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春秋》,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胡传淮著,系胡传淮所撰蓬溪文化论文随笔自选集,2013年8月由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内容概要
《赤城春秋》,胡传淮著,25万字,2013年8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赤城遂成为蓬溪的代称,蓬溪境内诸多名胜,均与该山有关,如
赤城镇、
赤城湖、赤城公园。因该书主要记述蓬溪名人、文献、历史、古迹等,故名之曰《赤城春秋》。2014年7月10日,《赤城春秋》一书,获得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第七次会员及其单位优秀作品评奖著作类
一等奖。证书编号:2014045。
序言
《赤城春秋》序言
蓬溪是一座古老而又崭新的县城。在这块衔山抱水的土地上,蓬溪人以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精神,创造了灿烂辉煌的蓬溪文化。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地域文化研究的兴起,蓬溪人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对乡邦文化的建设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怀。他们组织人力搜集整理了大量的乡邦文献结集出版,得到了全国地域文化研究界的广泛注意和高度评价。
历史的大潮给秉山川灵气的蓬溪文化人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本书作者胡传淮同志正是在这个时候走进了地域文化研究的园地,以自己艰苦不懈地努力,整理出版了五十余部专著和300余篇论文、随笔,几乎每一年都有一部专书问世。他的这种刻苦勤奋的写作精神,受到了读者和专家们的积极评价和赞赏,从而成为蓬溪
文化研究中的佼佼者。
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传淮同志不时惠赠他的新著给我,使我受益良多。现在他的《赤城春秋》又即将付梓问世,并嘱我为之序,深感惶恐不安。坦白地说,我对蓬溪的山川人文实在了解太少。是传淮同志的著作一次又一次地将我领进神奇的蓬溪,饱览山光水色,分享大自然给予的恩惠。今天当我翻开传淮同志寄来的目录,找出他赠送的每一本书,重读其中所选的每一篇文章。传淮同志那种对故乡酷爱的浓浓情怀,孜孜不倦地投身到乡邦文献的整理中,耐得住寂寞,守住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再一次感动不已。
传淮同志为挖掘乡邦文献,不辞劳苦,四处奔走。他访书求教,只要发现一点线索,哪怕是片纸只言,都视为珍宝。我想这正是传淮同志能够在短短的十余年间,取得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
传淮同志的《赤城春秋》特点是厚重淳朴,如同
赤城山“不甚奇而峭”,蓬溪水“不甚阔而秀”。这种谨严笃实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追求,在今日学术环境中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对他的学术精神,我深为敬佩。
读传淮同志的《赤城春秋》,让我感受到他在关注乡邦文献的同时对整个学术发展也给予了相当的关注。他将乡邦文化的研究与当前学术领域中某些疑难问题的解决联系起来考察,既为乡邦
文化研究丰富了内容,也为跨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证据。选入本书的《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与《张问陶的妹夫不是高鹗》两文,堪称重大贡献。
古人有云:“花在他乡红,根在故乡培。”传淮同志对乡邦文献的集、整理、研究,既是对中华地域文化研究的贡献,也为
蓬溪县的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源。他用自己的著述再现了蓬溪文化丰采的同时,也厚重了自己的人生。我深信勤劳淳朴的蓬溪人民一定会给传淮同志更多的爱护与鼓励。
走过的道路终不悔,胜利的时刻不言退。我深情地期待着传淮同志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自己的追求,勇敢前行。我相信传淮同志一定会在家乡蓬溪的文化建设中再接再厉,为秀美的蓬溪县增光添彩!
是为序。
2013年2月20日
目录
《赤城春秋》目录
总 序………………………………………………………温勉双(1)
序 言………………………………………………………胡文彬(3)
简论
张问陶在清诗史上的地位……………………………………(2)
张船山世系…………………………………………………………(17)
清代遂宁张氏家族诗人初探………………………………………(28)
张问陶的妹夫不是
高鹗……………………………………………(41)
洗百年奇冤 还高鹗清白——高鹗非“
汉军慧贤皇贵妃”铁证之发现…(43)
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初探……………………………………(51)
清代著名诗人张问陶研究综述…………………………………(61)
明代
礼部尚书加
武英殿大学士席书世系…………………………(79)
杨尚昆入川始祖卜居蓬溪姬家坝…………………………………(87)
清代女诗人杨继端考略……………………………………………(90)
明清两代的蓬溪籍
进士……………………………………………(101)
漫谈清代蓬溪知县…………………………………………………(105)
清代蓬溪知县兼诗人
潘之彪事迹考………………………………(116)
名人遗珍
宋代诗人
文同咏赞蓬溪令…………………………………………(125)
宋代诗人李新吟蓬溪………………………………………………(127)
明代诗人书法家
黄辉与蓬溪………………………………………(130)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书画家
吕潜莅蓬存墨妙………………………(132)
清代西充知县常纪月夜过蓬溪……………………………………(142)
清代蜀中才子
李调元与蓬溪………………………………………(146)
两江总督周馥咏蓬溪………………………………………………(147)
词坛巨匠
周岸登与蓬溪……………………………………………(149)
儒枭
吴佩孚留墨蓬溪城……………………………………………(154)
山水画大师
黄宾虹在蓬溪…………………………………………(157)
《黔滇川旅游行记》中对蓬溪的记载……………………………(160)
梁乙真烽火连天走蓬溪……………………………………………(164)
