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源远流长,追索端绪,较方志、正史更为久远。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中的三大支柱。家谱是我国宝贵的
文化遗产,蕴藏着有关人口学、
社会学、
民族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有传承文化、存史资政、团结育人和振兴中华民族的作用。蓬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移民大县,家谱资料丰富,热心人士众多,家族
文化研究已有基础。为了发掘家谱文化宝藏,研究蓬溪移民史,弘扬地方文化,延续蓬溪文脉,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蓬溪县政协于2009年5月成立了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聘请
四川省社科院原副院长
陈世松、蓬溪县
政协主席温勉双、副主席杜尧为中心顾问,蓬溪县政协文史委主任胡传淮为中心主任,岳朝培、王登杰、薛恒渊、温良智等80余人为中心研究员。
蓬溪家谱收藏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一是征集、收藏和研究蓬溪家谱,开展移民和家族
文化研究。二是宣传、研究以
清代贤相
张鹏翮、大诗人张问陶家族为首的蓬溪“家族文化”。三是编辑出版“
蓬溪文献丛书”,现已出版了《
张问陶研究文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出版)、《
烬余录注》(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0年出版)、《
张鹏翮研究》(
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年出版)、《
蓬溪文史资料精选》(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出版)、《蓬溪姓氏备征》(第一辑),今后还将陆续编辑出版《蓬溪姓氏备征》(第二辑)、《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赤城春秋》、《蓬溪家谱碑传集》等专著。
家谱序跋,是每部家谱必不可少的内容,它包括旧序、新序、本族人写的序及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家谱序跋内容丰富,它包含了修谱缘由、修谱目的、修谱经过、修谱人员构成、家族历史渊源、家族迁徙经过、郡望、历次修谱情况及谱学理论等。因历次修谱的序跋大都完整地保存在新谱中,故有些家谱的这部分分量很大。如民国本《遂宁张氏族谱》序文部分载有:清雍正三年(1725)
张鹏翮撰《原序》、嘉庆十二年(1807)
张问安撰《原序》、光绪九年(1883)张知雄撰《重修张氏族谱序》、民国十三年(1924)张崇阶撰《重修张氏族谱序》以及《原系》、《异派同源考》等。因此,序跋是我们了解该家族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是历史研究尤其是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史料,可补方志、正史之不足。有鉴于此,我们从
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保存的百余部家谱中,选录序跋150余篇、20余万字,编成《蓬溪家谱序跋集》清民卷和当代卷各一册出版,以供广大读者、研究者使用。《清民卷》选录
清代和民国蓬溪家谱序跋67篇,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对每篇序跋中难解之字词、典故、人名、地名等作了夹注,为了便于区别正文与注文,注文放在括号内,用正楷字体表示;同时,对每篇序跋还作了简析。因时间仓促,资料有限,加之编者识见不高,挂一漏万之处难免,敬祈方家郢政。
本书编辑付印,得到了
蓬溪县政协领导、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尤其是县政协温勉双主席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书稿字斟句酌修改补充;
河北省邱县文联党支部书记、刘大观研究会会长邵福亮先生、邱县清江诗社社长李桂生先生、四川蓬溪县明月中学邓尚培先生加盟参与本书编校工作,为本书增色良多。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谢意!
胡传淮,生于1964年,
四川省蓬溪县人,文学学士。系四川省蓬溪县政协常委、文史委主任,四川省楹联学会理事、蓬溪县家谱收藏研究中心主任,张船山研究会学术顾问。出版专著70余部、发表论文、诗词、历史散文等300余篇,共计800余
万言。专著主要有《
张问陶年谱》(2000年
巴蜀书社出版、2005年再版)、《
王灼集校辑》(1996年巴蜀书社出版)、《
大英风物志》(1999年巴蜀书社出版)、《
张鹏翮诗选》(2000年香港银河出版社出版)、《
张问安诗选》(2002年出版)、《
烬余录注》(2010年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张鹏翮研究》(2011年
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2012年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明代蜀中望族:蓬溪席家》(2013 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船山诗草全注》(2010年
巴蜀书社出版,第一副主编)、《蓬溪诗存》(2005年出版)、《张船山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
张问陶研究文集》(2009年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蓬溪文史资料精选》(2011年
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蓬溪家谱序跋集》(2010年出版)等。已在《社会科学研究》《
红楼梦学刊》《
中国韵文学刊》《
苏州大学学报》《
收藏家》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专著《
张问陶年谱》,《
光明日报》评其为“一部学术品格很高的好书”,被《
清史》《中国文学编年史》《
中国诗歌通史》《
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清诗考证》《清代文学研究书目》《
巴蜀文学史》《遂宁市志》《遂宁古今人物》《
蓬溪县志》等多种文献引证或著录;论文《洗百年奇冤,还高鹗清白——高鹗非“汉军高氏”铁证之发现》,解决了红学中的一大悬案,已写入《红学通史》。参加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
四川省社科规划项目3项,十余次获得省、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