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鹨
鹡鸰科鹨属动物
山(学名:Anthus sylvanus)是雀形目鹡鸰科的鸟类。体型较大,体长约17厘米,是一种羽毛主要是浓棕黄色而具褐色纵纹的鹨。2023年,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新记录了物种山鹨。
形态特征
山鹨上体棕色或棕褐色,从头顶至尾上覆羽具粗著的黑褐色纵纹,有一条窄而不明显的乳白色或棕白色眉纹,耳覆羽暗棕色。尾羽黑褐色具淡棕白色狭缘,中央一对尾羽甚为细尖、呈箭状,其余尾羽仅末端尖细、呈尖形,最外侧一对尾羽除基部呈黑褐色外,其余呈棕白色或褐白色,次一对外侧尾羽端部具棕白色或褐白色楔状斑,第三对外侧尾羽仅端具小的白斑。
两翅黑褐色具窄的褐白色羽缘,中覆羽、大覆羽和内侧次级飞羽外侧具较宽的棕褐色羽缘。下体棕白或褐白色微沾灰色,除喉和下腹中央无纵纹外,其余均具黑褐色纵纹,其中胸、腹纵纹较细窄,像发丝一样,而体侧纵纹则较宽阔粗著,腋羽淡黄色,后爪明显弯曲,长度约10毫米。
虹膜褐色,嘴暗褐色,下嘴基部较淡,脚、爪淡肉色。
大小量度:体重雄性26-33克,雌性19克;体长雄性136-180毫米,雌性150毫米;嘴峰雄性12-14.5毫米,雌性9毫米;翅雄性76-79毫米,雌性81毫米;尾雄性68-73毫米,雌性69毫米;跗雄性21-24毫米,雌性19毫米。
分布范围
巴基斯坦的西北部和北部(可能从阿富汗东部),东至喜马拉雅山脉至少到尼泊尔东部,并进入中国南部和东南部;亦进入缅甸北部和东北部。
分布于中国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宜宾、康定市西昌市),云南省(西部、东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瑶山),江西省浙江省杭州市),福建省福州市),广东省
栖息环境
山鹨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2500米的山地林缘、灌丛、草地、岩石草坡和农田地带,尤其喜欢峻峭的山坡草地、灌丛和岩石。多见于山林、草地、农田以及喜在峻峭的山坡、岩石间或灌木丛中。
生活习性
山鹨通常不迁徙,为留鸟,部分作巢后期游荡或垂直迁徙。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冬季亦集群。多在地上快速奔跑觅食,遇有干扰则飞至树上,有时也站在树上鸣叫。食物主要为有鞘翅目昆虫、鳞翅目幼虫膜翅目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种子。冬季喜沿溪流的湿润多草地区及稻田活动。山鹨叫声似麻雀高音叫声,于地面作叫;有悠远的鸣声,更似而不似鹨。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5 - 8月份,通常营巢于林缘及林间空地,河边或湖畔草地上,也在沼泽或水域附近草地和农田地边营巢。巢多置于草丛旁或草丛中地上凹坑内,借助草丛的掩护一般不易发现。巢呈杯状,垫以兽毛、羽毛、枯草叶、枯草茎。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每窝产卵4-5枚,卵灰绿色,被有黑褐色斑点。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亲鸟15天左右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式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