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前的维纳斯
西班牙画家委拉斯凯兹创作的油画
《镜前的维纳斯》(The Toilet of Venus)是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1599-1660)创作于1647年至1651年间的布面油画,因曾被收藏于名为Rokeby Park的乡村别墅中,又名《洛克比维纳斯》(The Rokeby Venus),现被收藏于英国国家美术馆。
学界一般认为此画作于委拉斯开兹第二次游历意大利(1648/1649-1651)前后,即1647-1651年间。委拉斯凯兹两次游历意大利期间,学习文艺复兴时期诸大师的绘画,受到乔尔乔内(Giorgione)等人的影响。他融合了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中斜躺的维纳斯造型,以及鲁本斯(Rubens)的《镜前的维纳斯》中以背部示人、通过镜中反射刻画面部的构图,在表现方式、人物形象、色彩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创作了《镜前的维纳斯》。作品中,赤裸着身体的维纳斯背对观看者侧躺在床上,右臂弯曲支着头,长有灰白色翅膀的丘比特扶着一面镜子,镜中照出维纳斯的脸庞。镜中维纳斯的倒影很模糊,难以分辨其身份,或许是因为委拉斯凯兹认为维纳斯——女性美的化身不是一个可以识别的人,需要观看者通过想象补全其特征。
《镜前的维纳斯》是委拉斯开兹唯一现存的女性裸体画像,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体现了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人本精神的觉醒。该作品给艺术家和作家带来灵感,成为小说、电影、纪录片、艺术品和装置的主题,据说,弗朗西斯科·何塞·德·戈雅·卢西恩特斯(Goya)正是在这幅作品的启发之下创作了《裸体的玛哈》。20世纪初,在英国争取女性参政权的运动中,玛丽·理查德森(Mary Richardson)于1914年3月10日对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镜前的维纳斯》造成故意毁坏,以控诉当局对妇女参政运动奠基者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的拘禁。
创作背景
《镜前的维纳斯》的创作者迭戈·委拉斯凯兹(Diego Velázquez)1599年出生于西班牙塞维利亚,在11岁时成为塞维利亚最重要的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弗朗西斯科·帕切科(Francisco Pacheco)的学徒,1623年他为国王腓力二世四世(Philip IV)绘制肖像并得到赏识,被任命为宫廷画家,之后地位不断升高。
委拉斯开兹与西班牙宫廷画家彼得·鲁本斯结识后,在鲁本斯的提议下于1628年游览意大利,在1648年(一说为1649年)至1651年间再次前往意大利,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诸大师的绘画,受到乔尔乔内(Giorgione)等古典大师的影响。
委拉斯开兹所处的17世纪,西班牙的异端审问法庭不允许画裸女像,尽管如此,国王和一些富有的西班牙艺术收藏家还是拥有鲁本斯和提香等艺术家的裸体神话画。据说,委拉斯凯兹是接受菲利普四世的邀请,创作了这幅《镜前的维纳斯》,画中所谓的维纳斯是菲利普四世的情人(因其发色并不是维纳斯发色的金色)。
学界一般认为此画作于委拉斯开兹第二次游历意大利(1648/1649-1651)前后,即1647-1651年间。委拉斯开兹在《镜前的维纳斯》中参考了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与彼得·鲁本斯的《镜前的维纳斯》两幅画作。乔尔乔内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之一,在16世纪,裸体维纳斯的绘画主题受到威尼斯画派画家的欢迎。阿佛洛狄忒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在古希腊神话中被称为阿佛洛狄忒,她有一个带有双翼的儿子厄洛斯,其罗马名字为丘比特,丘比特有一张金弓、一支金箭和一支银箭,被金箭射中会产生爱情,被银箭射中会拒绝爱情。乔尔乔内创作的《沉睡的维纳斯》中,维纳斯斜卧于美丽的田园风光之中,是经典的维纳斯画作,从这张画开始,维纳斯的斜卧姿势作为一种固定经典姿势被许多艺术大师一再模仿。1615年,彼得·鲁本斯创作的《镜前的维纳斯》一反常态,使维纳斯坐着以背部示人,通过对维纳斯背部及镜中反射的面部的刻画,来突出维纳斯的女性美。