高僧大德
宋代临济宗高僧痴绝道冲禅师事略……………………………(169)
明末高僧唯识大师高原明昱…………………………………(174)
明末清初蜀中名僧寂光印豁禅师………………………………(186)
客家人物
清末蜀中客家诗人兼学者
钟瑞廷考述…………………………(198)
清末民初蜀中客家学者
钟永定述略………………………………(221)
清代蓬溪末任知县邹鼎祺…………………………………………(230)
蓬诗史略
蓬溪诗歌史略………………………………………………………(241)
蓬溪历代诗文集提要………………………………………………(266)
悬疑揭秘
杜甫未曾到蓬莱……………………………………………………(288)
蒙军大将石抹乞儿阵亡蓬溪寨……………………………………(291)
元人
蒲谦益科第官职辨……………………………………………(294)
古迹沧桑
蓬溪宝梵寺及其明代壁画考略……………………………………(298)
蜀中名胜高洞庙……………………………………………………(304)
洗芝溪名命由来考…………………………………………………(307)
后 记………………………………………………………………(311)
后记
《赤城春秋》后记
胡传淮
古县蓬溪,山水秀丽,民风淳朴,人文蔚起,是蜀文化与巴文化交汇之区,传统文化根基丰厚,被誉为“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
世上无不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人生无难为之事,只怕立志未坚。吾酷爱乡邦文献,以表彰先贤、整理邦献为己任。1993年,调入
蓬溪县政协文史委工作,如鱼得水。二十年来,践行古人“多读书,少说话”之箴言,耐寂寞,抗干扰,“浮生愿向书丛老,不惜将身化鱼”,最大限度地集中精力研究整理巴蜀典籍、方志、族谱,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青丝渐消”已成往事;“华发暗生”未有穷期。因用眼过度,致使左眼视网膜脱离。然而,夜伴孤灯,每有思接千载、逸兴飞之趣;朝迎旭日,倍觉踏遍青山、云霞满肩之欢。几度求索,几番拼搏,出版了50余部专著,发表了300余件论文、随笔,使蓬溪文史工作走在了
四川省的前茅,在全国县级政协中亦属罕见。2013年8月16日《遂宁日报·大周末》用一个专版以《文史专家胡传淮:打捞遂宁记忆,固守精神家园》为题,对我的研究成果进行了长篇报导,从而赢得了学界众多知音。吾生于
沈从文,2003年,吾晋四十,出版了《
芝溪集》;今年晋五十,再从自己文史作品中精选部分与蓬溪有关者,汇编成册,列入“蓬溪文献丛书”出版,聊作雪泥鸿爪矣。
清道光本《
蓬溪县志》载:“赤城山,县东二里,一名宝屏山,中峰蔚然,左右环拱,上有高台五层,又有七曲老人祠,相传张神君解《
道德经》于此,山皆赤土,人比诸‘赤城霞起’,县城旧跨其麓,产九节蒲,蓬溪绕其下。”其山不甚奇而峭,其溪不甚阔而秀,入画则半隐,入诗则船山。日之夕矣,牛羊下来;山呼谷应,境不寂寥。赤城山遂成为
蓬溪县的代称,蓬溪境内诸多名胜,均与该山有关,如
赤城湖、赤城湖、赤城公园……。因拙著主要记述蓬溪名人、文献、历史、古迹等,故名之曰《赤城春秋》。
本书共收论文、随笔等39篇,大致以类相从,分为
王夫之研究、人物春秋、名人遗珍、高僧大德、客家人物、蓬诗史略、悬疑探秘、古迹沧桑等八部分。这些文章,大多在《
社会科学研究》、《四川文献》、《收藏家》、《
红楼梦学刊》、《
中国韵文学刊》、《
苏州大学学报》、《
西华大学学报》、《
聊城大学学报》、《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谱牒学论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空林佛教》、《大慈》、《客家研究辑刊》、《四川客家通讯》、《巴蜀文化研究通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收入本书时,一般都保持原貌,并注明发表时间、报刊名称。不妥之处,敬请方家郢政。
拙著编辑出版,得到了著名红学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
吉林大学历史系教授
胡文彬先生作序,得到了
蓬溪县人民政府张向福县长、蓬溪县政协温勉双主席的帮助,得到了许多学界友朋的支持,在此一并深致谢忱!
2013年8月27日
作者
胡传淮,
四川省蓬溪县人,生于1964年8月。
成都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文学学士。系蓬溪县政协常委、文 史委主任,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四川省诗词学会会员、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蓬溪县问陶诗社名誉社长、蓬山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蓬溪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主要致力于清诗、巴蜀文化、方志族谱和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共计800余
万言。著作主要有《
张问陶年谱》、《
张问陶研究文集》、《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船山诗草全注》(第一副主编)、《
张问陶家族诗歌选析》、《
张鹏翮研究》、《
张鹏翮诗选》、《
王灼集校辑》(合著)、《
烬余录注》、《
张问安诗选》、《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
蓬溪县志》(1986—2005,副总编)、《
大英风物志》(合著)、《
蓬溪县诗词志》、《胡氏族谱》、《
蓬溪文史资料精选》、《蓬溪诗存》、《
芝溪集》、《赤城春秋》、《
川北名胜高峰山》、《千年逸响:蓬溪诗词史略》、《笑问君从何处来:蓬溪姓氏备征》、《
蓬溪家谱序跋集》、《张鹏翮简谱》等。专著《
张问陶年谱》,《
光明日报》评其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
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中国诗歌通史》《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清代文学研究书目》《元明清诗文研究著作书目索引》《
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
蓬溪县志》等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的一大悬案,已写入《红学通史》。参加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多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