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阔盘吸虫
双腔科阔盘属的生物
成虫形态(图106) 体呈前后端略尖锐的椭圆形,体长6.46—14.5毫米,体宽3.81—6.07毫米。二吸盘都比较发达,口吸盘位于次顶端,1.12—2.23×0.97—2.19毫米;腹吸盘位于体中横线附近,约在体长51 %—60%水平,0.837—1.64×0.82—1.64毫米;口吸盘显著地大于腹吸盘,两者直径比例1.43—2.2:1。咽0.19—0.48×0.23—0.44毫米,紧接在口吸盘之后,食道长0.2—0.9毫米,二肠管盲端达到体后端1/5—1/6水平。睾丸二个,呈不整齐的团块状或边缘有缺刻浅分瓣,对称地排列在腹吸盘后半部或后缘的两侧,大0.31—1.2×0.29—0.93毫米和0.31—1.05×0.38—1.12毫米。阴茎囊长圆筒状,1.24—2.29×0.21--0.57毫米;位于腹吸盘之前,其底部达到或不达到腹吸盘前缘;生殖孔开口在肠分叉之后。卵巢3—6分瓣,位于体中横线后方。具受精囊(0.15—0.38×0.19—0.63毫米)和劳氏管。卵黄腺丛粒细小,呈树枝状成簇地排列;每侧长1.35—3.46毫米,前端开始于睾丸水平。子宫圈充满于腹吸盘后方到体末端二肠管之间,子宫末端在腹吸盘一旁作多个绕曲后沿着阴茎囊旁边上行,开口于生殖孔。排泄囊“T”状,排泄孔开口于体后端尾突的中央。虫卵0.041--0.052×0.030—0.034毫米。
基本文献
生物学描述
终末宿主 山羊Capra hircus,绵羊盘羊属 aries,黄牛Bos taurus,B.indicus,水牛Bosbubalus,Bubalus bubalus,野猪属 scrofa dom.,骆驼Camelus bactrianus,兔Lepus corenus,獐属Hydropotes,Caprealus。
寄生部位 胰脏、胰管。
第一中间宿主: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中华蜗牛Cathaica ravida sieb—
oldtiana(=中华灰蜗牛Fruticicola ravida sieboldtiana),弧形小丽螺
第二中间宿主:红脊草Conocephalus maculatus,草螽C.gladistus,C.fuscus,C.percaudatus中华草螽C.chinensis,Oecanthus lengicaudus。
生活史(图107、108) 虫卵:椭圆形,成熟虫卵深咖啡色,卵壳厚具卵盖。卵中有一毛蚴,透过卵壳可以见到毛蚴前端的锥刺、神经团及体后半部中的二个椭圆形有颗粒的排泄囊泡。毛蚴和二代胞蚴:虫卵在蜗牛肠管中孵化,毛蚴脱去绒毛板后钻过肠壁在围肠结缔组织中形成早期母胞蚴。最早期母胞蚴体内除含有数个胚细胞外还可见到排泄囊泡。母胞蚴逐渐发育长大呈圆球状,挂在蜗牛肠外壁上。母胞蚴有许多不规则的隔室,中间充满许多胚细胞和大小不等的胚球。在室温28—34℃中一个多月的母胞蚴直径长0.24—0.48毫米。2—3个月、胚球形成早期子胞蚴;子胞蚴此时已具有胞壁和胞腔,胞腔中亦已含有胚细胞和胚球。感染后5—6个月子胞蚴成熟。成熟子胞蚴长2.3—9.7毫米、宽0.5—1.9毫米;前端吻部内容充实,长度达胞蚴体1/3长,表面布有许多小乳突。刚排出蜗牛体外时包有尾蚴的内囊在体后端2/3部份中,使吻基部两侧呈“肩”状突出,体形由此向体后逐渐削锐。遇到空气后,内囊集中在体中央1/3部份使该体部膨大成椭圆形,前后二端外壁收缩成等长的条状。
尾蚴:短尾型;体部长椭圆形,0.33—0.38×0.1--0.15毫米;体表光滑,在体后端具有几行小刺。尾球圆形,直径0.030—0.043毫米,其后缘有硬毛十余条。口吸盘直径0.06—0.07毫米,位于次顶端,其背壁有一小锥刺插在小穴囊中。腹吸盘较口吸盘小,直径0.055—0.06毫米。咽紧接于口吸盘后方,直径0.016—0.018毫米;食道细长;肠管二条很短,长0.05毫米。中央穿刺腺4对,腺细胞较小,排列在食道的两旁;侧穿刺腺5对,腺细胞较大、分布于腹吸盘的二侧;穿刺腺管4束,对称地在食道和口吸盘两旁婉蜒向前,开口于锥刺囊的边缘。排泄囊腔管状,囊壁细胞长圆柱形,焰细胞排列公式是2[(2+2+2)+(2+2+2)]=24。
囊蚴:成熟子胞蚴草螽吞食后,尾蚴脱去尾球钻过草螽的胃壁到其血腔中形成囊蚴。在28℃--32℃温度中约25天左右成熟。童虫和成虫:牛、羊吃到含有成熟囊蚴的草螽,囊蚴中后蚴在宿主十二指肠附近脱囊而出并进入胰脏胰管,在其中经三个多月时间的发育达到性成熟。危害及防治 牛、羊胰阔盘吸虫病虽然分布全国,但在东北、内蒙等广大牧区中严重流行,一般感染率在50—80%左右。大批牛羊因此吸虫病而消瘦死亡。根据黑龙江省呼伦贝尔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寄生虫组在扎特旗调查,全旗在1976年有23798只羊因本吸虫病死亡,占全旗羊只总数的12%;该旗牛的感染率为67.7%,绵羊感染率达83.3%。本吸虫病对我国畜牧业的危害情况由此可见其一般。本吸虫病的人体病例在国内外均有报道(张月娥,1964;Faust,1949;Osada等,1966)。治疗本吸虫病药物经研究找出血防846(六氯p-二甲苯污染源)具有良好的驱虫效果。以剂量16克/只,三次共48克/只投药得到精计驱虫率99.2%,粗计驱虫率68.7%的效果,羊只无药物反应现象(崔贵文等,1977)。此外,在各流行区于本吸虫幼虫期主要散布地带及其足以感染的主要季节大力捕杀蜗牛和萆螽、或有计划地轮换放牧草场等方法来达到牲畜避免受感染的预防目的。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文献
生物学描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