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太生,江西吉安人。1913年出生,1932年参加
中国工农红军。次年加入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第四师第十二团排长、连长、红十五军团第七十八师第二三四团营长、团参谋长。参加过
长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从
延安市调到
新四军工作,先后任竹沟留守处中队长、新四军第六支队营长、第一团团长、第四师第十一旅副旅长兼第三十一团团长和政治委员、宿东游击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淮北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华中野战军第九纵队第十二旅政治委员、华中军区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开封市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政治部主任、第一公安军学校政治委员、第二人民警察干部学校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1年5月在江西吉安病逝。
他作战勇敢,奋勇当先,曾在一次战斗中负伤住院,在伤势没有痊愈的情况下,部队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转移中掉队,他克服剧痛,追赶部队,途中适逢红军黄克城部队,黄克城命人用担架抬着张太生行军,送回后方医院。伤未愈即要求出院战斗,不久升任十二团四连连长。
在
长征途中,红军到达贵州狗脑镇时,四连仍然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在与主力部队因故失去联系的紧急情况下,张太生率部巧妙避开敌
保安团,越过封锁线,很快就赶上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主力部队,受到上级表彰。后任红十五军团七十八师二三四团营长、团参谋长。到达
陕北地区后,张太生入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结业后,担任中共中央警卫团副营长。
1938年8月,张太生奉命来到
确山县竹沟镇筹建抗日武装。在彭雪枫的领导下,张太生任新四军抗日游击支队第一中队长。1939年初,部队整编,张太生任新四军第六支队第一团团长,取得了数次抗日战斗的胜利,并开展了历时近一年的剿土匪战斗,建立和巩固了抗日政权和抗日武装,扩大了根据地。1940年6月,张太生任
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副旅长兼十三团团长、政治委员。8月,取得反“扫荡”战斗重大胜利。1941年2月,八路军四纵队改编为
新四军第四师,张太生任下一旅副旅长兼三十一团团长。2月上旬,在彭雪枫统一指挥下,四师各部和
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人民在日、伪、顽敌夹击中顽强奋战,历时三个多月的残酷斗争,张太生率部进行了几十次激烈的战斗,消灭了大量敌人,狠狠打击了顽军的“反共”气焰,粉碎了日伪顽的围攻。
1942年6月,张太生调任宿东游击支队支队长。12月底,任宿东地委书记,同时任游击支队队长兼政委。粉碎了日军对宿东的夏季“扫荡”,打跑土顽刘元政部,铲除了土匪许大岔部。取得了一系列反日伪战斗的胜利。1943年11月,淮北第四军分区成立,张太生任地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后改任淮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委员。1945年6~7月,成功指挥了
睢宁战役,此役,俘伪县长夏硕武以下2000余人,解放国土1200余平方公里。为此,新四军军部、四师师部和淮北军区通令嘉奖,
延安市《
新华日报》作了专门报道。8月,淮北三分区改编为第四师十二旅,张太生任政委。
1946年5月,张太生任华中八地委书记兼十二旅旅长,华中第八军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11月8日,以冀鲁豫六分区和华中八分区为基础,成立新的豫皖苏军区,张国华任司令员,张太生任军区独立旅政委。1947年,奉命到
汝南县、
上蔡县、
新蔡县、
息县一带开辟豫皖苏第七军分区,张太生任七地委书记,七分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1949年8月,张太生调任开封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1950年2月,调
湖南省任二十一兵团五十三军政治部主任,五十三军是参加湖南和平起义的原
中国国民党将领陈明仁率领的部队,张太生在该部队官兵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改造工作。1951年,他主动要求到中南军区高级干部文化速成班学习。1954年5月,学习结束后,张太生到
桂林市任中南军区第三文化速成中学校长兼政委。1956年7月,调任第一公安军干部学校政委,后任第二人民警察干部学校政委。1965年6月,张太生因病离职在吉安干休所休养。休养期间,不忘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官田樟坑水库修建需要移民,有人不愿搬,他就亲自去做思想工作。他经常深入农村、工矿、学校、机关、部队作报告,谈工作,讲传统,宣传党的政策,发挥余热。1981年5月,张太生因病在
吉安县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