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清图
明末清初恽寿平创作的水墨画
《五清图》是明末清初书画家恽寿平创作的绢本墨笔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将松、竹、梅画在一起,再加上月与水合画于一图中称五清图。画家作五清图,象征品节高洁、坚贞不屈以抒情自喻,有题画诗句云:“可怜劲节无人赏,只有清风明月知。”
画作内容
上端画青松、藤蔓,一轮明月掩映其中;中间为从画外插入的两枝梅、竹;下端写山石、溪流。断面布局巧妙,各种物象笼罩在一片如水月光之中,形断意连,气韵贯通,意境幽美,令观者顿生出尘脱俗之感。正如其题识云:“画有高逸一种,用笔之妙,如虫书鸟迹,无意为佳。所谓遗签舍筏,离尘境而与天游,清晖忘,不可以言传矣。”
创作背景
《五清图》作于辛西年(1681)初秋,是年恽南田49岁。
“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量者无情,作画在摄情,不可使鉴画者不生情。”(《南田画跋》)这是恽寿平绘画思想中一个重要的观点,因而他象历代文人画大师一样,常以松、竹梅、菊、古柏等题材人画,以这些传统上象征品节高洁、坚贞不屈的事物抒情自喻。
艺术鉴赏
构图
这幅画的构图极富匠心,从右上角斜伸出来的一截苍松,枝叶间掩映着一轮皓月;左方一株梅花,疏影横斜,偃蹇于画面的中部,密时低垂的翠竹,穿插于梅花之间。这松月与梅竹各自组成两组,占据了画面的左右两角,对称而均衡。上仰的梅花与下伸的松枝,顾盼有情。画面下方以柔和轻盈的曲线。画出起伏葛漾的一泓秋水。通过这流动的水被的反村,把月白风清松暗竹阴、梅花飘香的夜晚表现得尤觉道静清幽,露出水面的几块石头,使轻盈的流水增加了分量,因而稳定了画面。松月和梅竹之间,梅竹和水石之间的空白,用使墨染出迷蒙的夜空。全画以水墨画成,墨色明洁,浓谈层饮丰富而和谐。恽南田在右侧这样题识:“五清图,辛酉初秋南田寿平制。”下面:“画有高逸一种,用笔之妙如虫书鸟迹,无意为佳,所谓遗舍筏,离尘境而与天游,清晖檐忘,不可以言传矣。”款题位置非常恰当,成为平衡画面的不可少的部分,文字内容亦反映出作者对这幅画在艺术上所达到的完美境界很满意。辛西是康熙二十年,恽寿平49岁,正是他艺术上成熟、精力充沛的时期,这是恽画中的一件精品。
技法
此幅为没骨偏小写意的风格。松树的枝干和松针表现的十分具体,结构清楚,造型严谨,墨色的浓淡变化十分丰富,空间感很强。临画时注意墨色变化,以及松针的穿插组合关系。
名家点评
上海市复旦中学顾问周国正《中国老年百科全书 文化·教育·修养卷》:“画家作五清图,象征品节高洁,坚贞不屈以抒情自喻。”
后世影响
清画家恽南田有《五清图》(纸本水墨,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传世,后人誉为精品。
重要展览
2017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五清图》作为重要古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
作者简介
董寿平(1633—1690),原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武进(常州人),少年随父参加南明抗清斗争,后被俘,由于会画首饰花样,又丰神俊朗,竞被陈锦的夫人收养。四年后,陈锦死,他即将继承爵位,但母子二人在杭州灵隐寺超度陈锦亡灵时,巧遇生父,灵隐寺的长老帮助他以命相之说说动陈夫人让恽南田出家,乃得父子团聚。恽寿平一生不止一次有荣华富贵的机会,但他坚守气节,甘心以卖画为生。他的品格与他的画格一样,柔中有骨,淡而醇厚,散发着自然的馨香。他的山水画成就也很高,但他是清初六家中唯一以花鸟画开宗立派的人。他的花卉从两宋院体没骨画法化出,又吸取了明代周之冕的“勾花点叶”法,兼工带写,有笔有墨,创“色染水晕”之法,淡雅中见绚丽,精致中见自然。恽寿平的艺术创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清代中期,就出现了“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的盛况。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构图
技法
名家点评
后世影响
重要展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