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嘴圆尾鹱
鹱科拟燕鹱属动物
钩嘴圆尾(学名:Pseudobulweria rostrata),又名黑背白腹穴鸟,为鹱科的一个海鸟物种。
形态特征
钩嘴圆尾鹱为一种中型海鸟,体长38-40厘米,翼展84厘米,体重410-520克。嘴较短,上嘴前端弯曲成钩状。鼻管较短,位于嘴峰中线基部。翅尖而长。圆尾。前额、头顶、后颈、一直到尾黑褐色。颏、喉和前颈黑灰色,其余下体白色。翼下边黑褐色,翼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灰白色端斑,在黑色翼下形成一条淡色线。嘴黑色,跗肉黄色。
与相似种圆尾鹱比上体羽色较淡,呈鼠灰色,下体全为白色,颏、喉和前颈无黑色,翼下白色,具黑色斜细斑。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东萨摩亚澳大利亚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关岛、密克罗尼西亚联邦、新喀里多尼亚。
区域灭绝:瓦努阿图
栖息环境
钩嘴圆尾鹱是典型的海洋性鸟类,栖息于温带海洋中,繁殖期间栖息于海岸和沿海岛屿及其附近海面上,非繁殖期则全在海上生活。
生活习性
常成群活动在海洋上,除繁殖期间晚上活动外,其他时间白天和晚上确立活动。善飞行,既能鼓翼飞翔,又能左右倾斜,长时间的在海洋上空来回滑翔。也能从空中急剧直落而下。翻飞和翱翔于海面,不常跟随船只因而少被发现。主要以小型鱼类、虾和浮游动物为食。留居型鸟类,一般不迁徙。于海上一般无声。
繁殖
钩嘴圆尾鹱单独或松散的在繁殖地筑巢,在那里它们均是严格的夜间活动。繁殖被认为全年都在进行,但根据地点的不同,可能会出现某些高峰。在洞穴或岩石缝隙内放置一枚卵,孵化期约55天,雏鸟约110-120天成熟。在某些地区,钩嘴圆尾鹱会面临与曳尾鹱争夺巢穴。
亚种分化
保护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近危(NT)。
种群状况
马克萨斯群岛和社会群岛中,钩嘴圆尾鹱是一个观察到但未经量化的物种。它可能与黑鼠共存数十年,但并没有对该物种构成重大威胁(2003)。幼鸟会被夜间的灯光所吸引,主要是在帕皮提周边城市地区的塔希提岛努美阿周围的新喀里多尼亚,乡村和活跃的采矿场所。法属波利尼西亚山区的电力线也会造成影响。在格兰特雷岛(Grand Terre),黑鼠可能对仅存的繁殖地构成威胁(尽管已经从南部潟湖的所有小岛中根除了大白鼠)。野生猫最有可能影响生活在格兰特雷岛的种群,因为它们可以捕食成鸟(成鸟死亡率对雏鸟的数量统计学比对雏鸟的死亡率有更强的影响),并且在1-8%的猫粪中发现了钩嘴圆尾鹱(n = 4166),调查对9个站点中的5个站点进行。众所周知,狗和特别是猪从洞穴中挖出成鸟或雏鸟。鹿也可能对繁殖地和雏鸟构成威胁。新喀里多尼亚新发现的地点都在受矿开采威胁的地区(2008年)。污染的土壤深度足以影响到钩嘴圆尾鹱筑巢的繁殖地,也可能会出现对洞穴的激烈竞争(2006年)。当地人会用鸟类的白色羽毛用作鱼饵(1984)。
在新喀里多尼亚,2006年向KNS矿业协会提出了一项减少采矿开采对卡宁布地区(Koniambo)的影响的计划。在同一座岛屿上,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开始了一项收集和释放因灯光而迷失方向的鸟类的活动。2007年6月,建立了从努美阿到切斯特菲尔德的海上横断面;沿着这条线反复进行的调查将用于监测长期物种趋势。新喀里多尼亚正在进行数量普查和鸟类人口监测。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
亚种分化
保护
保护级别
种群状况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