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带矛吻海龙(学名:Doryrhamphus excisus)是
海龙科、矛吻海龙属动物,体小,细长,体无鳞,完全包于骨环中。体橘黄色,体侧自吻端经眼向后至
尾鳍基有1蓝色纵带。一般生活在岩石、珊瑚和岩壁下的缝隙中,也存在于
潟湖和向海的
珊瑚礁中,偶尔也隐藏在
海胆刺中。广泛分布于
印度洋,包括
红海和
波斯湾,以及整个中
太平洋到西美洲沿海。
体小,细长;体长为体高15.4~16.7倍,为体宽14.4~18.3倍,为头长4.0~4.5倍。尾部的长短于躯干长。头细长,与身体在同一直线上;头长为吻长2.1~2.6倍,为眼径4.2~4.8倍。吻至眼间隔的背部正中隆起处具1行强锯齿,吻的背侧至眼窝前缘及上缘处也具锯齿。体骨环棱末端都具一棘状突起。吻略突出,吻长于眼后头长-眼较大,圆形、眼间隔微凹,头长为眼间隔6.7倍,口小,前位。无牙。鼻孔每侧2个,很小,相距甚近,紧位眼前缘。鳃孔小,位头侧后背缘,鳃盖上部具很多辐射状嵴。
体无鳞,完全包于骨环中。躯干部上、下侧棱与尾部上、下侧棱均不相连续;躯干部侧中棱与尾部侧下棱连续。背鳍基长,占骨环7节,始于体环第十五节,止于尾环第三节,其基部不隆起;臀鳍短小,紧位肛门后方。
胸鳍侧位,较宽。无腹鳍,
尾鳍长大,约为头长的2/3。
体橘黄色,体侧自吻端经眼向后至尾鳍基有1蓝色(液浸后暗褐色)纵带;腹面自峡部向后有1同色的纵带向后与体侧纵带汇合,背、臀、胸鳍较色淡,尾鳍前半部中央处具
褐色斑纹。雄鱼卵囊褶存在,但无保护板。
蓝带矛吻海龙是一种沿海海洋物种。一般生活在岩石、珊瑚和岩壁下的缝隙中,也存在于
潟湖和向海的
珊瑚礁中,偶尔也隐藏在
海胆刺中。蓝带矛吻海龙也被发现于50米深处海域,
蓝带矛吻海龙可能会检查较大的鱼是否有共生关系的寄生虫。该物种的两只
雄性可能会打架。它们经常成对盘旋,通过在基质上方以起伏的运动方式游动并在水柱中上下浮动来宣传它们的存在,这似乎是为了吸引更大的鱼到它们身边进行清洁,并且观察到它们正在采摘
海鳗身上的寄生虫。
蓝带矛吻海龙的食物包括
浮游动物、底栖无脊椎动物和其他鱼类的寄生虫。它的管状鼻子用于通过快速吸水来吃掉这些生物。
蓝带矛吻海龙被认为是和平的,尤其是成对的。水族馆爱好者报告称成功喂养了冷冻
卤虫属和
糠虾。在水族馆中,白天它们可能出现在阴凉处。
蓝带矛吻海龙是卵生的。繁殖时,雌体产卵于雄鱼育儿囊中,卵会在育儿囊中
受精卵孵。育儿囊大小调节着繁殖能力,远远低于广播产卵物种。
人类还没有对蓝带矛吻海龙进行专门的调查或
种群估计。蓝带矛吻海龙唯一已知的威胁是
栖息地的丧失,
珊瑚礁在全球范围内呈下降趋势(Bruno and Selig 2007)。但在该物种分布的大部分地区,这种现象还没有被量化,而且正在以一定的速度发生。好在该物种也能利用岩礁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