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铁锤
中国北派笛箫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
王铁锤,1932年生于河北定县,是一位著名的竹笛、箫演奏家。他毕业于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被誉为中国北派笛子大师。王铁锤不仅是国家一级演员,还是政府特殊津贴的荣获者。他曾任中央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音协民族管弦乐研究会副会长。
王铁锤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和其他吹歌会艺人学习小笛子和管子演奏。10岁时,王铁锤开始在村里的吹歌会登台演出,成为年纪最小的管子演奏员。1947年春,王铁锤和家乡的吹歌会团体受邀至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优秀者,王铁锤被破格录取为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的学生,开始接受专业化的音乐教育。王铁锤以其纯熟的演奏技巧和充满感染力的音乐,王铁锤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他曾多次随团访问英国德国等20个国家进行演出,并受到热烈欢迎。
王铁锤的演奏技巧精湛,音色圆润且层次分明,代表着中国北派笛子的风格。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庆丰收》《摘棉花》《荷花赞》《洞房赞》《长城抒怀》《赶路》《草原春天》《油田的早晨》和《黄河边的故事》等。
人物经历
艺术启蒙
王铁锤于1932年出生于河北省定县子位村,一个沉浸在民俗音乐之中的村庄。子位村以河北吹歌文化著称,王家是当地知名的民间管乐演奏世家。
王铁锤的曾祖父和父亲都是吹歌会的知名成员。他们常在家中组织排练,吸引众多民间艺人交流吹奏技巧和曲目,为王铁锤提供了一个音乐氛围浓厚的成长环境。
从7岁开始,王铁锤跟随父亲和其他吹歌会艺人学习小笛子和管子演奏。他在民间艺术家崔亮儿的指导下,学习气息控制、口形和手法,积极练习独奏曲目。10岁时,王铁锤开始在村里的吹歌会登台演出,成为年纪最小的管子演奏员。他的表演受到乡亲们的认可和喜爱,逐渐在本地音乐圈中建立起声望。
村里不时有外来的吹奏团体进行表演,王铁锤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学会了以更高水平的演奏展示自己的技艺,培养了永不服输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王铁锤通过在各种场合的演出,如婚丧嫁娶仪式和农闲集会,深入理解了中国乡村音乐的特点,逐步发展了自己的演奏风格。在王铁锤的幼年时期,音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在熟悉的村落环境中,接触了各种形式的民间艺术,如梆子戏民俗音乐,这些经历深深植根于他的艺术灵感中。
走向专业音乐道路
1947年春,王铁锤和家乡的吹歌会团体受邀至华北大学文艺学院进行表演。作为表演的优秀者,王铁锤被破格录取为华北联合大学音乐系的学生,开始接受专业化的音乐教育,学习乐理、文化知识及革命歌曲。他在周巍峙、杨培、林里等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音乐知识和演奏方法。系主任周巍峙教他们从简谱学起,用手风琴练习视唱练耳,还教他们唱革命歌曲,讲解冼星海、聂耳创作歌曲的过程以及群众歌曲在革命中的作用。在这期间,他还学习了毛主席的《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了文艺在革命事业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在华北大学的学习经历对王铁锤影响深远,他深知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从而更加珍惜这段学习时光,坚持不懈地追求艺术上的进步。
文工团生涯
刚进入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乐队时,王铁锤主要负责笛子演奏,这期间,他随部队在华北地区转战,参与了解放石家庄和进入北京城等重要历史事件。在这个过程中,王铁锤的笛子始终伴随着他,成为他不可或缺的艺术伙伴。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文工团成员需要支援前线的文艺宣传工作,常常跟随军队转移到不同地区进行演出。王铁锤和他的队友们在经历了部队转移、敌人突袭和敌机轰炸等危险情况下,仍坚持演出,用音乐激励士兵和民众。他们的演奏不仅是艺术表现,更是鼓舞士气、团结人心的重要手段。
此外,文工团还排演了多部歌剧,如《王大娘赶集》《小姑贤》和《血仇泪》,王铁锤在这些作品中担任吹笛配乐的角色。这些歌剧的演出对于教育新解放区的群众、俘虏的蒋军官兵、激励解放军指战员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舞台的展现
