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寓言
伯纳德·曼德维尔所著的书籍
《蜜蜂的寓言》是2002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曼德维尔,该书的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
内容简介
《蜜蜂的寓言》通过讽刺诗和散文评论,展示了私欲的“恶之花”结出的是公共利益的善果,即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曼德维尔认为,虽然从道德角度看,以自利驱动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私欲和私欲支配的个人恶行恰恰是社会繁荣的能源。他的理论主旨是弘扬私欲,相信市场对私人恶行具有神奇的转化和净化力量,认定出于道德情怀的行为不仅不可行而且可能危及公共利益。曼德维尔的观点在当时被认为是对基督教美德的攻击,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历史功绩
在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曼德维尔是一位少有的颇具争议的深刻思想家。其声名狼藉和知名度,就在于他的《蜜蜂的寓言》。该书18世纪初在英国出版后,就曾引起过轩然大波,并引致了欧洲思想界和社会各界对它的批判,曼德维尔本人也遭到了人身许多攻击,被称为“品行极坏的人”。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
《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在美德和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张力。因此,曼德维尔主张,如果想以道德说教为手段并以“公共精神”为基础来建立一个充满美德的繁荣社会,那纯粹是一种“浪漫的奇想”。遵循着这一思路,曼德维尔差不多最早提出了社会秩序的自发生成说:不是人之美德和良善而是制度性规则使品德不良的恶人也能为社会的福祉服务;而制约人们自私的恶行的绝大多数制度规则,则是在充满罪恶和欺骗的商业行为的人类实践中生成的。从曼德维尔悖论中,我们会看到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的萌芽,也会看到大卫·休谟的那种人人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促进美德之力量的情感伦理学的影子。这里更不用说哈耶克在20世纪公开承认他的“自发社会秩序理论”曾受曼德维尔思想的影响了。
英国一位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曼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这一评论很到位,《蜜蜂的寓言》是带有英国和欧洲时代印迹的一部古典著作。从现代伦理学和思辨的道德哲学视角来看,也许有人会认为,曼德维尔当时出版这部书,抑或是为了哗众取宠,抑或只是看到了社会的表面现象。至少现在看来,曼德维尔没有看到非道德现象中的道德。因此,如果曼德维尔的著作对今天的社会还留有什么理论意义的话,也许只有两句话:制度规则是重要的;制度是自发生成的。
历史地位
曼德维尔曾经被人们辱骂着,1723年,当《蜜蜂的寓言》出第三版时,英国一个郡的地方法院还专门为此书立案,判定此书是“在扰乱社会秩序”,是一种“公害”。 英国一位叫学者克拉布·鲁滨逊曾说,《蜜蜂的寓言》是一部“用英国语言写出的最邪恶、最聪明的书”。尽管如此,这部书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影响却经久不衰。它不仅影响了无数的普通学人,而且影响到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和哈耶克这些思想大师。《蜜蜂的寓言》核心是道出了西方思想史上著名的曼德维尔悖论:“私人恶德即公共利益。”但从人是自私自利的这一基本认识出发,曼德维尔坚持认为美德与商业社会的动力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紧张矛盾。
《蜜蜂的寓言》中,他比同时代的其他人都更明确地阐述了古典经济学家用于建构其体系的若干基本假设和信念。18世纪道德哲学的主要贡献是建造一座桥梁,一端搭在自利的经济人上,另一端搭在“社会福利”或“公共利益”上,并表明在强制性的行为限制中,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可能会推进整个社会的福利。曼德维尔就是这其中的主要建筑者之一。当社会承认“私人恶德”换成亚当·斯密著名的“自利”之时,我们同样就可以从《蜜蜂的寓言》中获得斯密关于“商业社会”的根本概念:如果让每个人去合理地追求他自身的利益,那将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财富,促进社会的繁荣。通过把自利观念、经验主义、劳动分工和人类发展的长期历史结合起来,曼德维尔得以解释了商业社会的运行和物质进步。当把这些思想的大多数运用于国家事务时,曼德维尔解释了如何给这种社会提供指导。
