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Nano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由
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共同建设,2003年12月获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直属事业单位。 位于
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1号,其现任主任为唐智勇(主任)。
2000年10月30日,为加强纳米科技研究,中国科学院组织21个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 2001年6月,国家计委正式提出由科学院、教育部共同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03年3月22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正式挂牌成立。同年12月31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中央编办复字[2003]165号文批复正式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022年11月8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在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23年11月24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向全球发布了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
截至2023年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有在编职工278人。其中
科技人员202人、科技支撑人员4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0人。 截至2024年11月,国家纳米中心共有3个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并于2020年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国家纳米中心另建有理论室、 纳米加工实验室和纳米智能传感实验室3个特色实验室;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
历史沿革
2000年10月30日,为加强纳米科技研究,中国科学院组织21个研究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 2000年前后,
师昌绪院士和上海
原子核所
艾小白研究员先后给国务院领导写信,建议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和国家纳米工程中心。 李岚清副总理批示“请计委阅研”。2001年6月,国家计委正式提出由科学院、教育部共同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01年1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由
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和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共同组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003年1月,科学院和教育部开始联合制定中心组建方案。同年3月,科学院和教育部组成中心筹备领导小组和筹备处,负责制定中心的规章制度和前期工作的开展。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任组长,
谢焕忠、黄勇、
龚克、朱星、
解思深、徐坚和
查连芳任成员。
2003年3月22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筹)正式挂牌成立。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教育部
赵沁平副部长、科技部程津培副部长、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长、中国科学院白春礼副院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朱道本副主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马德秀司长、科技部基础司
张先恩司长、财政部
科学教育文司赵路副司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发展司綦成元副司长、北京市海淀区于军副区长、卫生部科教司刘雁飞副司长、工程院办公厅董庆九副主任,以及各部委相关司的领导同志;科学界的老前辈
师昌绪院士、
吴全德院士,以及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组建单位的
北京大学许智宏校长、
清华大学龚克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纳米科技中心
解思深主任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2003年5月,经
中国科学院批准,相继成立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管理和学术领导机构。路甬祥任
项目管理委员会主任,
朱道本任项目学术委员会主任,白春礼任项目工程指挥部经理,解思深任总工程师、朱星任总工艺师、
查连芳任总经济师。同年7月,在香山召开了纳米科学前沿问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分别就纳米材料、纳米器件和纳米表征这三个研究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初步凝练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的学科方向。同年9月,为加强我国的纳米科技平台建设,组建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协作实验室。初期由
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化学所、
北京大学和
清华大学涉及纳米科技的若干重大仪器设备及相关实验室组成。建立了“合作、开放和竞争”的运行机制。同年12月31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中央编办复字[2003]165号文批复正式成立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020年10月19日,科技部印发《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位于
海淀区的国家纳米中心成为40家试点单位之一。2022年11月8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
中国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生物制药在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2023年11月24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国际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杂志向全球发布了十大前沿纳米科技难题。 2024年5月,通过赋权试点改革和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举措,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保持基础前沿研究竞争力的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初步显露。赋权试点3年期间,成果转化数量14项,同比增长了6倍;转化合同额1.6015亿元,同比增长了50倍;转化涉及专利 32件,同比增长了7倍。
机构治理
组织架构
管理层
现任领导
截至2024年11月
历任领导
截至2024年11月
机构业务