委拉斯开兹融合了乔尔乔内沉睡的维纳斯》中维纳斯的斜躺造型、彼得·鲁本斯《镜前的维纳斯》中以背部示人、通过镜中反射刻画面部的构图,在表现方式、人物形象、色彩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创作了《镜前的维纳斯》。
作品内容
《镜前的维纳斯》中,赤裸着身体的维纳斯背对观看者侧躺在床上,左手放在身前,右臂弯曲支着头,双腿交叠、微微弯曲。画面左上方,背后长有灰白色翅膀的丘比特身上斜挎着一条蓝色带子,左腿跪右腿蹲,扶着一面镜子放在维纳斯身前,镜子的黑色镜框上系有原本用于挂在墙上的粉红色带子,带子末端垂在丘比特手上。镜中照出维纳斯模糊的脸庞,丘比特向右侧歪着头看向镜子的方向。丘比特背后有半拉开的红色窗帘,维纳斯身铺着白色和灰色的床单。
艺术鉴赏
构图
构图上,委拉斯开兹继承彼得·鲁本斯《镜前的维纳斯》的维纳斯对镜这一绘画题材,选取了维纳斯的背部进行描绘刻画,并且借镜子的反射对人物面部进行表现。在西方文化象征辞典中,镜子代表着“淫欲”,委拉斯凯兹为了避免被宗教裁判所认定为“淫秽”和“不道德的”,便巧妙地将经典的维纳斯“斜卧”姿势调转了方向,让维纳斯的背部对着观察者,只从镜中展示她的面容,隐藏女性的隐私部位,同时又将西班牙女性特有的细腰丰臀表现得淋尽致,丝毫没有减弱画面中的色情味道。此外,天鹅绒帷幕把画面与外在的现实隔绝开来,镜框里的维纳斯象征着现实对优美和愉悦的限制和压抑。镜前的维纳斯也就是处于被观看位置上的维纳斯。因此,这一形象唤起观看者对孤立无援的善良人们的同情。
造型
人物造型上,委拉斯开兹借鉴乔尔乔内的《沉睡的维纳斯》,以维纳斯侧躺之姿展开画面,以维纳斯悠闲、侧倚的动势及丰满、健美的身姿,以充满节奏感的线条,塑造了女性的人体美,但委拉斯凯兹的作品扭曲而不失端庄的曲线美感,背向观众而不失生命欲望的青春涌动,寓世俗美于理想美的表现方式是富有创作性的,是威尼斯画派中所没有的。画中没有出现任何象征爱情女神的物件,扶着镜子的丘比特也没有拿着标志性的弓和箭,维纳斯沉浸于自己镜中的美貌,寓意爱情被美丽征服,也可以解读为这位少妇正透过镜子注视着观众试图勾起观众的欲火。
技法
在该作品中,镜子成了一个巧妙的装置,委拉斯开兹扭曲了透视,将镜中原本应出现的下腹部改为维纳斯的脸,将透视法当做达到艺术目的的工具,增加观者看画时的趣味性和视觉刺激。委拉斯凯兹在丘比特的脸和左腿部分使用粗略的风格,将其画得很松散,像是没有画完,以便让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维纳斯身上。委拉斯凯兹以精到的笔调和透明凝练的色彩描绘了维纳斯背部复杂的肌肤变化,细嫩的肌肤温润如玉,充满了青春的气息,表现出端庄、高雅的气质。
色彩
画面中,镜框的黑色与其周围的明亮色彩形成鲜明对照;背景中的红色窗帘给这幅画增添了温暖的色调,与其余大部分的冷色调保持平衡;维纳斯躺卧的灰色真丝床单,与她珍珠般的粉色调肌肤形成微妙的对照;丘比特的肤色比维纳斯的肤色颜色稍深,其灰色的翅膀和蓝色的饰带使肤色更加显眼。
主题
《镜前的维纳斯》非建立在理想主义之上,其中并无神圣或博学的旁注,只在自发地参与人类的生活与体验,其对对象的观察超然而细心。镜中维纳斯脸庞的倒影很模糊,难以分辨其身份,或许是因为委拉斯凯兹认为维纳斯——女性美的化身不是一个可以识别的人,需要观看者通过想象补全其特征。维纳斯面对自己镜中姣好的形体,神情安祥,又带着淡淡的忧郁,很自然地把读者的目光从优美的女性形体转向对其命运的思考。丘比特的粉红色缎带一般用于蒙上人的眼睛,有镣铐之意,说明爱情的盲目。但在这幅画中,维纳斯没有被蒙蔽,反而自信地躺着,欣赏着自己的美貌,丘比特表情忧郁,寓意美丽战胜了爱情,强调以“美”至上的观念。
价值与影响
