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文仪(1905年—1998年),字雪冰,湖南陵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
中国国民党复兴社“十三太保”之一,
中将。
邓文仪1905年生于醴陵县农村家庭。1923年冬,南下
广州市当兵,1924年4月,邓文仪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底提前毕业。1925年10月邓文仪被派往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春,邓文仪回国后被蒋介石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1928年后,任
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书记,上任后邓文仪积极“拥蒋反共”,推行蒋介石的“清党”政策。1931年11月,邓文仪参与筹建复兴社,并于1932年正式成立“中华复兴社”,同年还参与组织三民主义力行社。1935年春,调任中国驻苏联武官。1936年7月回国后,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同年12月,邓文仪在西安事变中,擅自调兵,受到蒋介石的猜忌,被就地免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文仪被先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第一团政治部主任、成都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成都期间,他经常在公开场合演讲,宣扬
法西斯主义。1939年4月,邓文仪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9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宣传处副处长。1945年5月,在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邓文仪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48年9月,邓文仪晋升为陆军中将。1949年初,邓文仪奉蒋介石之命,制造了“四一”惨案,1949年秋,跟随
蒋介石去台湾。到台湾后,担任过中国台湾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等职。20世纪60年代以后,邓文仪退出政界,
皈依了
道教。1987年后,随着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两岸形势的发展,邓文仪数次返回中国大陆,受到邓小平、江泽民等领导人的接见。1998年在美国去世,享年93岁。
邓文仪去台湾之前,“拥蒋反共”,推崇法西斯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共”政策。晚年在台湾联合黄埔同学,发起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主张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和平统一,为两岸统一做出一定的贡献。邓文仪著有《游踪万里》《台湾游记》《农村访问记》《耕者有其田记实》《黄埔精神》等作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邓文仪1905年生于醴陵县农村家庭,其祖父是摆卖衣服地摊的,父亲是湖南醴陵的一家糖果杂货店的店主。上初中四年级时,报名参加广东政府军政部长程潜创办的教导营学兵连。1923年冬,邓文仪南下广州,进入他报名的教导营学兵连当学兵。1924年初,进入大本营陆军讲武学校第一队学习。同年4月,考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1924年底提前毕业,毕业后任该军校第三期中尉区队长。1925年10月,邓文仪被派往苏联
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军政生涯
抗战之前
1927年春,邓文仪回到中国,回国后被
蒋介石派任
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1928年后,任蒋介石侍从参谋、侍从书记,上任后邓文仪积极推行蒋介石的“清党”政策。他和
胡靖安等人组成了黄埔军校“清党”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主持“清党反共”工作。“清党'过程中,邓文仪还改组了校政治部,扣留近百名中国共产党员,并大量印发了如《黄埔周刊》《黄埔军人》等“反共”刊物。1931年11月,参与筹建复兴社,在蒋介石亲自推定下,于1932年正式成立“中华复兴社”。邓文仪与贺衷寒、刘健群一起称为复兴社的三大“理论家”和“宣传家”,他们为
蒋介石宣传
法西斯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共”政策。1933年,邓文仪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南昌行营调查科科长。1934年7月,邓文仪因在南昌飞机场大火案中,有接受机场主任贿赂的嫌疑,被撤销南昌行营调查科科长职务,改任复兴社助理书记,兼任庐山暑期军官训练团教官。1935年春,调任中国驻苏联武官。1936年7月回国后,任复兴社中央干事会书记长。同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邓文仪和贺衷寒、刘健群等南京“复兴社”高级骨干人员,召开会议决定以武力解决西安事变,拥护
何应钦暂代陆海空军总司令,调集部队进攻西安。正当他们准备出征时,西安事变已经和平解决。由于邓文仪在西安事变中擅自用兵,受到蒋介石的猜忌,被就地免职。
抗战以后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邓文仪被先后任命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第一团政治部主任、成都中央军校政治部主任等职。在成都期间,他经常在公开场合演讲,继续宣扬法西斯主义。1939年4月,邓文仪被授予少将军衔,同年9月,任三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干事会干事、宣传处副处长。1940年,蒋介石任命邓文仪为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政治部主任,协助
顾祝同工作。1945年5月,在
中国国民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邓文仪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在第六届一中全会上又被推举为中央常务委员。1946年6月,任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后新闻局改组为政工局,仍任局长,并兼任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副处长和预备军官管制处副处长、新闻工作人员训练班主任等职。1947年9月,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常务委员。1948年9月晋升为
中将。1949年初,邓文仪奉蒋介石之命,制造了“四一”惨案,镇压南京爱国学生、民主人士的游行。
台湾岁月
1949年8月,邓文仪奉蒋介石之命到湖南长沙劝阻陈明仁将军起义,未果,匆匆飞离长沙,后跟随蒋介石去台湾。到台湾后,担任过中国台湾国民党党部主任委员、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会委员兼调查组组长、“革命实践研究院”副主任、“国军退除役官兵就业辅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行政院”顾问、“国防研究院”讲座、台湾观光事业委员会顾问等职。20世纪60年代以后,邓文仪退出中国台湾政界,
皈依了道教,1983年以后,任台湾道教理事长。1987年后,随着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两岸形势的发展,邓文仪组织在台湾的
黄埔军校同学,数次返回中国大陆参加访问,受到邓小平、江泽民、徐向前等领导人的接见,表达了他希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心愿。1998年邓文仪在美国去世,享年93岁。
政治主张
邓文仪去台湾之前,“拥蒋反共”,推崇
法西斯主义,和“攘外必先安内,抗日必先剿共”的“反共”政策。晚年在台湾主张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和平统一。
人物评价
雪冰学长早年投身黄埔,秉承中山先生教诲,发扬爱国革命的
黄埔精神,积极参加
国民革命军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中雪冰学长为抗击
华族的共同敌人,作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雪冰学长不顾高龄多病,两度来京,为促进两岸往来和祖国统一作出了成绩,深为两岸及旅居海外同学敬佩。(
黄埔军校同学会 评)
个人作品
邓文仪著有《游踪万里》《台湾游记》《农村访问记》《耕者有其田记实》《黄埔精神》《冒险犯难记》《从军报国记》《民族复兴记》《青年、战争、革命》《政治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等文稿。
人物关系
人物轶事
1949年邓文仪到台湾后,先后任国民党台湾省党部主任委员、“行政院内务部次长”等职,在台湾政界颇有影响力。他还是邓小平在莫斯科中山大学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两人都就读于中山大学第1期第7班。经黄埔军校同学会牵线,邓文仪于1990年5月来北京访问。5月16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邓文仪,这是邓小平首次会见来自台湾的黄埔同学,堪称历史性时刻。邓小平表示中国大陆和台湾都是一家人,不必打仗,他希望邓文仪在台湾多联络黄埔军校同学,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做贡献;邓文仪对于此次来京访问,受到的优待感到荣幸,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他表示回台湾后会积极联络在台湾的黄埔军校同学,致力促进中国大陆与台湾两地交流往来。
1991年
元旦,邓文仪联合在台湾的138位黄埔同学,发起成立了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邓文仪被推为名誉会长,刘番为会长。邓文仪在成立大会上说:“团结海峡两岸和海外的黄埔同学,完成和平统一中国的使命,这也是我们今天大会的唯一目的。”从此,在完成和平统一祖国的使命下,中华黄埔四海同心会与北京的黄埔同学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开始了友好的交往。同年4月10日,中共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主席,接见了再次回到大陆的邓文仪及其所率领的"黄埔四海同心会陵访问团",江泽民热诚希望海峡两岸黄埔同学共同努力,为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