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瑞(?-1646年)字至符,号大瀛,
明朝曹州府(今
牡丹区高庄集乡何庄)人,
御史何尔健之子。
何应瑞于1610年中
进士,先后历任户部
主事、
常州市知府、
河南省参政、副
都御史、工部尚书等职,具有较高的治理政事才能,在朝内享有较高的威望。
人物事迹
说起
菏泽牡丹,人们首先想到的是
曹州牡丹园、曹州百花园以及古今园内的牡丹,其实在菏泽城
东北地区处,闻名遐迩的凝香园(又叫何家花园)更以栽培了珍奇牡丹品种而享誉天下。而要说起凝香园牡丹的栽培历史和品种培育的故事来,不能不提这何家花园的第二任主人、
明朝末年的工部尚书何应瑞。
“年梦想故园花,今到开时始到家。几许新名添旧谱,因多旧种变新芽。摇风百态娇无定,坠露丛芳影乱斜。为语东皇留醉客,好教晴日护丹霞。”在今日凝香园的何家祠堂大殿前,矗立着一座古香古色的碑墙,由青砖青瓦垒砌而成,上面雕刻着何应瑞著名的七律诗《牡丹》,整首诗通过对牡丹的相思和相见后的喜悦,表现了辞官回乡后的何应瑞对家乡的亲情。
“何应瑞喜欢牡丹,因此他辞官回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园子里欣赏牡丹。看到园中盛开的牡丹,他大为欣喜,因为这其中蕴涵了他的辛劳。”何应瑞的后人何淑文说。
明万历年间,御使何尔健将“凝香园”买下,成为此园的第一任主人。这期间,
何尔健四处为官,几乎无暇顾及这个园子。作为家中长子的何应瑞就担负起管理园子的重任。此时的凝香园内也是奇花异草美不胜收,但惟独牡丹品种较少,而何应瑞对牡丹却情有独钟,他就四处收集牡丹品种,并亲自栽植在园内。
当时的
菏泽市城内,赵楼、
李集乡的牡丹享誉周边,何应瑞便常常去考察那里的牡丹。遇到好的品种,他就以高价买来种植。但很多名贵品种要进贡朝廷,何应瑞就在园子里培育牡丹,结果培育出了许多名贵的品种,有的品种连赵楼、李集的老牡丹花匠看了都大为惊叹,连连称奇。
据史料记载,昔日凝香园种植牡丹数十亩,品种达数百个,包括名贵牡丹
何园红、何园白等。但岁月沧桑嬗变,这座古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目前花草种植面积仅剩10多亩,专植牡丹不足3亩,牡丹品种也仅有70多个。而且随着园子的日渐荒废,牡丹品种还在逐年减少。
日记传世
“何家祠堂中曾经悬挂一块明末刻字木匾,是何应瑞从南方送回老家的。听说上面记录着
明朝崇祯和何应瑞的谈话内容,但如今已经遗失,我们也没有看到过。”走进何家祠堂,何淑文讲述了原悬挂其内的一块木匾的故事。
据记载,这块明末刻字木匾长185厘米,高64.5厘米,厚3.5厘米,系用同一棵树的三块截板组成,两面均不见钉眼,应是铆拼接而成,木质较硬。正面四周有宽约3厘米的平整边框,正面刻阳文,背面光滑。刻文自右至左竖排34行,满行14字,最少的只有一个字。
明末刻字木匾刻文为:
崇祯四年正月二十三日,上御
文华殿,召大小九卿科道、
锦衣卫与十三省藩……召
江西省左布政使何应瑞。上问:“
潘府赡田,屡奉明旨,如何不见回奏?”臣应瑞奏曰:“江西砂之乡,山水多而可耕之田少,都是小民种……见今抚按严催各府州县,臣来时尚未回报。”……上曰:“遵旨作速回奏。”……各官承旨,一叩头一躬而退。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臣何应瑞谨纪。
“这是当时江西左布政使何应瑞的一篇日记,它记录了
崇祯四年正月二十三日,
崇祯在
文华殿召见重臣一事,重点是皇帝与何应瑞的对话及召对后的谕旨,语气中肯,口语化浓重,比一般史料的书面文字显得生动、形象,并且准确地记录了群臣朝见皇帝时的礼仪,应被视为第一手资料,可与文献中有关的记载相印证。”对于这段文字的记载,我市史学界有关人士评价道。
日记中关于何应瑞向崇祯帝的上奏内容,清晰地表现了何应瑞对黎民百姓的体贴和想方设法维护
明朝政权的政治策略,显示了一个贤臣的忠贞。
选贤任能
何应瑞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才能,而且他胸怀宽广,积极向朝廷举荐有真才实学之人。但明朝朝廷的腐朽、宦官专权的黑暗,致使这位空有抱负之臣的一切努力化为泡影。
何应瑞任
常州市知府时,当时朝廷在
辽东的战事频频失利,朝廷上下一片哗然。于是,朝廷便启用
熊廷弼经略辽东,并下诏各地举荐边防人才。何应瑞就在州府辖内下发布告,征召贤能之才。
这天,州府内来了一位手持厚厚文书、身材魁梧的年轻人,他还没等何应瑞问话,就将手中的文书递给了何应瑞,大呼“不忘沟壑终吾志,未灭
匈奴莫问家!”并称若没有他出马,熊廷弼经略辽东必然失败。何应瑞闻此奇言吓了一跳,起初以为遇到了疯子,但当他打开手中写有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安边十策》,十分惊叹此人的气魄和才能,但从中也发现了这位年轻人的傲气和稚嫩。为了使年轻人在不断经历磨炼中成长,何应瑞没有马上举荐,而是十分耐心地劝慰年轻人应该虚心学习,再图大业。
这位年轻人就是明末著名将领
堵胤锡。堵锡投笔从戎被何应瑞善意拒绝后,就安心科举,并在
崇祯十年得中
进士。同年四月,入大理寺规政,先后任南京户部河南清吏司
主事、江北浦差分司、
长沙市知府、湖广分守
长宝道副使等职。在江北任上时天灾流行,百姓流离失所,堵胤锡一边
建仓赈济灾民,一边大刀阔斧地改革弊政,减轻人民负担。后来,在抗击清兵的战斗中,堵胤锡为明末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期间,
堵胤锡在说道自己的从仕经历时,对何应瑞十分感激,因为正是何应瑞的善意拒绝才使他学到更多东西,进而有了他真正的用武之地。
何应瑞在督学
河南省时,竭力杜绝请托,不徇私情,提拔有真才实学之人。当地有一财主,其家财万贯,但其子不学无术,是当地有名的纨绔子弟。这财主总想让他的儿子当官,为此,就拿出大量钱财给当地的官员,希望给儿子捐个官做。收钱的官员就上报督学何应瑞,妄图花言巧语蒙骗他。其实,何应瑞在暗访过程中已对此事有所耳闻,他当即严惩了受贿的官员,并撤了财主儿子的官。
虽然何应瑞对
明朝忠贞无二,一心一意维护
明朝政权,但历史的潮流终无法改变明朝灭亡的结局。1646年,在
崇祯吊死两年后,因为忠君心切,何应瑞绝食七日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