伦理学上,“曼德维尔悖论”迫使他的批评者们不得不关注功利主义。在经济学上,曼德维尔关于劳动分工的论述,构成了斯密分工理论的重要来源;他还是第一个为奢侈行为进行辩护的经济学家,以及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石——个人主义的重要奠基者。从实践层次上看,《蜜蜂的寓言》有助于人们正视某些现实问题,思考如何改善谋利活动主体的道德形象。
曼德维尔认为:“人生来就是一种自私、难以驾驭的动物。”人类的行为,不论是出自生命自保的冲动,抑或是为荣誉而产生的善举,其动机都发端于利己心,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消灭人类的这种自利本性。“最高的对称性就是最多的不对称可能性。”从原始生命到如今,人类就是在这不对称可能性中创造着、演变着,经历了太多的磨难,经济作为生存的主导永远永远站在第一的位置之上。
“人类的最高理性,就是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理性的有限性。”满足于温饱后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让我们反省,哲学、文学、宗教、音乐、绘画等被称为艺术随影而现,其从最朴实、最真实的一面反映着人类的阴暗之面。我们的心在颤抖、我们的灵魂在无助之中越发的失去了逻辑。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让我们永远无法找到确定的答案。人性是自私的,即便我们意识到了却因为利益的驱使和现实的残酷,贪婪的脚步从未停止过。社会在这种意识中发展着,经济社会下淡漠的是灵魂,公众利益与社会的繁荣在谈判桌上达到了共识。曼德维尔为我们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清晰而真实的近代社会的图像。
在社会主义国家个人利益是要服从与集体及国家利益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却从根本上也打破了这一点,但有一点需要指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不是说为了个人利益的获得就可以破坏他人以及集体、社会的利益。社会公共道德是我们应该也必须要去遵守的,但也有人指出: “人类的最高道德,映照在人们的私人恶德之中。”因此我们在这经济社会下也质疑着,当道德与自私的动机相违背时,当自私的结果给某些人带来利益也同时损害了某些人的利益之时,我们是坚持传统的伦理信念还是相信曼德维尔的思考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出版历史
《蜜蜂的寓言》的成书源于曼德维尔于1705年匿名发表的诗作《抱怨的蜂巢:或无赖变老实》,并在1714年收入《蜜蜂的寓言:或自私的恶行,公共的利益》一书中。1723年出版的第二版增加了两篇新论文,引起了最大的兴趣和争议。从1724年版开始,曼德维尔加入了一篇“辩护”,作为他对批评者的回应。在1724年至1732年期间,出版了更多版本,其变化仅限于风格问题、措辞的细微变化,以及几页新的序言。1740年,法文译本出版,影响了许多法国文人。弗兰西斯·B·凯伊的1924年版基于他在耶鲁大学的论文,由牛津大学的克拉伦登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广泛的评论和文本批评,重新引起了人们对这本寓言的兴趣。
经济观点
曼德维尔通常被认为是一位严肃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他在《蜜蜂的寓言》中提出了许多经济思想的关键原则,包括分工和“看不见的手”,在亚当·斯密更彻底地阐明这些概念之前的七十年。约翰·凯恩斯引用了曼德维尔的观点,表明“消费不足......导致失业的弊端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一状况也被称为节俭悖论,这是他有效需求理论的核心。
评价
尽管曼德维尔的书的文学价值不如他对论点的关注,但它在文学上的贡献不容忽视。哈里·L·琼斯在1960年写道,这本寓言“是一部几乎没有任何文学价值的作品;它纯粹是打油诗,不值得讨论那些将艺术归类为艺术的形式方面”。然而,凯伊称这本书“拥有如此非凡的文学价值”,但他的评论重点是它对道德哲学、经济学功利主义的影响。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历史功绩
历史地位
出版历史
经济观点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