1949年夏天,王铁锤在第一届文艺代表大会上表演了河北吹歌《放驴》,获得热烈反响。同年,王铁锤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办的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演奏由作曲家李焕之改编的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放驴》,受到了外国人的热烈欢迎,这首作品被灌制成唱片。随后,1952年王铁锤加入中央歌舞团的民乐队,开始了他的专业演奏生涯。在国内的多次民间音乐会演中,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演出任务,还积极向其他地区的笛子演奏家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出访了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伊拉克津巴布韦等多个国家,担任艺术表演和友好使者的双重角色。在这些访问中,他不仅展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还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20世纪50年代,王铁锤多次随文工团赴匈牙利苏联德国奥地利等国参加世界青年电影节的演出,在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分别获民间管乐四重奏二等奖和笛子独奏三等奖。在1953年和1955年,王铁锤随中国艺术代表团访问了包括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伊拉克、津巴布韦在内的27个国家,进行音乐演出。1955年,王铁锤作为民俗音乐代表赴捷克布拉格参加当地的音乐节表演《春江花月夜》。
1956年,由楚图南担任团长的中国艺术团成立,王铁锤被选拔入团。该团计划取道莫斯科、布拉格,经瑞士赴南美,最终目的则是“相机进入”,以人民外交、文化交流先行,谋求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学。周恩来总理对艺术团此行特别重视,指示“派最好的演员,演最好的节目”,王铁锤顺理成章地被选拔入团。在1956年,王铁锤随以吴晗为团长的中国文化代表团访问印度时,他的演出受到了印度总统和总理的热情接待。在新德里,他用竹笛演奏了《小凉州》和《婚礼曲》。他还与印度音乐家合作演奏了笛曲《帕蒂阿利》,该曲风趣幽默,使得观众高呼“印度、中国,友好、友好!”。在此访问中,王铁锤还收到了一位印度老人赠送的象牙雕刻的“笛神”。1957年,王铁锤应邀在印度副总理拉达克里希欢迎宴会上演奏。
音乐传承和教育
1960年,王铁锤加入了新成立的中央民族乐团,并担任乐团笛子演奏首席,同年出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王铁锤每年回家乡学习、搜集河北吹歌音乐素材。同时,他还带领团员赴安徽省山东省内蒙古自治区东北地区等地深入当地生活、拜访民间艺人、采民俗音乐,并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笛子独奏曲,如汲取河北吹歌素材写成的《庆丰收》《摘棉花》《荷花赞》《洞房赞》《长城抒怀》,还有从演出生活体验中应运而生的《赶路》《庆丰收》《草原春天》《油田的早晨》《黄河边的故事》等作品。除了创作,王铁锤还相继发表了《用户青睐的紫竹箫笛》《新加坡举办华乐比赛》《从小迷恋民族乐器演奏》《难忘的记忆》等33篇理论文章,出版了《王铁锤笛子曲集》《巴乌自学入门与提高》《埙基础大教本》《中国民间管乐吹奏曲集》等12本竹笛、箫、埙、巴乌、葫芦丝管乐教材。1960年,王铁锤应邀参加越南领袖胡志明访华接待活动,在钓鱼台国宾馆为胡志明和陈毅副总理演出,五次为毛主席演出。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专题播放了《王铁锤笛子独奏音乐会》,1984年参加洛杉矶中国艺术节进行多城巡演,1986年王铁锤在北京举办“王铁锤笛子独奏音乐会”,1991年台湾发行《中国北派大师王铁锤笛曲精选》等唱片,1999年参加台湾“名家名曲音乐会”,2004年参加挪威“中挪文化节音乐会”,2006年中国发行王铁锤笛子独奏曲专辑《黄河边的故事》等,2008年秋,在桂林市的西山博物馆的“情寄山水、心系桂林”的画展系列活动中与坂本龙一共同演奏,2010年参加台湾“国乐名家荟萃音乐会”。2010年,他把多年来挖掘、记谱、整理的河北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演奏曲目和部分民间管乐曲共127首,编辑成《中国民间管乐吹奏曲集》出版,同时在书中对河北吹歌的悠久历史、传授方法、表演技法和民间管乐演奏等进行了介绍,为继承弘扬传统音乐文化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主要作品
文章与著作
CD专辑
笛子曲
艺术特点
管乐演奏风格
王铁锤的演奏艺术以音色圆润优美、感情充沛、气息饱满、技巧纯熟而著称。他对作品的理解深刻,能够动人心弦,并能成功地演奏不同地区、多种风格的作品。他的演奏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色,代表了笛子南北派中的北派风格,特点是粗犷、豪放、力量强劲。王铁锤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博采众长,使古老的笛子艺术呈现出新的面貌。
