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王刘韬光,在大烈王朝藩王当中并不是属于核心圈,这里所谓的核心圈是指以
相州为中心的附近区域。所以在“易藩策”中对蜀王刘韬光采取很特别的政策,是除了蜀王刘韬光在核心圈之外,而且蜀王刘韬光和
中原地区是间隔着强大的
雍王刘垓的领地。
蜀王刘韬光,这个人物形象是典型的阴暗面很厉害的角色,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是属于冷血动物类型。
王建刘韬光,原来是臣服于附近的强大的诸侯王雍王刘垓,蜀王刘韬光一直以来不敢有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完全是采取听命于雍王刘垓集团的一言一行。雍王刘垓把蜀王刘韬光完全当做了自己的后院,在很大的篇幅上,小说中并没有对蜀王刘韬光给出性格方面的特别描述,这是因为雍王刘垓处在强势地位,蜀王刘韬光的相关性格特点是被雍王刘垓强大的气场完全笼罩着的,所以即使有所表达,也会被雍王刘垓的影子所覆盖。
蜀王刘韬光,他的出现也是伴随着
雍王刘垓的悲剧性命运的到来。其实在写作雍王刘垓这个角色的时候,应该来说是对于刘垓和
刘仪给予同等重要的人物写作地位,而不是单单的表达天武刘仪一个方面。但是由于刘仪是天武政权的统治者,所以在刘仪身上好像是关注的较多,特别是小说前半段核心战役——相州之战,把几乎完全的重心都放在了刘仪身上,忽略其他的刘、刘垓、
慕容阶这些核心人物的表现,其实这是有误的,相州之战都与这些人有关,但是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都没有在各自的圈子里取得绝对的权力高度,所以在描写“相州之战”的时候只能是采取先突出刘仪的写作方法,再进行其他相关的写作,在接下来的写作当中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了。
王建刘韬光也是属于这类写作方法,对蜀王刘韬光前期的分封的事情是没有必要写的很拖沓,而是应该突出他的那个方面就应该突出。蜀王刘韬光写作的最大意义也是想探讨人性的阴暗面。蜀王刘韬光为什么一直在臣服于
雍王刘垓,却后来一反常态,原因也是在于人性的阴暗面,蜀王刘韬光的隐忍造就了他残忍的一面,只不过大大咧咧的雍王刘垓在环境很顺利的情况下并没有看见罢了。这也是雍王刘垓这位大英雄到最后会
麦城之战的原因。
麟德分封的所谓“八藩”其实在概念上,是处在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静态的状态。比如“近四藩”有个
焘王刘序,这个刘序在麟德时期还没出生呢,刘序是天武皇帝刘仪和贵妃
令狐静所生,但是也把他列入“八藩”,这是由于描写显得能够连贯而已,并不是说焘王刘序还没生下了就已经被封为了“焘王”,因为那个时候连天武皇帝刘仪本人还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连平定
秦国公孙业所获得的“桥侯”封地也被
雍王刘垓剥夺了,别说是焘王刘序的分封了。这里是需要特别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