实为千秋之豆也。所谓四样美俱而难并者矣。
观此福地,心难舍弃,欲葬先人骸。因路途遥远,欲与福人兮,于何人斯。心不忘我兮,特为之赋。
*山赋来历——清朝乾隆,在广东恩平市市任县令,为一个著名南方名师,在一次到恩平境内征粮的途中发现如此之大地,感叹之余,写出此赋,以待福人。
主要成就
水进士每到一处为官,皆清正廉明,带领百姓兴修水利,整顿民风,又兴办学堂并亲自执教,深受人民爱戴。他的赫赫政迹史书不惜笔墨作了记载,而有关他忠义厚道宽宏大量的遗闻轶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
轶事典故
下跪钦书
曾萼,福建平和人。清乾隆年间高中进士后,委任为恩平知县。他勤于政事,重视教育,政绩卓著,通晓风水地理,但因年轻气盛,曾在恩平市做出过一件令他终身难忘的蠢事。
出任知县后,他深入下层,了解民情。一天,他沿着官道巡访,偶见鳌峰山脉里有一山尖,势若矫龙,似向着他站立地方腾空而来。他指着那座山问手下,回答:“方谷尖”。顺势追寻,恰恰与近处的两座小山遥遥呼应。
再前行,见到一座山,树木参天,密不透光。爬上了山岗,眼前一片开宽,一条宽长湖泊环形而踞。三座山头,似屏鼎之。仔细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所见之“龙”已变成双“龙”,越湖而过,在此结聚。忙问:“此地何名?”“歇马。”随从回答。
他悄悄走进村内,见到村场奇特、聂氏宗祠林立、小童识礼、老者闲悠,非同一般村庄可比。南望有远山(凤凰山)如旌旗习习、排列有序;近有锦江如千里长练,从村前悠悠流过。不由得扼手称奇:“前展四台、后枕三幛、左青龙右白虎、锦水为财。好一块风水宝地、龙戴天湖、永无劫数。”
他沿着锦江而下,到云岩仙馆处发现锦江被三座山夹住,江口变窄,松了一口气,不由得大笑,遂令随从反回歇马。随从飞跑着前往报信,告诉村中乡绅列队恭迎。
在众乡绅面前,曾萼耀武扬威、大摆官威。行至太祖祠之前,见其建筑布局属于皇帝马厩形。惶恐地责问:“汝等窃取皇帝御用马厩图形建筑聂氏宗祠、简直是无法无天、若本官不上报朝廷、责任难逃。”
乡人见他不问青红皂白,不探原因,区区一个小县官,仗势压人,实非为官之道,如不杀杀他的嚣焰,心忿难平。族长不动声息,对族人说:“快快‘设宴’。”然后对他说:“大人初到敝村,招待不周,敬请息怒。当下略尽地主之谊,特备些薄酒,为大人洗尘,请!”曾萼看到中门大开,昂然步入中堂。不进则已,桌上赫然摆着道圣旨,不敢细看,腿一软,跪下去。
一跪就是个时辰,曾萼冷汗直冒,一动不敢动,先前傲气荡然全无。曾萼暗暗地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仅凭收水口就断定歇马无大官。想不到歇马居然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
他回到恩城后,根据堪舆原理,在恩城建了一座熙春塔,以镇歇马之势。
怨归怨,他对歇马的风水环境十分赞赏,作了一首《白马饮泉》诗,曰:“白马注晴川,川流碧如练。水静山不流,神驹朝暮见。”一直流传至今。
建咏春楼
