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华
火箭专家
谭永华,1964年4月出生;男,汉族,江苏扬州市江人,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中国液态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西北工业大学导弹设计专业毕业。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副主任、六院科技委主任。
人物履历
1980年从江苏邗江中学毕业考入西北工业大学,1987年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来到原067基地(现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六院)下属11所工作。历任设计室设计员、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师;见习主任、副主任、主任,11所副所长、所长、原067基地副主任、六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共青团陕西省青联十届委员会副主席。
中国液态火箭发动机领域的主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院长谭永华。198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谭永华服从组织分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当时位于秦岭深山里的067基地11所,成为一名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员。从富饶美丽的江南水乡到黄土环绕的西安市,再从繁华惬意的现代都市到群山环绕、生活清苦的秦岭深处,环境的改变没有影响谭永华人生坐标的准确定位。清贫的生活,使他更加直观地体会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艰辛和执着。
九十年代初期,用于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全面铺开,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设计资料,压力就象一块磐石,沉重地压在人们心上。作为一名年轻的设计员,谭永华担负着设计该型发动机用三叉梁式助推器机架的设计任务,而国际上可以参考的资料又少之又少。加上这种捆绑式机架与以往传统机架不同,火箭所捆绑的数台发动机产生的几百吨推力必须准确无误地通过它传送给箭体,设计中所要运用的知识涉及面广、要求也非常高,这对设计者的结构力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提出了相当苛刻的要求。接到任务,谭永华虽然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但大战前那种强烈的兴奋感却促使他很快从压力中清醒,从而完全地投入到战役中去。在虚心向老同志求教的同时,他广泛查阅了手头所有可以借鉴的资料,白天通过电话与总体单位协商,晚上就挑灯夜战不思疲倦地绘制着一张张图纸和方案。那段时间,他几乎成为一个上紧发条的机器人,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他完全融入到那片由数据和图纸构筑的世界里。
记得当时他的妻子正身怀六甲,他却丝毫顾不上照顾,反而是贤慧的妻子带着身孕陪伴着他无休止地加班;期间,父亲病危入院,他正好在上海出差,但他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仅仅匆匆回家探视了一眼后就又赶回出差地,可这一别,竟成了父子俩今世的最后一别!父亲阖然长逝时,他未能在身边服伺。还有一次,远在江苏省的哥哥来看弟弟,谁知上午刚到,中午就让弟弟“赶”上了返途的汽车。正是凭借着这种近乎没有人情味儿的痴狂,一年多的时间,他运用了结构力学中的超静定原理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并获得一次设计、一次成功,该项设计成果现已推广运用于其它火箭,其中就包括将杨利伟送入太空的长2F火箭。为此,年轻的谭永华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儒雅的学风、刚毅的性情是谭永华真实的人生写照,随着这位年轻的液态火箭发动机专家在中国航天这块土壤里迅速地生长、发芽、茁壮,这位讲话轻言慢语然而句句掷地有声的年轻人肩上,担负起了越来越重的担子。1993年后,谭永华不仅成长为一名型号主任设计师,而且在行政管理上,也逐渐担负起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背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但这一切不仅没有让年轻的谭永华知难而退,反而成为他不断进取、挑战自我的最大动力。
在担任主任设计师期间,他主持研制了国家某重点武器型号系统的二级发动机,主持并参与研制了其中的高性能推力室和导弹目标处理系统用主阀。研制过程中,他消化吸收了大量国际上相关的先进外文资料,敢于突破前人设计瓶颈,大胆运用新技术,为该型号实现“一弹定乾坤”的总体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我军导弹武器装备取得大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该型号发动机最终荣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早在九十年代初期,中国航天载人工程全面启动,用于其中的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也随之展开。当时主持研制工作的谭永华凭借着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吃透设计方案和要求,紧密把握“载人”主线,在现有液态火箭发动机动力研制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大胆采用技术和成果,显著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及环境适应能力,为载人工程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发动机,又一举荣获了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期间所经历的坎坷、遭受的磨难非一言一语可以说清。1997年3月15日,试车过程中,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发生猛烈爆炸!能否迅速地找到爆炸原因,从而举一反三、消除隐患将直接关系着整个载人工程的总体发展,任务就象横在谭永华和他的同事面前的长江,压力撕扯着研制人员的内心!整整36个小时,谭永华他们居然没有合过一丝儿眼,沟里夜晚寒冷的天气映衬着他们焦灼、分析、争论、研究的画面。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谭永华他们经过努力,发现爆炸是由于发动机涡轮盘出现裂纹所至。对这个隐患,谭永华没有让其轻易地通过,本着举一反三的精神,他们果断进行追查,结果发现以往的发动机涡轮盘上居然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裂纹!就这样,一起重大的质量隐患就被严谨的工作逼出水面,经过改进,该型号发动机的可靠性、安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完全满足了载人要求。
飞速发展的世界航天技术成为一个国家国力强盛与否的重要标志,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比赛中,谁能够最先抓住发展的主脉、找准自身突破的环节,谁就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生性灵慧的谭永华深谙这一点。
早在研究室工作时,他就时刻关注着世界航天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希望从中找到适合中国航天发展的切入点。2001年,年轻的谭永华担负起067基地副主任后,这种信念就更加强烈起来,无时无刻不在撕搅着他的内心。作为中国的液态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10多年前,六院的前身067基地就着眼未来,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果断地开展了无毒、无污染、大推力、高性能的高压补燃循环式的新型发动机研制。当时参加工作不久的谭永华就参与到其中。后来由于组织上的需要和安排,近8年左右的时间他没有直接参与这种新型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但随着他担起067基地副主任这个重担,新型发动机副总指挥的重担就义不容辞地落在了他的肩上!虽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早期的研制经历使得谭永华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全适应了角色的转换,并如鱼入水般地投入到新的挑战之中!但现实的残酷还是无情地考验着身负重任的谭永华。
上任以后,此前研制工作一直比较顺利的新型发动机在整机试车中却屡屡失利,2001年以后,连续出现了四次重大失利,给整个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据谭永华后来回忆,当时自己的压力非常之大,一则上任不久即屡遭失利,责任巨大;二则关键技术突破不顺,士气受损。在这种非常的考验面前,作为一名指挥者,能不能起到稳定军心、扭转全局的作用就显得极为重要了!谭永华果然没有让人们失望,关键时刻,他再一次扮演了重要角色,他带领研制人员潜心研究、吃透技术,通过长达半年之久的顽强拼搏和努力,他们终于突破新型发动机研制瓶颈。
近年来,这种新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掌握这种新型液态火箭发动机研制技术的国家。该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并被视为中国航天未来的“五大看点”之一。
22载的航天生涯,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员到研究室主任,从研究所所长到我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院院长,谭永华一路风尘走来。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他在这条路上留下的是一串笔直而又坚实的足迹。
成就
其研究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部级成果一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航天十佳科技青年”、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创新奖杰出奖”、被评为国家级和原航天总公司“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被原航天总公司批准为“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8年陕西经济十大风云人物”。近年来带领团队出色地完成了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为代表的十余项宇航发射任务,发动机参加飞行试验继续保持着100%的成功纪录;国家重点型号研制和预先研究课题都取得突破性进展,创造了一项项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被业界称之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掌门人”。
展望我国液态火箭发动机的未来,对于这位年仅47岁的“航天少帅”而言,未来,机遇与挑战无限。
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参与并组织领导了我国多种重点型号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国防技术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23年2月17日,荣获2022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奖
2023年5月26日,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3年8月3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2024年1月,入选2023年度“影响力科学家”榜单。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