国家纳米中心定位于纳米科学的原创性基础研究和变革性产业技术,目标是建设世界级纳米科技创新高地、人才汇聚高地、技术转移转化高地。在努力为中国纳米科技发展提供支撑的同时,国家纳米中心还致力于促进国家纳米科技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科研条件
科研部门
国家纳米中心现有3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分别是中国科学院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重点实验室,并于2020年批准筹建中国科学院纳米光子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筹)。国家纳米中心另建有理论室、 纳米加工实验室和纳米智能传感实验室3个特色实验室;设立纳米技术发展部,致力于公共开放平台建设,为纳米科技研究提供支撑,主要从事纳米检测技术服务,开展相关培训和研发工作。
人员编制
截至2023年底,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共有在编职工278人。其中
科技人员202人、科技支撑人员42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10人。共有在学研究生472人(其中硕士生220人、博士生252人),在站博士后95人,联合培养研究生300人。
仪器设备
参考资料
科研成就
成果展示
自成立以来,国家纳米中心立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机构科技竞争力显著提高。基础研究方面,国际上率先提出“纳米生物效应与安全性”,开辟“纳米毒理学”新的研究领域;突破纳米物质体内定量检测方法学瓶颈,创建纳米-蛋白冠-生物界面飞克及纳米级分辨率的原位定量与成像方法;国际上首次实现对分子间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为“
氢键的本质”这一化学界争论80多年的问题提供直接证据;创建了纳米颗粒精准可控自组装与制备新方法,为实现纳米粒子自组装体构建、性能优化、功能调控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在成果转化及应用方面,抗肿瘤新药“注射用
盐酸伊立替康(纳米)胶束”获准开展临床试验,成为中国首个获得批准进入临床的,名称中含有“纳米”字样的治疗性新药;自主研发的纳米复合超黑涂层材料成功应用于试验六号03星和
广目地球科学卫星光学系统,大幅提升暗弱目标探测能力。支撑纳米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初步搭建了中国纳米技术标准体系,形成了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研制的系列化和多样化,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纳米技术标准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论文
截至2024年11月 以上为部分论文内容
专利
截至2024年11月 以上为部分论文内容
标准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是全国纳米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79)、全国微细气泡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584)、全国颗粒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SAC/ TC168/SC1)、国家标准验证点(纳米材料领域)、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科研实验室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自成立以来,主持或参与制定的标准如下:
截至2024年11月
著作
截至2024年11月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2005年9月开始招收研究生,先后录取约1000名研究生(含国际学生)。
中心研究生学科专业有凝聚态物理、
化学、材料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四个博士学科专业;有生物物理、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生物与医药工程(专业硕士)3个硕士学科专业。纳米科学与技术是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挂在三个一级学科下(化学、物理、材料),该专业的同学可选择从物理、化学、材料学三个一级学科中申请学位。
2017年9月,按照
中国科学院的部署,确定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北京纳米能源所作为共同承办单位, 成立
中国科学院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学院(简称“纳米学院”)。纳米学院开设纳米科技相关专业课程将近30门,向
中国科学院大学集中教学学生开放。2021年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教育处荣获“北京市优秀德育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7-2020年)”。
人才培养
至2008第一届毕业生(10人)始, 国家纳米中心向社会输送了16届毕业生,将近1000名校友。已有近150名校友获得副教授以上的职位,其中担任教授职位的校友有将近50人。其他校友也均在企业界、教育界、科学传播界等行业有着很好的
职业发展。毕业生中,担任研究所或高校教授/副教授职位7人,获得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3人,中科院院长
特等奖2人,中科院优秀院长奖5人,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5人。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标志的主体图形以具有纵深感的方形体和羽翼形笔触构成纳米的英文字头“N”。方形体结构严密而具有动感,象征纳米科学的特性和可变性,同时方形体也象征了公共技术平台的含义;羽翼形笔触冲出方形,预示着纳米科学中心的不断突破与创新;纳米的英文字头“N”准确地传达出机构的属性,并使标志具备了开放性、国际性;色彩中的蓝色寓意高科技,红黄色是国家的代表色,也象征着中心的蓬勃朝气。
标志整体庄重大气、明快醒目,突出了纳米科学中心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创新的进取精神。
文化活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定期开展
芝加哥马拉松赛比赛,运动会、篮球比赛等活动。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组建了研究生会、研究生学术委员会、中心合唱团、马拉松、英语角、科普、足球、篮球、电影、摄影等九大文体社团,开展了各种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引领研究生“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和
自我管理”。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29日,2020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举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在2019年发表高质量国际论文世界研究机构中排名第17位。
相关事件
2024年11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技处处长
戴庆及其妻子被一名网友公开举报,存在巨额欺诈行为。该网友称戴庆和妻子虚构公司运营存在缺口陆续向该网友借款500余万元,戴庆和妻子达成目的后,陆续将借来的资金转移,戴庆妻子为逃避法律制裁,将名下公司转移给戴庆父亲及母亲,该事件在网上热议,截至2024年11月28日事件还在调查中。
参考资料
胡志远.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2024-11-26
智林杰(教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11-26
陈金铸.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2024-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