提起谭尚忠,与曾萼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当时他们在广东省同拜一位宿儒为师,攻读经书,赋诗写策准备考试。那时谭尚忠的学问文章都比曾萼好,可老师在各种场合排名露面时,总把谭尚忠置于曾萼之后。谭尚忠不解其意,一日就问老师。老师说:“你虽然学问文章都胜于他,可是你的文章非常人能够赏识,以后乡试定遭冷落,怎能上京殿试呢?金榜题名是曾萼在先,这人忠厚好义,你以后还会得到他的帮助提携,若没有他,你文星不显。以后你还得尊他为长,知恩图报啊!”后曾萼殿试中了进士,接着便到潮州市知府,而谭尚忠果然名落孙山,且生活清苦,曾萼还千里迢迢去看望他,资助他。后来谭尚忠参加州试,拜府爷曾萼为师,曾即以州试第一让他进京,果然谭也中了进士,而且他才学出众,很快官至吏部尚书。
曾萼每到一处为宫,都清正廉明,民风良好,政迹显赫。朝廷对他十分满意,不断加宫进爵,但他多次想归隐回乡,都没有实现。到了晚年,曾萼上书皇帝,说自己年事已高,整天迎送官员,跪跪拜拜的身体不支,希望辞官退隐。皇帝不仅没有恩准,而且赐一把黄凉伞给他,让他坐着接送官员,这样又把归隐之事拖了下来。但这个隐衷被谭尚忠知道了,经过他的周旋,才给这位一贯清廉公正两袖清风的水进士找到一个闲官当,不仅无具体事务办理,而且奉禄极高,日收纹银一斗。不久,曾萼觉得不妥,又上书要求回乡,由于谭等人的帮助,终于得到皇上的恩准,回到平和黄田。
曾萼回家前由于得到优厚的奉禄,有了许多银子,回家后便建了一座规模盛大的土楼,让亲人聚族而居,朝夕相处。谭尚忠知道建楼这事后,又给他题写了“咏春楼”;作为楼名。曾萼也镂石为匾,悬于楼门之上,一直沿用至今。
筑望云楼
水进士曾萼告老还乡后,先居黄田。盖了“咏春楼”,聚族而居共享天伦之乐,倒也热闹快乐。后来觉得这里离县城太近,官来绅往,纠纷诉讼很多,人事烦杂,不能清心养老,欲另选一清静地方隐居,以享残年。经过很久的选择,终于找到了一块偏僻清静的地方,便在这里定居下来。这里山清水秀,有一间草寮,寮后有一片桑树,稻子成熟似遍地黄金,曾萼便应景取名“黄桑寮”。当下的黄桑寮和别的村庄不同,本来乡乡里里,凹凹缺缺都有土地伯公,唯独黄桑寮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据说水进士来到此地后不久,便叫大家取泥筑墙,伐木建土楼。当时也请了许多帮工。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水进士正在品茗赏月,突然看见有一个身材矮小的银须老者,右手执一青枝,来到帮工住的工棚。水进士注目一看,只见他排门而入,随即出来,而青枝却没有了。水进士也排门进去,几十个帮工并排睡着了,那青枝正放在一个帮工身上,他便把那青枝拿起来,丢在山脚下。过了一会儿,只见一只老虎纵身跳入工铺,走到帮工们的铺前看了看,然后垂头丧气地跑了。水进士一看,便知那老者就是土地伯公,传说土地伯公是老虎的舅舅,掌管黎民百姓的生死权,只要他做过青枝记号的,老虎即可凭记号伤人,否则老虎不敢伤人。过不久,土地伯公拿着青枝再来,水进士又将青枝藏起来,老虎又扑空。如此这般,来来去去已有三次。进士爷的品位比土地伯公高,是天上的文曲星,他想这下该收敛了吧。可是土地伯公第四次再来。这时,水进士火了,手持文官折扇,挡住他的去路,狠狠地往他头上一敲,喝道:“放肆!身为土地伯公,不好好保护百姓,竟三番五次为虎作伥,还不快滚!”接着又大声喝斥老虎:“山中有百兽,林中有百鸟,尽可填你腹肚,怎可伤害人命,以后别入我村境。”土地伯公和老虎在水进士面前没有办法,只好遵命退去。据说第二天有人去看,土地伯公石被水进士的折扇打破了一大角。
