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冈半太郎
日本物理学家
长冈半太郎(日语:长冈 半太郎/ながおか はんたろう Nagaoka Hantarō,1865年8月15日—1950年12月11日),日本长崎县人,物理学家,被誉为日本物理学之父。他于1903年独立提出土星型有核原子结构的“长冈模型”,否定了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在同年提出的“梅子布丁模型”。长冈半太郎的研究证明了亚洲人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是有天赋的,尽管他的努力在当时被欧洲科学家有意忽视。他提出一种称之为“土星模型”的结构——即围绕带正电的核心有电子环转动的原子模型。他的模型预言了质子的存在,并为后来的原子模型发展奠定了基础。长冈市半太郎在光谱学等领域也有一定成就,他在190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螺线管电感的论文,并提出了长冈系数。
人物经历
1865年8月19日生于长崎县大村市,是藩士长冈治三郎的独生子,其父是大村藩勤王派三十七武士之一,后成为政府官员。幼时长冈半太郎曾于大村藩藩校五教馆(长崎县立大村高等学校前身)求学。1874年随父母一起进京,由于小学很顽皮,转入汤岛小学时留了一级,后因学校有英语课使他对学习产生了兴趣,1876年又考上了东京的英语学校。由于父亲工作的调动,长冈半太郎又转入大阪英语学校(大阪专门学校),最后才又重新进入东京大学预备门读书。1882年9月,长冈半太郎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部就读,先后师从山川健次郎教授(1854-1931,日本教育家)和时任助教授的田中馆爱橘(1856-1952,日本地球物理学)。1887年在理学院毕业,同时升入研究生院,当时物理学专业的学生个年级也只有一两名。他的研究课题是:《关于磁偏角的实验与研究》,这是外籍教师诺德在来日本之前就开始研究的课题。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首先发表了电磁波的发生和接收的实验论文,这一成功的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长冈市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再重做实验,并在许多人面前进行介绍。1889年他所写的关于磁偏角的研究论文,在世界上受到普遍重视,一跃而成为世界物理学界的知名人物。
1890年长冈任东京帝国大学理学院的副教授,同时继续进行磁偏角方面的研究。1891年10月28日在岐阜县和爱知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即“浓尾地震”,七千多人死亡,岩层断裂,留下了相差六米的断层。长冈在这时根据“浓尾地震”来测定地磁的变化,开始对地震进行研究。1893年因磁气歪现象的研究而获得理学博士的学位,同年到德国留学三年,在柏林、慕尼黑维也纳等地学习,并师从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希·玻尔兹曼。1896年长冈市回国后,成为东京帝国大学教授,他一方面担任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继续进行他的研究,对磁偏角和岩石弹性波以及全国各地的重力进行测定工作,对地磁、海啸、地震和火山等现象也进行研究,在地震学分野也有很多业绩,这些研究工作使日本的物理学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也为日本的防震防灾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数据。1900年,在欧洲的国际物理学会议第一次发表关于磁偏角的论文。
1903年,长冈首先提出土星型有核原子结构模型的理论,这成为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在1911年提出的“原子行星模型”的先导。这个理论的提出并预言质子的存在,在世界上引起很大的反响。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原子的内部结构,他开始对光谱学进行细致地实验与研究。1925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届龄退休,曾经担任理化学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大阪大学的首任校长、日本学术振兴会会长、贵族院议员、第13任帝国学士院院长等职务。
1917年,日本创立物理化学研究所,长冈任理化学研究所所长和物理学部长。从此对于同生产相结合的科研工作产生兴趣,他则指导当时物理学之中主要课题《原子光谱的研究》,并继续在光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原子核结构的理论。在数学物理学的研究上也有不少贡献,他编辑整理了《椭圆积分表》等各种数值表和计算表。
1930年长冈被聘为苏联科学院名誉院士。1931年到1934年间,长冈市担任了新建的大阪大学的第一任校长。1934年被选为贵族院议员,1939年又担任帝国学士院院长,兼任日本学术振兴会理事长。
1937年长冈接受第一届日本文化勋章,他所培养的学生,遍布物理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日本基本粒子论的创始人仁科芳雄是他的研究生;日本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获得者汤川秀树,也是在他在大阪大学担任校长期间,不断的鼓励下获得成功的,可以说长冈是日本物理学几乎各个领域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长冈市虽然处在日本学术界的最高地位,担任了学术行政的最高职务,但是他在晚年仍孜孜不倦地进行研究,1950年12月11日,已经85岁的长冈,在逝世前的一个小时,仍在自己的书房埋头于地球物理学的论文研究。
成就
自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安东尼·贝克勒尔意外发现了的天然放射性,开启了现代原子物理学的篇章,世界各地的学者便开始更为注视对原子结构的研究。英国物理学家约瑟夫·汤姆逊发现带负电的电子暗示中性原子内也应该有带正电荷的粒子,提出原子应该是一个带正电且电荷均匀分布的圆球,而电子则像梅子分散在布丁上,并在1903年提出“梅子布丁模型”。长冈半太郎反对汤姆生的模型,并指出相反电荷间是无法穿透的。他提出的模型则是带正电子的核心在原子中间,周围环绕着若干电子,类似土星土星环的状况。于是,长冈半太郎在同年独立提出原子的准行星模型,称为“半太郎土星模型”。长冈半太郎建议电子的轨道就像土星环,这是从苏格兰学者詹姆斯·马克士威的土星环稳定理论获得的灵感。他的模型是基于跟土星环稳定性的类似解释(土星环能稳定存在是因为土星质量极大),并提出了以下两个预测:
一个质量极大的原子核(类似极大质量的行星)。
电子环绕原子核,并且受到电磁力束缚(类似土星环受到重力束缚环绕土星)。
这两个预测都成功被新西兰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的粒子撞击实验确认。该模型亦预言了质子的存在,但长冈半太郎并没有明确地说明质子的存在。直至欧尼斯特·拉塞福在1917年至1925年间以多项粒子撞击实验,证明氢原子核存在于其他更重的原子核内,质子才被主流认为确实存在。欧尼斯特·拉塞福在1911年一篇论述“拉塞福模型”的论文里,提到了长冈半太郎的半太郎模型。然而“拉塞福模型”也没有给予电子的环绕运动任何结构。后来,尼尔斯·玻尔于1913年提出较仔细的“玻尔模型”,首次引入量子化的概念来研究原子内电子的运动,对于计算氢原子光谱的芮得柏公式给出理论解释。
长冈半太郎在光谱学等领域也有一定成就。他在190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螺线管电感的论文,并提出了长冈市系数。
人物生活
长冈半太郎于1892年和箕作麟祥的三女操子结婚,两人育有三子一女。长子长冈治男曾任理化学研究所理事长,次子长冈正男曾任尼康株式会社社长。女儿与长冈半太郎的学生冈谷辰治结婚。半太郎的孙子长冈延子原被寄予厚望是杰出的钢琴家,但死于东京大空袭。操子在1902年去世后,长冈半太郎娶了第二任妻子平川登代,两人育有五子。第五子嵯峨根辽吉是实验物理学家。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成就
人物生活
参考资料