王铁锤的演奏风格深受其成长背景——河北吹歌的影响。吹歌是河北省特有的民俗音乐表演形式,它主要以吹奏乐器为主,打击乐器为辅,演奏内容多为河北地方特色的民歌小调。王铁锤生于吹歌世家,长在吹歌故里,因此,吹歌的演奏技巧和特色为他的管乐演奏提供了最初的直接表演经验和终生的潜在影响。他在演奏技法上充分借鉴了吹歌的重复手法和变奏方法,如滑音、剁音、吐音、花舌等技巧,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些技艺。
创作作品特点
王铁锤的音乐作品创作立足于生活实践,反映了鲜活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他的作品不仅源于实际生活,而且诠释生活,赋予听者亲切感和认同感。例如,他的笛曲《摘棉花》创作于1959年,灵感来自他回家探亲时所见的故乡棉花丰收的喜悦场景。这首曲子是在吹歌老调《花板集贤宾》的基础上创作的。同样,《庆丰收》《荷花赞》《洞房赞》《油田的早晨》《走西口》《美丽的天山》等曲目都是源自生活实际的经典之作,它们不仅给人以身临其境的代入感,也引起听者的共鸣和一致好评。
荣誉奖项
参考资料
人物影响
个人音乐会与教学贡献
1986年,王铁锤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剧场举办了个人首场音乐会,展示了多种风格的民间乐器,如笛、箫、巴乌等,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充满河北吹歌特色的民间管乐盛宴。此音乐会获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赞颂。除此之外,王铁锤还积极参与各地的教学活动,包括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府以及各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传播管乐文化和艺术。
音乐会与学术交流活动
王铁锤多次参加各种音乐会、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推广民俗音乐和民族音乐。1961年,他出席了“全国高等音乐艺术学院(校)笛子专业教材会议”,深入探讨了笛子的发展历史、未来方向以及音乐教材编写的重要事项。1994年,他应邀参加了“国际音乐学术研讨会”。
管乐创作与理论研究
王铁锤在其艺术生涯中进行了大量管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共计19首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受到广泛欢迎,也在台湾、香港特别行政区及东南亚地区被演奏和传播。许多曲目被纳入音乐教材,用于教育和培养学生。同时,他还致力于传统民间乐谱的保留工作,并积极参与管乐教材的编写和理论研究,共编写了14本教材和曲集,发表了30余篇论文。
国际文化交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铁锤作为民族音乐的代表,积极承担起党和国家赋予的文化使命。他出访了英国美国日本印度、巴西、伊拉克津巴布韦等多个国家,其中许多当时还未与中国建交。在这些访问中,王铁锤不仅以其高水平的艺术表演赢得了国际赞誉,而且作为友好使者,促进了中原地区与这些国家的文化交流。
王铁锤的音乐之旅不局限于国内,他在国际舞台上的表现显著。他参加了在匈牙利举办的世界青年电影节,并在捷克布拉格的音乐节上以其箫声震撼全场。此外,王铁锤还访问了波兰瑞士、智利、巴西、印度、日本和伊拉克等国家,用他的管乐演奏为全球观众带来了极高的艺术享受,从而奠定了他作为“北派笛子大师”的国际地位。
1956年,王铁锤作为中国文化代表团的成员访问了印度,与印度总统和总理进行了深入交流,并通过音乐演奏增进了中印两国的友谊。他的演奏不仅展示了中国民间音乐的魅力,而且强化了两国之间的文化联系。在访问期间,他与印度音乐家合奏,并因其优美的笛声获得了印度观众的极高赞誉。
人物评价
他是党和国家文艺事业走向繁荣的见证者,更是孜孜以求、身体力行的参与者。他的身上,仍然保留着黄淮平原农民质朴忠厚、平易近人的本色,以及当年在革命队伍中的那颗赤子之心,这份真挚纯粹,正是一位老艺术家、老党员给予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中国旅游新闻网 评)
作为一名老文艺工作者,他离而不休,仍在为继承和弘扬民族管乐演奏而不懈努力。(中国文化报 评)
著名画家李琦对他的笛子艺术曾赋诗赞颂:,相识铁锤数十年,彼此隔行如隔山,有幸蒲孙同屋住,一夜《放驴》睡不安。
人物关系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艺术启蒙
走向专业音乐道路
文工团生涯
国际舞台的展现
音乐传承和教育
主要作品
文章与著作
CD专辑
笛子曲
艺术特点
管乐演奏风格
创作作品特点
荣誉奖项
人物影响
个人音乐会与教学贡献
音乐会与学术交流活动
管乐创作与理论研究
国际文化交流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