帮工们知道此事,都感恩戴德,干起活来更加出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夯筑,一座圆形的土楼终于建成了,水进士将此楼命名为“望云楼”。而土地伯公却无颜在此再呆下去。只好溜走了,老虎从此也不敢再进村了。所以黄桑寮从此没有土地伯公,逢年过节也不必再祭拜他了。
还永思楼
坪回田心村的“永思楼”,原来并不叫“永思楼”,在楼门上写着“天宝金汤”。为什么此楼会更名呢?这里有个缘故。
据说田心黄氏家族,迁居这里后,子孙繁多,人丁兴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将自己的家园建设得十分美丽。后来,他们便筑起了一座十分雄壮的土楼,楼门上题着“天宝金汤”四个大字。后来,由于子孙们不争气,坐吃山空,家境惭渐败落下来,便将楼房一间一间地卖掉,没有守住祖宗的家业。恰好这事给水进士曾萼知道了,便来田心看看这座楼。进士爷一看,此楼雄伟壮观,地理位置极好,村边有良田千顷,一条河流环村而过,是个理想的好村庄,于是便将楼一间一间地买下来。不久,黄氏家族便将士楼全部卖给了水进士,就只欠地皮还未成交而己。这时,田心村有识之士认为这样变卖祖业有辱族风,便想尽办法要守住此楼。后来他们在楼中央盖了聂氏宗祠,然后与进士爷商议,欲赎回此楼。进士爷同意了,无偿地将楼归还他们。当地人对进士爷的宽宏忠义感恩不尽,就请他给楼题名。进士爷看到他们终于奋发起来,十分高兴,便给楼题写了“永思楼”作为楼名,意思希望后人永远记着先人遗训睦族敦宗,奋发图强;且“思”即田心二字,是这里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黄氏永守祖业,牢记教训,使此楼永远是田心人的楼。
此后,“永思楼”;成了邻村百姓友好的象征,据说以后此楼遭受两次火灾,当地人很快就复修完整,水进士题写的楼名额匾竞火烧不着,后人们刻石为匾,一直保存至今。“永思楼”虽屡经沦桑,如今却依然完好地屹立在田心村,象璀璨的明珠镶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
隐居之事
前些天,本台曾报道过长乐乡农家村农桑寮自然村的一户曾氏村民家中珍藏着祖上留下的两张诰封圣旨,褒奖时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市知县曾萼的祖父曾宗正、祖母吴氏及其父曾士敏、母游氏育子之勤、教子之功,为国家培养了一位“古循良吏,今孝友人”的廉正官员。那么,曾萼何许人也,他为什么会选择在农桑寮这偏僻山村隐居,隐居后他又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我们从这本曾家族谱上了解到,曾萼(1721-1797年),字丽元,号清溪,九峰黄田村人。乾隆十六年(1751年)辛未科进士。历任广东省恩平等五县知县、罗定市等四州知府,被诰封为奉政大夫。著有《易卦阐义集》。
曾萼自梅州市知府“告归从养”后,为不干涉当地官员施政吏治,于乾隆五十二年(1781年)携眷搬家,避居距远离县城的农山,美其名曰“农桑寮”,吟诗作赋,教授生徒,过着“怡然自得,萧然物外”的平淡生活。在农桑寮,当年曾萼所筑的望云楼还在,门楹对联写着“望重岳山齐家治国,云轻富贵解组归田”,可以明了曾萼当年隐居的心迹。他既然是一个有名望的官员,为何选择如今看来十分偏僻的地方定居呢?