《镜前的维纳斯》是委拉斯开兹所作的的唯一幸存的女性裸体画像,体现了17世纪西班牙艺术家人本精神的觉醒,同时也是17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精神在绘画上的独特显示。据说,戈雅正是在这幅作品的启发之下创作《裸体的玛哈》。《镜前的维纳斯》中的镜子反射手法,对此后的人体艺术和人体摄影艺术有一定影响。自1906年,《镜前的维纳斯》在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以来,这幅画已成为委拉斯凯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给艺术家和作家带来灵感,成为小说、电影、纪录片、艺术品和装置的主题,例如BBC纪录片《旷世杰作的秘密》(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中的一集介绍了与这幅画相关的故事。
收藏信息
1651年,西班牙画家兼艺术品经销商多明戈·格拉·科罗内尔(Domingo Guerra Coronel)列出的藏品中,一幅被描述为“裸体女人”的画作被认为就是委拉斯开兹的《镜前的维纳斯》。
不久后,这幅画被著名艺术收藏家、第七任卡皮奥侯爵和赫利切侯爵(7th Marqués del Carpio y de Heliche)加斯帕尔·德·哈罗(Gaspar de Haro)买下,这位收藏家与菲利普四世(Philip IV)关系密切,有机会获得一些神话画作和西班牙皇家收藏作品的复制品,这些作品都被其展示在一个大房间里,《镜前的维纳斯》与一副16世纪的维纳斯像摆放在一起。1687年,加斯帕尔的女儿卡塔琳娜·门德斯·德·哈罗(Catalina Méndez de Haro)继承了这幅画,之后,她嫁给了第十代阿尔巴公爵(10th Duke of Alba)弗朗西斯科·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Francisco Álvarez de Toledo)。
19世纪初,西班牙查理四世(Charles IV)命令阿尔巴公爵夫人将这些家族收藏卖给他最喜欢的大臣唐·曼努埃尔·戈多伊(Don Manuel Godoy),戈多伊将《镜前的维纳斯》与柯勒乔(Correggio)的《维纳斯、墨丘利与丘比特》(Venus and Mercury with Cupid)、戈雅(Goya)的《穿衣的玛哈》(The Clothed Maja)和《裸体的玛哈》(The Nude Maja)一同悬挂在一个私人房间里,该房间位于达勒姆郡的一栋乡村别墅罗克比公园(Rokeby Park)中,《镜前的维纳斯》因此得名《洛克比维纳斯》(The Rokeby Venus)。
1906年,英国国家美术馆以高价收购《镜前的维纳斯》并进行展出。
相关事件
19世纪60年代后,一些致力于争取女性参政权的团体和组织在英国成立,20世纪初,一些组织采取一系列更为暴力的行动,例如对绘画和建筑物进行攻击。1914年3月10日,玛丽·理查德森(Mary Richardson)对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的《镜前的维纳斯》造成故意毁坏。据称,她敲碎该油画的防护玻璃,用一柄斧头砍击这幅画。被巡警抓住带走时,她镇定地称自己为一名妇女参政权支持者,对这幅画的破坏是为了控诉当局对妇女参政运动奠基者潘克赫斯特(Emmeline Pankhurst)的拘禁。
有学者分析认为,选择对艺术品进行破坏,是因为价格高昂的艺术品是一种“财富的隐性崇拜偶像”的体现,证明了在选举权方面诉诸暴力所具有的合理性,并且因画像具有刻画人、描绘由人产生的情绪的独一无二性,使得妇女选举权论者能在不造成实际人身伤害的情况下,尽可能达到“伤害人”的目的。而玛丽·理查德森的所作所为及言论,将维纳斯——一种人体美的象征、一种温顺的女性特质的典范、一种男性凝视的情欲对象,转变成了潘克赫斯特这样一位形象相反的人物——道德美、妇女解放和政治斗争的楷模,既贬低了前者、维护肯定了后者的优越性,又借画作遭到的破坏暗示受监禁的女权主义者所遭受的痛苦,或许还意味着对此予以了报复,并且因“不过是一幅绘画”而避免更多的道德评价。
参考资料
Diego Velá zquez.nationalgallery.2024-04-03
女性参政权运动.大英图书馆.2024-04-03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作品内容
艺术鉴赏
构图
造型
技法
色彩
主题
价值与影响
收藏信息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