【采访同期声曾祥铁:当时他做官回来以后,因为做官做得很清廉,在九峰那边,(村民)有什么事都要找他,找他(帮忙)去办,所以他当时(从官场)退回来以后,官没做了,就想找一个比较清静的地方隐居起来。】
据曾氏族人介绍,曾萼先后找了坪洄、坝头等好几个地方,最后选定了农桑寮,在这儿开基建房子,第一间房子就取名“望云楼”。当地人至今还流传着进士爷开基盖房子时的一个神奇的故事。
【采访同期声曾祥铁:叫那个工人来建,听说以前,这边有个土地公,这边叫伯公,晚上放青(做记号),放青以后让老虎来吃,老进士半夜起来查巡,看到(土地公)放青(在工人身边),就给他拿掉,过了以后(土地公)又来放,他(老进士)又拿掉,第三次(老进士)很生气,他用烟筒在伯公头上敲了下去,敲三下,斥骂伯公没用,不能保护黎民百姓。】据说,此后农桑寮有一段时间没有土地公庙,老虎也慑于进士爷的威望,远离了山村,从此山村再也没有了虎患。据曾氏族谱记载,曾萼定居农桑寮以后,“携眷居焉,足迹罕至城市。山居岁余,问诗礼者众,乃设馆授徒,讲解不倦。山下居民,不下千余户,劝善解纷,无争斗事。”
【采访同期声曾祥格:“那时候他教的学生也有两三百人,都有那些人送他的孩子到这边读书,周围的梅州市、永定下洋,周围很远的人,都到这里来求学,因为进士当老师(比较少),他是取得功名的,他学问好,一个个来拜在他门下做学生。】
走进望云楼,这里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闹,从楼上往外看,山青天蓝,修竹摇曳,更多的是一份宁静。也许,这才是进士爷曾萼想要的平静生活。
两份圣旨
曾萼后人藏有两份圣旨
时下居住在福建省平和县农桑寮自然村的清代恩平市籍知县曾萼的后人曾祥庆兄弟,分别珍藏着清乾隆的诰封圣旨各一张。这两张圣旨都是对清代恩平知县曾萼的祖父母、父母教子有方的褒奖。
据悉,这两张诰封圣旨都是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十一月二十日下诏颁发的,至今已有246年历史。圣旨的主要内容是褒奖时任恩平县知县曾萼的祖父曾宗正、祖母吴氏及其父曾士敏、母游氏育子之勤、教子之功,为国为君培养了一位“古循良吏,今孝友人”的廉正官员,特地诰封曾宗正、曾士敏为文林郎,吴氏、游氏为孺人。福建省平和县志》记载:曾萼在“庚辰年(公元1760年)为恩平市县令,甫六月,兴利除弊,民称‘廉正公’。公余与后秀课诗论文,勉以立品,建南平书院,置书籍,厚给,定课程”,成为“亲民之吏”。
据了解,这两张圣旨均为黄绢丝绸所制,已呈淡黄色。其长度为180厘米,宽度为30厘米,分别装在一个高为36厘米、直径6厘米的黑棕色圆形锡罐之中。锡罐外表雕有栩栩如生的腾龙图案,在正中之处还刻有2厘米见方的“敕封”两个阴文字。
遗憾的是,现装圣旨之用的锡罐仅存一个,另一个锡罐在曾祥庆父辈时因家贫而出售。在圣旨距右端23厘米处,有用工艺精细的刺绣凸绣出“沈阳市敕令”4个篆体汉字竖排,每个字高为4.5厘米,宽为2厘米,左右各刺有一条高18厘米、宽4厘米的金龙图案,将“奉天敕令”夹在中间,彰显皇帝金口玉言之威;与之相对称,在圣旨的距左端23厘米处,也刺有相同的图案,所不同的是,文字采用满文。圣旨正文从右向左以汉字竖排而写,从左向右以满文竖排而写,均采用毛笔手写而成。汉字为2厘米见方的行楷字体,字迹盈满隽秀,苍劲有力;满文整洁如清,洒脱飘逸,满汉民族文字互为衬托,使圣旨在今日看来,更具有艺术观赏性。在诰封其祖父母的圣旨上有正文224字,在诰封其父母的圣旨上有正文230字。在圣旨落款日期的汉、满文字上,分别盖有11厘米见方的玉玺大印。
后世纪念
熙春塔
歇马、曾萼和熙春塔
恩平市知县曾萼迷信“风水”,自认为精通地理,常说“山川之秀,应乎人文,将使文件擅遐方之胜,必以人工补地脉之偏”。他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任恩平知县,三年间,深感恩平“人才不生”,是由于“山川之秀有所缺陷”,故“不尽钟毓于人”。曾萼作过一首《白马饮泉》诗:“白马注晴川,川流碧如练。水静山不流,神驹朝暮见。”可见他对歇马的地理和“风水”十分赞赏!但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流传至今:
一天,曾萼沿着官道巡访,偶见鳌峰山脉中有一山尖,势若蛟龙,似向着他站立的地方腾空而来。他指着那座山问手下,答曰:“方谷尖”顺势追寻,恰恰与近处的两座小山遥遥呼应。再前行,见到一座山,树木参天,密不透光的小山岗。爬上山岗,眼前一片开阔,一条宽长的湖泊环形而踞。三座山头,如屏鼎之势。仔细一看,吃了一惊,原来所见之龙已变成了双龙,越湖而过,在此结聚。忙问:“此地何名?”“歇马”随回答道答。曾萼悄悄走进村内,见到村场奇特,聂氏宗祠林立,小童识礼,老者闲悠,非一般村庄可比。南望有远山(凤凰山)如旌旗习习,排列有序;近有锦江,如千里长练,从村前悠悠流过。不由得扼手称奇:“前展四台,后枕三幛,左青龙右白虎,锦水为财。好一块风水宝地,龙戴天湖,永无劫数。”他沿着锦江而下,至云岩仙馆处发现锦江被三座山夹住,江口变窄,松了口气,不由得大笑,遂令随从折回歇马。随从飞跑着前往报信,通知村中乡绅列队恭迎。在众乡绅的面前,曾萼耀武扬威,大摆官威。行至太祖祠前,见其建筑布局属皇帝马厩形。惶恐地责问:“汝等窃取皇帝御用马厩图形建筑聂氏宗祠,简直是无法无天,若本官不上报朝廷,否则,责任难逃。”现略尽地主之宜,特备薄酒,为大人洗尘,请!”曾萼见中门大开,昂然步入中堂。不进则已,桌上赫然摆着一道圣旨,不敢细看,腿一软,跪了下去。一跪就是一个时辰,他冷汗直冒,一动不敢动,先前的傲气荡然全无。他暗暗地责怪自己粗心大意,仅凭收水口就断定歇马无大官。想不到,歇马居然竟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
知县曾萼回到恩城后,根据堪舆原理,于清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在恩城城东大冲岭建了一座熙春塔,以镇歇马之势。这个塔在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拆毁,但在80年代后期又被重建,负责施工的是二建牛江建筑队,此塔建成后这个建筑队也跟着倒灶,随即死晒火了。
咏春楼
平和黄田一座雄伟的土楼叫“咏春楼”,楼名是清乾隆年间吏部尚书谭尚忠题写的,至今依然完好地保存下来。
永思楼
在距离福建省平和县旧县城九峰镇50公里的坪回田心村,有一座“永思楼”。这座土楼原本并不叫这个名字,“永思楼”是楼主黄氏家族请“廉正公”曾萼更名而来的。
坪回田心黄氏家族人丁兴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筑起了一座雄伟壮观的土楼,楼门上题着“天宝金汤”四个大字。后来,黄氏子孙坐吃山空,家境渐渐败落,只好将楼房一间一间卖掉。这事让自梅州知府“告归从养”在邻村的“廉正公”曾萼知道了,便来看看这座楼。曾萼见此楼雄伟壮观,地理位置极好,便将楼全买了下来。而此时,村里有人认为这样变卖祖业有辱族风,便在楼中央盖了聂氏宗祠,又与“廉正公”曾萼商议,欲赎回此楼。没想到曾萼不但同意了,还无偿地将楼归还黄氏家族。族人感激曾萼的宽宏大度,就请他给楼题名。曾萼题写了“永思楼”作为楼名,希望后人永远记住先人遗训睦族敦宗,奋发图强。“思”即田心二字,是这里的村名,“永思”即希望田心黄氏牢记教训,永守祖业。此后,“永思楼”成了邻里友好的象征。虽历经沧桑,至今依然完好地屹立在田心村。
参考资料
一镇一孝廉之漳州平和曾萼.福建省监察委员会.2021-04-0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个人作品
著作
诗文
主要成就
轶事典故
下跪钦书
建咏春楼
筑望云楼
还永思楼
隐居之事
两份圣旨
后世纪念
熙春塔
咏春楼
永思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